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0-04-01 05:33徐绪卿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水平民办一流

徐绪卿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一、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就是高等院校的“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和“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和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双一流”建设需要发挥示范性的带动作用,以使更多的院校能够得到启示,树立信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培养更好更多高质量的人才。配合“双一流”的建设,相关项目逐步拓展,受益院校进一步增加。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项目,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这可以看作是“双一流”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延伸和拓展。

“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是指2010年以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在全国民办院校开展的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民办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的民办院校质量建设工作。《纲要》提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1]2012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发[2012]10号),也提出要“积极支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民办高校发展。”[2]在此背景下,许多民办高校领导和研究人员,也开始了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多。以“高水平民办院校”、“高水平民办高校”等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可得相关论文63篇,其中2010年(含)以前年份和2016-2018年的各有6篇,占比均不足10%;而2011-2015年,共51篇,占比达81%,足以体现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颁布对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研究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知网中历年“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研究相关论文数量(单位:篇)

注:截止统计时间为2018年12月。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颁布,要求着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的高水平建设,明确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世界“双一流”高水平建设,明确了“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导向,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得到重视。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呼声高涨。

由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多方面原因,中国民办院校总体办学水平不高,与公办院校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诚然,国家“双一流”建设有着特定的内涵、标准和要求,民办院校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界认为,从民办院校特有的办学阶段出发,在国家层面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民办院校的国家队,树立标杆,典型示范,引导民办院校的发展方向,带动和推进民办院校的整体发展,可能更加符合中国民办院校的办学实际。2019年以来,笔者受有关部门的邀请和委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相关研究和方案制定,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之中。

二、中国民办院校发展的现状

中国民办院校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经过4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最近20年的发展,民办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具有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重任,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8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74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13%,民办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183.94万人,约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23.25%, 在校生649.60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2.63%[3]。规模的庞大,凸显了民办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而民办本科院校是中国民办院校群体中的排头兵,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中走在前列。从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有41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招生数为1 051 654人,占全国本科院校招生数的24.9% ,在校生4 170 860人,占比达到24.57%。中国民办院校的办学规模,已经接近了美国私立大学占比的规模比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的方面军。

然而,在国家开展“双一流”建设和重点大学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进程中,民办院校却被疏忽。有些项目文件明确民办院校不能申报,如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资金专项,明确规定民办院校不得申报;国家投资数百亿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民办院校无一入选。有的项目,表面公平,实则不利于民办院校,由于体制不同,制定的项目规则是将公、民办院校置于同一“赛道”,本身就没有可比性。2018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共计452项,民办高校获奖成果数量仅仅只有2项,占比为0.44%;在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以及其他众多的高等教育质量项目中,民办院校也很少能够参与,在其他省级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和质量项目中也难得见到民办院校的校名。这些问题既有民办院校本身的问题,也有相关文件中许多不适合民办院校参与的“标准”、“指标”的制约。忽视民办院校的特点,不加区别一刀切,本身就将民办院校排除在外。举例来说,所有项目申报都要求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同一标准的校园、设施、师资、投入和成果,客观上就忽视了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办学体制的区别,实际上就将民办院校排除在参与这些项目之外。通过研究发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公、民办院校之间的质量差距继续扩大。民办院校在“双一流”建设和各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被边缘化了。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补齐民办院校发展的短板,推动公办、民办院校齐头并进、和谐发展,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非常迫切。

三、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意义

当前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的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全面提高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推出“双一流”建设等各项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做强公办高等教育,也要做强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质量提升缓慢,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民办院校学校数占1/3、学生数占1/4、专任教师数占1/5。没有民办院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不全面的。因此,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遴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加快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补齐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短板,缩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对推动公办、民办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和谐发展,克服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高水平民办院校也是全面完成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需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是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民办院校提升质量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欢迎。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工作迟迟没有启动。现在,距离完成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还有1年时间,应该尽快启动,加快建设,争取全面完成。

第二,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向往的必然需要。

读书学习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人才服务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了,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上好的学校,上好的大学,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每年有数百万青年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学习,千家万户的家庭寄希望民办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服务,为家庭造福。

高等教育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向往的重要内容。民办院校同样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崇高职责。民办院校大规模的学生培养,其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和品质。过去几十年,民办院校在拾遗补缺,补充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技创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人民群众上大学的急切需求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认可。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当下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民办院校的招生分数贴着“地平线”,成为高校招生的垫底群体;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选择”和“个性需求”。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高水平民办院校的国家队,可以树立标杆,培育示范,带动民办院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高质量需求。

第三,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是民办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进和深化,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对于民办院校办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不断丰富,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高等教育市场动向来看,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快速发展,有特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深受青睐,而质量不高、收费不低的民办院校面临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来,有关民办院校招生不足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经常出现招生“断崖式”下滑的现象。新生报到率创新低的民办院校不在少数,有的民办院校甚至停办破产,从反面印证了民办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引导民办院校加快内涵建设,可以增强民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发挥优质民办院校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促进和激励民办院校质量的整体提升,进一步增强社会对民办院校的认可度,从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是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稳定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重大举措。2016年11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新法颁布实施,决定实施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许多政策需要重构。但是目前来看法律要求和政府倡导的支持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规范到位,支持虚位。规范具体,支持原则,引发部分民办学校举办者认识模糊,信心动摇,忧心忡忡,踌躇焦虑等现象,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对《民办教育促进法》新法的贯彻落实不利,也会对坚持走非营利性道路的民办院校产生负面影响。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出台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各项措施,给予民办院校明确的质量导向和政策支持,能够鼓舞和提振民办高校发展的士气,稳定举办者的信心和市场大局,创设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和鼓舞社会力量对民办高校的投入热情,激励民办院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从而保证分类管理的平稳过渡,促进民办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五,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 以品牌高校作为示范带动其他高校的发展。在私立大学办学进程中,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其中一条经验,就是不断提升私立大学的办学质量,培育私立大学的国家名校和品牌,带动私立大学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在世界大学排名前五百名乃至一百名中,私立大学均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日本等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世界各国借鉴的模式之一。美国私立院校的数量占到高校总数量的75%,在国家高等教育名牌大学中,私立高校占到绝对的比重,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是私立大学。日本和韩国的私立大学也很发达,政府非常注意私立大学质量的提高和名牌私立大学的培育,日本的庆应义塾、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和韩国的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等都是世界名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办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着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要有一批民办院校成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品牌。

诚然,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还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不能简单地复制和照搬“双一流”建设的做法,这也正是对民办院校采用“高水平”建设而不是“双一流”建设的区别含义所在。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更准确地说,就是在国家层面,实施提高民办院校办学质量的项目工程。通过国家层面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项目实施,将“双一流”建设的效应贯彻延伸到民办院校中,带动各地民办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均衡和全面提升,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民办院校本身来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响应政府的积极引导,民办院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民办院校发展的自觉行动。各校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而为,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部分民办院校已经拥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民办院校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及其他国际资助项目的总数在逐年增加;已有一批在体制机制上有突破、学科建设有成效、规范管理有特色、社会声誉好、公信力强、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民办院校,所有的这些都为开展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的几点建议

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首先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党建成效显著、办学基础厚实、办学质量较高,社会信誉优良、内部治理规范的民办院校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形成民办院校的“国家队”,并针对民办院校办学体制特点,设计一批项目开展相关建设,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示范性民办院校,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和推进民办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为此,主要有以下工作需要关注:

第一,加快研究论证,出台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行动方案。在“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统筹兼顾,抓紧启动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将建设高水平民办院校提升为国家重点项目,作为“双一流”建设工程的重要延伸和深化,通过相关程序和路径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民办院校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水平民办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背景下,在国家层面开展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能够促进全社会对民办院校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营造民办院校办学的质量环境,推进民办院校办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第二,结合“民办”特点,制定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选拔和建设标准。民办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其自身的体制和机制,既是面向市场办学的优势所在,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选拔条件和建设标准,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下民办院校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从民办院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和制定,而不能照抄照搬“双一流”建设或其他项目的文本。当前尤其要在民办院校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政策导向,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树立榜样示范。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落实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项目资金。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需要具体的配套政策和项目资金,否则项目建设不可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在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项目中,建议比照其他重点院校建设项目的管理,由财政部和教育部协商,根据民办院校建设的实际需求和部分省市的经验,参照安排“双一流”建设相关项目专项资金安排的方法和机制,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支持民办院校的综合建设和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民办院校的“国家队”和一批民办院校的重点学科、专业,支持民办院校高端教师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民办院校发展的特点,完善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形成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

第四,加强宏观指导,引导民办院校在建设和竞争中提升质量和水平。高水平民办院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积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某个意义上讲,民办院校的质量提升和高水平建设永远在路上。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过程跟踪,克服过度市场化和功利性,引导民办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把主要精力和经费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民办院校高水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没有捷径可循。要引导民办院校克服浮躁心态,抓实建设,不断积累,循序渐进。从长远建设目标而言,高水平民办大学应是在中国所有民办高校中处于高水平地位的院校;而从中近期建设目标而言,则要求这些院校首先在民办院校中处于高水平地位,继而在地方高校中处于高水平地位[4]。

第五,民办院校应抓住机遇,致力于建设高水平民办院校。民办院校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首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高水平民办院校,首要的也是自身作用的发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民办院校自身的努力。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民办院校办学好,社会认可度高,而有的民办院校办的不好,危机四伏,体现的都是各民办院校之间为提升办学质量所作努力的个性差异。在整个高等教育都在提升质量、创建品牌的背景下,民办院校面临空前的质量压力,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后来居上。根据当前民办院校的发展实际,尤其是要在民办院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和队伍建设、内部法人结构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做出成效[5]。只有民办院校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民办院校的高水平建设才有希望,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猜你喜欢
高水平民办一流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