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话语资源研究

2020-03-30 03:44李爽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庄子启示传统文化

李爽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肥沃土壤。先秦时期的庄子认为语言具有工具性、有不可言说之域,语言困境化解方式是通过卮言和心斋、坐忘等功夫修养。这一思想对于创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启示主要是:丰富思政话语内容来源,转变表达方式,牢牢掌握网络思政话语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话语资源;庄子;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庄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语言的独到见解内涵丰富,鞭辟入里,对于创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庄子的语言思想内涵

1、语言具有工具性

中国的语言问题萌芽于“名实之辩”,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对于名实关系也做了诸多讨论。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也”,万物之存在是更为重要的事实,大到天地万物,小到微尘、罔两,任何流转于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神奇的现象。因而,“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无论有名无名,都不足以改变万物存在的事实。

名实关系背后潜藏着对于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探讨,语言为“名”,存在为“实”。语言是对事物分类命名的结果,是表述存在的一种工具,可以为主体所使用、所改变。但是,在庄子看来,语言使用不当却对存在造成了诸多困扰。一方面,语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这种认识建立在分别、命名的基础上,而这种彼我之分打破了道体为一的整全状态,使万物都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分别之心引起了是非之辨,万物所处的位置不同,执见自然不同,彼我之间难以真正互相矫正。因此,语言作为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造成反向影响。

2、语言有不可说之域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界限的,有不可说之域。“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1]在庄子看来,语言仅能用于形而下领域对于器物的描述,而涉及到形而上领域的道,则是语言无法触及的。“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2]我们能够言说粗疏外显的对象,运用思维也可以企及细微内在的对象,但既然能以精粗描述,就仍然属于器物的领域,而对于形而上之道,任何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同样,思想也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小知仅是极物而已,格物致知,并未超越经验领域,小知的界限即为语言的界限。而大知领悟大道,忘记了语言和感性、知性思维,是一种无知之知,即得道之知。天地覆载万物,其功最美,四时代序,各有规律,万物任其自为,各正性命,而这些不需用语言表达,也不可用语言表达。“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语言的分别性会破坏道的整全,而语言的人为性则会打破万物原初的自然状态,而陷入了“伪”之中。所以,适当的留白与沉默,可能会带来比语言更加击中人心的力量。

3、语言困境的化解方式

面对不可言说的道,庄子以卮言作为解决方式。所谓卮言,是依文随势而出现的无成见之言。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置酒于卮,满则溢,少则可增,空则可再注,并无确定的程式。因此,卮言也具有流动、可变的特点,它与对象无确定的对应关系,如水而流,曼衍无际。这种无固定所指、超越差异与分化的卮言,消解了事物中可与不可,然与不然的分别,从而同于万物,不遣是非,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往来。在庄子看来,通过以卮言取代有界限的名言,便可把握形而上之道,既敞开道通为一的存在之境,又超越观念领域的是非之辨。

除了卮言,庄子还通过功夫论来克服语言的局限,即通过心斋、坐忘等功夫修养而体道、达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主体完全剔除一切感性与理性因素的侵扰,放弃耳目之知与心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阻断心与外物的联系,以使心灵归于空寂,进入“万物齐一”的绝对自由之境,为豁然开朗的道的顿悟做准备。这样一种隐默之知,恰恰符合实践育人的题中之义。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表达方式生动性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使得对于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话语表达也更加注重趣味性、内涵性。而当前的思政教育话语主要来源于思修课本,学理化且较为单调的表达方式难以与学生产生内心的共鸣,就像是未加盐的饭菜,让学生难以下咽。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开展思政教育的形式选择,占比最高的为网络自学,其次为知识竞答、演講、征文等主题活动,可见,单纯的授课、讲座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而照本宣科的表达方式在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加显得有些苍白疲软,有待进一步改进。

2、表达内容感染力不够

互联网下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对于思想、知识的追求与自我意识紧密相关,因而,兴趣是他们探索未知的最大动力。通过调研发现,近八成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传统文化可以丰富知识、增长阅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同时还能发扬中国传统,彰显中国特色。然而,当前的思政教育,尤其是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尚不密切,表达内容仍局限于相关学理,而未与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调研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以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易于接受,更能贴近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产生价值认同。另有四成左右学生表示希望听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比较,通过中西对比而全面、客观学习理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当前思政话语内容尚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未达到理想效果。

三、庄子语言思想对思政教育话语的启示

1、丰富思政话语的内容来源

正如庄子思想中所阐明的,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是第二性的,而表达的内容对象,则更为重要。因此,思政话语表达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不断提升话语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讲思政话语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语言把握其传达出的思想要义,这就要求一方面,思政话语要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有学术气息,让学生有求知向上的欲望,而另一方面,思政话语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从历史中取材,从传统文化中取材,不断拓展话语内容来源,让学生听进去有料,品起来有味。

2、转变思政话语的表达方式

庄子以“卮言”来解决语言僵化的困境,这一思想对于发展当代思政话语未尝不可。思政语言要如同庄子所讲的“卮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说服学生的内心,就要关心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当代大学生喜欢刷抖音、看微博、发弹幕,这些不断更新的娱乐方式也要求思政工作不断转变话语表达方式,采用故事化、生活化、生动化的表达以提升吸引力。思政话语源于生活,要善用“大白话”、“家常话”来传递思想理念,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同时,思政话语还要善于举例子、讲故事,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故事,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被思政话语所触动而有所思考。

3、以实践活动转化思政话语表达

在庄子看来,语言有不可说之域,而这一语言难以表达的领域,则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领悟其中之“道”。对于思政教育而言,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也是思政话语的表达方式之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演讲辩论、观影观展、志愿服务、支教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懂得爱党爱国、服务社会、孝顺父母、诚信友善,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4、牢牢掌握网络思政话语权

互联网作为学生日常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创新也离不开对互联网的充分借力。要牢牢掌握网络思政话语权,通过微信、易班、QQ等网络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将活动宣传、讲座课程信息、评选竞猜、事件讨论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与网络平台充分结合,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的正向引导作用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朋辈带动作用,将网络阵地变成红色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探究传统文化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对于创新当代思政话语、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话语的关注度提供了有益思考。

【注 释】

[1][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P742.P450.

【作者简介】

李 爽(1990—)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庄子启示传统文化
《庄子说》(二十二)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庄子说》(二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