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 仝秋娟
【摘 要】 本文认为党性在某种程度上趋同于人性,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探析苏共亡党的原因:人心演变导致党性缺失;民心演变驱使党性脆弱;党心演变迫使党性衰退。并提出对当代的启示:弘扬真善美,增强“四个自信”;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生态。
【关键词】 党性;苏联;真善美;演变;启示
党性在某种程度上趋同于人性。人性,有善恶,这种善恶来自人类后天的社会活动。而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有社会关系的发生,就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会有道德发生。然而这种道德却恰恰是维系社会良性运行的核心,一旦维系道德标准的系统崩坏,便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社会灾难。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党性与社会制度的较量,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人性本善是后来的社会和制度环境使其趋恶,或者说‘人性本恶,没有制度的制约使其找到了扬恶的机会”。[1]人性最难把握,人心不可考量,民心不可揣测,党心不可动摇。苏共亡党,多种因素交织,但最重要的还是党性的演变。
一、人心演变导致党性缺失
一个民族,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革命道路、科学的理论指导,必然会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用实践证明了走正确道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这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不二法宝。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变量:人心。人是由感性情感与理性思维交织的矛盾综合体。正确道路,科学理论到底是由人来具体执行的。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2]人心是最难把握的,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藏有多少肮脏与脆弱。实际上不难发现,苏联解体远不止是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重大变迁,而是苏共领导人心态上的变化。坚持真理的过程是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苏共输给了时间,长期的盲目自大,故步自封,对真理的坚持却败给了人心。
苏联建设初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快餐式”的发展效率,确实使苏联在短期内获得了发展带来的些许红利。但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暴露了根基不稳的社会问题,衍生了人心浮躁左右摇摆的情况,造成了“头重脚轻”一条腿走路的后果。苏联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到解体。始终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产业格局,这其中诚然有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但这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实属罕见。苏联自建立、成长、发展到解体,犹如一场“美梦”。梦醒,人散。不难发现自苏联成立之日起,“赶、超、快”这三个词就未曾离开过苏联,这犹如一块“金字招牌”始终伴随着苏联。但根基不稳、气息不足、躯体羸弱、思想落后,易造成盲目自大对实际情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问题。身体得病却“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这无疑是荒谬可笑的。
苏共亡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根本指导思想的僵化和停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列宁和斯大林第一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用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从赫鲁晓夫开始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短板开始显露出来,对其态度变得暧昧,日益僵化。《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认为,“苏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3]理论研究长期停滞,无法创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以至于不能客观准确的认识分析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前期发展中积压的矛盾集中爆发,深受苏共二十大影响的戈尔巴乔夫心里没有一丝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护的勇气,这是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悲哀。外部“和平演变”固然可怕,却没有内部“人心演变”的可悲。
二、民心演變驱使党性脆弱
人心的转变,既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又是急剧蜕变的过程。压抑太久,必然会以另类的方式发泄。其实,人民永远是最朴实的,也最容易满足。布尔什维克党用“和平、土地、面包”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但人民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生活长期贫苦,必然会滋生对社会的不满,这使得社会道德资源日益匮乏,道德信念危机日趋加深,道德文化的力量也日趋减弱。这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不久便会感觉到。苏联的政治取代了道德,使苏联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真空。道德真空的直接表现就是社会状况日益混乱,社会风气日渐下行,社会矛盾日趋突出。人民总是展现出他们善的一面,容易满足。但当最基本的生存权力受到威胁的时候,会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不激进,但敏感脆弱。
斯大林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原以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苏联人民会迎来一次稳定与富足。然而,苏共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任何富足,反而带来的是无止境的贫穷。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文化高压,政治恐怖,党内大清洗运动。许多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于党内斗争中,这是苏联人民难以接受的事情。许多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一个个被清除,这时人民群众心中开始对苏党的不信任,不满情绪增加。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长时期的“稳定”,此时的苏联其实是处于社会崩溃边缘的“冷静期”。这时的苏联没有了刚开始几个时期的“折腾”,但在这种平静下,社会底层正酝酿着巨大风暴。这一时期的苏联社会改革“停滞”导致社会底层人民的抵触情绪急剧增加,人们无处诉说生活的糟糕,导致这一时期的社会道德素质急剧下降,酗酒人数大大增加。“1980年有4 000万酒徒 ,占全国人口的14. 81%,酗酒的人群扩展到妇女和广大青少年。同时,酒精中毒程度也日益加深。1968年苏联酒精中毒死亡人数为18150人,每10万人中酒精中毒死亡人数为7.6人,而到1976年上述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39800人与15.9人”。[4]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是离婚率逐渐增加。“1960年离婚家庭占全苏家庭的 10% ,到 1979年则上升到 33%”。[5]包括吸毒人数也在逐渐增多。这些问题反映出这时的苏联社会道德水准降低,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濒临崩溃。“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6]民心的转变确如苏联改革一般,也经历了一段变革期,但当期望演变成绝望,也必然会有大的改变,由善到恶既是无声的抗争又是对现状的不满。
三、党心演变迫使党性衰退
一个国家的兴衰,政党无疑是检验的“试金石”。党强,则国家固;党弱,则国家散。一个政党有坚强的领导者,坚定的追随者,坚贞的信仰者,这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动力所在。有颗“达则兼济天下”的赤子之心,有“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有推进国家富强的雄心,何愁国家不兴,民族不强?但当一个强壮的“肌体”上攀爬着一群蛀虫,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健康的躯体,即使是再健壮的身体也有拖垮的时刻。苏联解体,苏共亡党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党的内部出现了一群贪污腐化的特权阶层,原本风清气正的苏共变得乌烟瘴气,党心上面有了些许灰尘,如果不及时清理,则会越积越多,由此造成党心蒙蔽之殇。
苏联改革后期,社会阶层出现了一批政治投机者,他们腐化堕落,步步蚕食着苏联的健康“肌体”。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在反思苏联解体时说到:“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为了达到个人自私、虚荣和钻营的志向,寄生与人民的痛苦和群情的起伏,利用社会的艰难困苦进行投机”。[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出现了党员和干部“过度稳定”与干部成分异常复杂的情况,如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干部不思进取;干部队伍成分复杂、良莠不齐;一些干部理论素养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许多党的重要部门出现了投机分子,他们不思进取,投机取巧,利用本身职位肆意破坏压榨共产党员,无耻地蚕食,腐蚀着党的健康“肌体。甚至在戈尔巴乔夫实行背叛性改革的旗帜下,摇身一变成为宣传资产阶级的“先锋旗手”。他们为了个人和集团的利益不惜抹黑、损害党和国家的名声和利益。使党和国家的名誉受损,动摇了广大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严重挫伤了广大党员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对当代的启示
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许多对未来的思考,深思未来的道路,需要弘扬真善美。真理的内涵,是科学理论;善良的事物,是人民的淳朴;完美的属性,是对党的坚贞。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发现多少真理,就同时产生多少谬误。这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与时间的继续完善,用实践完善真理,用道德完善淳朴,用信仰完善坚贞。同时,我们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宽广大道上,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做到不忘初心,不渝赤心,不移信心的豪情壮志。同时做到以制度规范人,以道路引领人,以文化熏陶人。营造风清气正,党风廉洁的政治生态。强大的民族,走在宽广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这需要共产党人抵御各种风险,做一名对党忠诚,廉洁自律的人。
1、弘扬真善美,增强“四个自信”
汲取苏共亡党的教训,需要我党看清历史的迷雾,拨开重重迷雾,思考未来的路,我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信心。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差异性正在随时代的转变正在变得日益复杂,许多富有蛊惑性的思想也日渐甚嚣尘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多样化,各种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相互激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更加隐蔽内敛的方式表现出来,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偏离,用更加隐晦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态,这是极其可怕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8]宣传思想工作也需要我们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纵观苏联历史,确如人们所思考的那样,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失守,心理堤坝不固,导致全线崩塌,确实值得反思。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不自信所致,这是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的。“心”演变,失掉的恰恰是对制度不了解,对道路不坚定,对理论不牢固,对文化的不自信所致。因此,以史为鉴,新时代我国现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攻坚时期、强化期,但同时也是虚弱期。这就需要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牢固理论自信,强化文化自信。
2、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生态
苏共走过的老路,我们当然不能走,但可引以为戒,时刻警醒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9]这句话在苏共那里确实体现的淋漓尽致,领导层的背叛性改革,党内腐化堕落,更是让千千万万的苏联民众无奈失望。因此,对于党的建设更要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增强对各种风险的抵御和防范,经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历史发展表明,“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0]广大党员更要时刻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清楚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转变社会角色,为人民多做贡献。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经典清醒头脑,洗涤自身,净化心灵。党的干部必须严格自律,严以用权,还要严格要求周围人,不搞特权,杜绝腐败。做到心系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民,真正做人民的公仆。
【参考文献】
[1]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5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1.
[3] 戴隆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4] 陆南泉.苏联走近衰亡的勃列日涅夫时期[J].东欧中亚研究,2001.6(66).
[5] 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8、178、179.
[6] 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检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74).
[7] [俄]克留奇科夫.个人档案[M].何希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725.
[8][9][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61、67.
【作者簡介】
李 茹(1993—)女,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仝秋娟(1977—)女,汉族,陕西户县人,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思政在基础课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