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视角下的语篇译前分析

2020-03-30 03:18邱新霞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域翻译策略

邱新霞

摘 要:语域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语式、语场、语旨三个变量。本文从这三个变量出发,对哈萨克族英雄叙事诗《康巴尔》进行了译前分析,旨在通过对哈萨克文版的《康巴尔》有个大致的认识,并形成一个大致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康巴尔》;语域;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认为,翻译是从对原文的分析开始的,而后进行信息传译,然后组建译文,最后校验修改译文。翻译的任务是理解与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前提,理解做到位,翻译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译前的理解其实是对译文做出预测,要对译文做出预测,语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下面笔者就结合相关理论对哈萨克族英雄叙事诗《康巴尔》进行译前分析。

一、语域理论简介

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域分析对语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制定科学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翻译理论家们认为,对语篇的语域进行界定是成功翻译的前提。本文认为,语域不仅可以对文本语段中的具体情景进行分析,还可以确定翻译的风格以及大致的翻译策略。

胡壮麟(2008)采取韩理德对“语域”的界定,将它和情景语境关系说得更为明了,他指出“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由多种因素构成: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指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按语场不同可将语篇分为文学语篇、科技语篇、广告语篇、法律语篇等,不同类型的语篇翻译有不同的特点,如文学语篇叙述和描写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科技语篇准确说明和传递自然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信息,两个语篇意图不同,功能不同,遣词造句的方式也不同。

语式指语言活动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它可能是口头的,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介于二者之间。如书面可以分为写给自己阅读的,写给别人读、念或给人背诵的;口头可以有私下交谈、正式交谈以及演说等。口头交际较为随意、浅显易懂,书面比较正式、用词相对考究。

语旨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基调,语言活动的目的即功能基调。个人基调分亲密和疏远,例如陌生人之间的个人基调是疏远的,交谈双方社会地位也可能是不平等的;功能基调可能是教导型的,如药品使用说明书,也可能是说明性的,如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李运兴(2000)认为语旨可以从正式程度、礼貌程度、无人称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说明。正式程度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式上,如是否使用简单句、俚语、方言等;礼貌程度显示在人称上;无人称程度指作者避免提及本人的行为方式,如被动句的使用;可接受程度是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享知识的多少,共享越多,文中通过语境获得的信息就越多。韩壮麟(2008)也认为正式程度体现在语气、情态、称呼和人称代词上。这些都为我们的译前文本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角度。

二、语域视角下的《康巴尔》文本分析

英雄叙事诗《康巴尔》是哈萨克族的经典英雄叙事诗之一,是其民间文学中必提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早在1865年就有人记录了这篇叙事诗的内容,距今已有150多年。本文所使用的文本是由哈布丁,吾拉赞拜整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萨克叙事长诗选》,整篇长诗共计1850行。与其他英雄叙事诗相比,《康巴尔》写实较多,虽然有艺术夸张,但没有过多天马行空的幻想性故事情节,更接近于现实。

(一)语场分析

《康巴尔》属于文学语篇,整首诗借助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叙述和描写了哈萨克族英雄康巴尔的传奇故事。这部英雄叙事诗是一部韵文体长诗,相比于散文体叙事长诗和韵散相结合的叙事长诗,其形式结构统一,韵律齐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1222.Hɑrɑmɑn sondɑ s?jledi:

1223.suj?n?? dese? kelmembet,

1224.ko??l??d? seni? tɑbɑj?n,

1225.?lɡeni??e ?zi?di

1226.t?rbijelep bɑ?ɑj?n;

1227.ɑjɑ???ɑ d????l?p

1228.du?pɑn?? bol??n ɑ?ɑj?n;

1229.ereɡe?ken ki?i?ni?

1230.d?yreɡi? mɑjdɑj ?ɑ?ɑj?n;

1231.etin jitke d?eɡizip,

1232.syjeɡin ?rtep d?ɑ?ɑj?n;

直译:康巴尔说:“如果你说你要奖赏,我会满足你的心愿,我会一直培养你,一直到你死為止;愿你的敌人跪倒在跟前,做你的朋友;如果有人和你争论,我会像吃骨头里的骨髓一样,把他的心脏打碎;让狗吃了他的肉,放火烧了他的骨头。

上文是节选于哈萨克文《康巴尔》中的一段,从中可以看出它是一首韵律诗,所压韵脚为“-ɑj?n”,对仗工整。如果是韵律诗,自然要考虑诗段压什么韵,诗行是什么音节式,译文应如何呈现。

(二)语式分析

因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语式分析十分必要,比如哈萨克族的叙事长诗前期就是口耳相传,后期才开始整理记录,《康巴尔》也不例外。口头文学作品相对于书面作品,其随意性相对较大,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演唱的版本可能有所不同,不同人演唱同一版本的变动性可能更大。就《康巴尔》现在的语篇方式来说,可以是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字,也可以是伴着冬不拉演唱的口头作品,本文更愿意将其看作是现场演唱的,这样更接近本源,更原汁原味。

(三)语旨分析

就《康巴尔》的语篇体式来说,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在一般语言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它根植于大众语言,又比大众语言更凝练,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源语语篇作者企图与他的读者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交际关系,语篇中描写的人物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交际关系。”同样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1.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作者和读者中,作者的知识水准及风格直接影响作品,因此翻译时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对作者来说,写作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总结规律的过程。很多作家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遣词造句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译者来说,要特别关注,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要适应作者风格的需要。就《康巴尔》来说,首先因为这部作品是口头传承下来的,作者是不明确的,因而只能对演唱这部作品的人进行分析。《康巴尔》的演唱者通常是阿肯,较平常人,他们的知识水平更高,见闻更加广泛,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尊重和喜爱。他们演唱时,会扮演各种角色,即以作品中人物身份进行演唱,唱词必定会突出人物性格,也必定会出现一些“程式”语言,对其进行总结,对翻译十分必要。

任何口头和书面作品都是为读者和听者创作的。读者和听者有三种类型:专业读者和听者;高级读者和听者;一般读者和听者。对象不同,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也就不同。如介绍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若针对不同的读者和听众,书面或口头材料就会不同。作为一名翻译者,要准确传达原意,在拿到文本后要反复阅读和钻研文本的用词特点、句式特点、修辞手段、词语情态,最大限度地适应原文的总体风貌。

2.作品中人物间的对话。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也千差万别,有十分随便的,也有十分严谨的,方言、土话应有尽有,译出这些对一部作品至关重要。在《康巴尔》中有富家小姐,有奴仆,有穷人,有英雄,有仗势欺人的使者……人物性格不同,话语自然不相同,翻译出的语言也要将这些潜在的东西反映出来。

25.?ɑ??qt?q d??l?n ojlɑ??z,

26.bektermin dep qojmɑ??z ,

27.???ɑr?ɑn s?zdi? minine.

直译:想要谈爱,您就说您是伯克,门当户对才符合要求。

这是唱词中的旁白,没有运用生僻词,前两句压韵,韵脚为“-??z”,句式为简单句,人称为第二人称尊称,礼貌程度更高,同时也达到劝诫的目的。

686.qɑb?r??q,dɑrɑz qɑjdɑs???

687.ɑt ystinen ɑwdɑr?p,

688.qol?n bɑjlɑp qɑmbɑrd??

689.d?l k…tep,dedi.

直译:哈勃舍赫,达让孜,你们在哪儿?快把康巴尔从马上翻下来,绑上他的手,踹他的屁股。

这句的特色是运用隐晦语,第689行事实上是一个省略句,它的全句是“k?tine tep”,用于公众场合,“k?t(臀部,屁股)”这个词没出现,说明其场合的正式性。

三、《康巴尔》文本翻译风格前谈

由上文语域译前分析可看出,翻译英雄叙事诗《康巴尔》应把握如下几点:

1.作品是韵律诗歌;2.作品是伴着冬不拉现场演唱的口头文学作品;3.受众为大众百姓,作者为有才学的阿肯;4.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各异,在译文中要注意词汇、句式、人称等。

综上,《康巴尔》译文不能译成难以理解的文言文,也不能译成不讲求章法的白话文,类似于《刘三姐》中的唱词是最理想的。如:

秀才:你发狂,开口敢骂读书郎;惹得圣人生了气,从此天下无文章。

三姐: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

这段唱词共24字,采取3/7/7/7音节式,第一、二、四处压韵(分别压“-ang”韵和“-en”韵),结构整齐,通俗易懂。选择白话文韵文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康巴尔》受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若选择文言文式的结构进行翻译,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选择通俗易懂、更接近人民生活的语言,人们会更乐于接受。

二是《康巴尔》中有些内容采取音译,如人名、地名,若翻译成绝句或律诗,很多内容可能因为字数做出不适当的删减。

三是白话文韵文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喜闻乐见。

四、结语

面对一部要翻译的作品,应该如何入手?对于这个问题,每个译者做法不同,但拿起文本就进行翻译的做法肯定不对,我们要对其进行分析,所谓知彼知己者,才能百战不殆。语域不仅可以对文本语段中的具体情景进行分析,还可以确定翻译的风格和大致翻译策略。本文以哈萨克民间叙事诗《康巴尔》为例,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从语场、语式和语旨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译前分析,旨在通过语域分析对作品有个大致的认识,并让译者在译前形成大致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哈孜木别克.哈萨克叙事长诗选(2)[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2]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張德禄.论语域的预测能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4):19-24.

猜你喜欢
语域翻译策略
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论纲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语域下土木工程英语词汇文体特征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从《杨柳风》谈语域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利用语域预测功能突破听力语言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