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比较

2020-04-01 05:14张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3期
关键词:收缩期脑血管病病死率

张文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区 焦作454000)

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与肿瘤,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是脑血管病常见的类型。ICD 主要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脑血管病的75%左右[1]。ICD 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老化及血脂斑块等所致的脑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病发病时多出现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会有突发性意识障碍等,持续时间一般<24 h,但可反复发作,并有短暂性与可逆性特点。有文献指出[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液系统病史、吸烟酗酒史、口服避孕药史等患者更易发生ICD。药物治疗ICD 已有多年历史,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血管内介入逐渐应用于ICD 的治疗,可减少药物用量,减轻溶栓治疗的副作用,在改善管腔狭窄,避免脑血管事件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单纯药物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ICD 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ICD 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8~78 岁,平均(53.9±6.3)岁;脑梗死21 例,短暂性缺血发作14例;合并高血压病10 例,糖尿病12 例,吸烟史18例,酗酒史15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27~77 岁,平均(53.6±6.6)岁;脑梗死19 例,短暂性缺血发作16 例;合并高血压病11 例,糖尿病10 例,吸烟史16 例,酗酒史17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资料完整,经颅脑CT 或MRI 诊断确诊为ICD;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有血管内介入禁忌证;严重心肝肾病变或恶性肿瘤;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障碍;严重出血倾向;近两个月手术史。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予以抗凝、调节血糖、降压、疏通血管等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3 d 予以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080090)口服,1 次/d,75 mg/次;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080078)口服,1 次/d,100 mg/次;术前1 h 输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J20100002)。术中取仰卧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从腹股沟下股动脉穿刺,置入6~8 F 动脉鞘,经Pigtail与Vertebtal 导管完成选择性弓上血管造影与主动脉弓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与侧支循环情况;经0.035 inch 引导6~8 F 导引管到责任血管,插入微导丝头端,经狭窄部位,完成狭窄部位球囊扩张,同时置入支架,解除狭窄;再次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情况,无异常则将操作器械撤出。术后持续监护1 d,予75 mg/d 氯吡格雷与300 mg/d 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半年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 长期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治疗前与治疗半年时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

1.4 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病残程度降到0 级;有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有所好转,病残程度降到1~2 级;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以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 两组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半年时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半年时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半年时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半年时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

?

3 讨论

ICD 是全球范围内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病,病死率较高,即便存活,50%~70%的患者也可能遗留残疾,导致劳动力下降,影响生活与工作,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有关报道指出近年来ICD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比例有所升高,如何有效防治ICD,改善预后成为临床的研究重点。静脉用药或溶栓治疗可获得血管再通,减少脑卒中发生,但血管再闭塞率依旧很高,且溶栓治疗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药物或溶栓治疗的副作用,受到了临床重视,成为治疗ICD 的一大突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可见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血管内介入治疗不会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治疗前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半年时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ICD 的临床效果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从本次研究可看出,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而且在治疗半年时,患者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更低[4]。同类研究对ICD 患者进行了长达1 年随访,发现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下降,药物治疗患者则无明显改变[5]。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是目前判断机体血管管腔大小比较敏感、直接的指标,若病变血管流速比正常血管流速更高,则说明存在颅内血管狭窄;若病变血管流速下降,则说明狭窄血管管腔得到了改善。综上所述,ICD 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

猜你喜欢
收缩期脑血管病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脑血管病知多少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左室肥厚的影响
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有益作用研究
第十一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专题论文刊发预告
波依定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