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蓉+张红锋
【摘 要】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陈培永教授的《党性是什么》一书由南方出版传媒下属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学术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了党性的基本要义。全书从党性的主体性、党性的四对关系和党性的实然性三重维度对党性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析,内容深入浅出,形式图文并茂。它既是一部优秀的宣传读物,也是一部高价值的学术著作。
【关 键 词】党性;《党性是什么》;党性教育;党性修养
【作者单位】黄海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张红锋,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党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是,如此重要的概念,对其本质内涵的概括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也缺少对这个概念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这导致各界对党性概念存在诸多理解,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也不利于广大党员干部锻炼党性、提高党性修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陈培永博士的《党性是什么》一书围绕党性的概念,结合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对党性的要义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与分析。本书先从哲学、政党和党员三大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党性的内涵,接着又从党性与人性、党性与个性、党性与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的四对关系中进一步分析党性的要义,最后结合现实实践,从实然性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党性是什么的理解。本书对党性的概念研究全面,分析深刻,图文并茂,既有很强的说理性,又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在十八大以后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本书对广大党员干部理解党性的内涵、全面把握党性的要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哲学、政党和党员三大主体的角度认识党性
党性是在政治生活、理论研究中经常被使用的概念,这个概念应该有固定而明确的内涵,但实际情况却是,它在使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滥用、过时、无用、过度拔高和两张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结合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把握党性的要义。正如陈培永教授所说:“令人信服的党性理论,必须面对我们真实的生活状况,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面对内心深处的观念困惑,不无端喊口号,不空讲大道理,不刻板谈理论,它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1]由于党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把握其要义并不容易。《党性是什么》一书没有直接从党性的概念出发来分析党性是什么,而是从党性所附着的载体出发来分析党性概念,即从党性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党性,这就深刻地把握了党性最基本的要义。
1.关于哲学意义的党性
党性的概念最早源于哲学,《党性是什么》一书根据相关文献,认为党性最初涉及哲学层面的问题,表现为“理论的党性”“哲学的党性”等形式,认为哲学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分析哲学流派、评判哲学好坏时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鲜明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曾对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进行了批判,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现实世界,直面现实问题,表现为“现实性”“实践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是其党性的体现。在现实中,哲学的党性又表现为党员的党性。比如,共产党员不能够信仰宗教,就在于共产党人在世界观上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共产黨员必须是无神论者,这源自共产党人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的党性。哲学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既体现在它和唯心主义的彻底划清界限上,也体现在它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上,即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2.关于政党意义的党性
政治生活、政治理论中所说的党性不光是哲学意义上的党性,还有政党层面的党性。从政党的角度看,没有政党就无所谓党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政党是党性存在的载体。《党性是什么》一书提出,政党的党性不是一般的属性,不是表面的属性,不是可有可无的属性,而是本质属性,即该政党能够与其他政党区分开来的特性。本书把“阶级性”“组织性”“先进性”看作政党党性的三个根本方面,认为一个政党要增强党性,归根结底就是要强化阶级意识、维护组织纪律,保持先进性,并进一步指出共产党的党性为“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一定程度的先进性”。简而言之,从政党的角度看,党性即政党的属性、特性。《党性是什么》一书从政党这一主体出发把握党性的要义,不但能够抓住党性的本质,而且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党的意识。
3.关于党员意义的党性
讲党性、有党性是判断党员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标志,这就是党员层面的党性。党性既然是政党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必然会体现在党员身上,或者说体现在政党对党员的要求上。《党性是什么》一书认为党员个体的党性离不开政党的党性,党员是政党肌体的细胞和政党活动的主体,政党的党性归根结底要在党员个体的党性中体现出来,政党的党性为党员的党性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规范。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党性,是否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不仅要看这个政党的纲领和章程、所宣称的宗旨和目标、所秉持的政治理念、所设计的政治制度,还要看这个政党成员所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效,与其所宣称的、所设想的是否一致。《党性是什么》还从世界观的正确性和党员全方位素质的角度对党员的党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认识自身的党性、进一步树立党员意识、增强全党党性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从党员的角度来看,党性与党员的个性特征是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在党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上。在党员的组织生活中,党性教育、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党性分析等活动所针对的就是党员的党性问题。
党性是高度抽象的概念,从党性主体的角度出发才能够揭示党性的本质。《党性是什么》中既有对以哲学为主体的党性的分析,也对有对政党和党员主体性质的概括。因此,全面把握党性的关键在于从考察党性的主体出发,了解党性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党性是什么》一书从党性的不同主体入手分析党性的内涵,而不是以空洞、抽象的概念为出发点,这就赋予了党性概念实实在在的内容,有助于人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党性的要义。
二、从党性与人性、个性、阶级性和人民性四者关系中把握党性
要全面把握党性的要义,还要考察与党性相关的概念,通过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加深对党性的认识。党性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与许多哲学的、政治学的概念关系紧密,但有时候也被人为地同一些概念混淆在一起。《党性是什么》一书对党性与人性、党性与个性、党性与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这四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全面加深了对党性要义的了解和认识。
1.从党性与人性的关系上把握党性
党性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因为人性本来就是非常抽象、非常复杂的概念,现实中又有人喜欢把党性和人性对立起来,故意搞混党性和人性的关系,提出讲党性讲不讲人性这类问题,导致人们对党性和人性的关系争论不休。《党性是什么》一书认为,党有党性,人有人性,党性和人性本来没有多大的相关性,不应该把两者对立起来。本书对党性和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认为在强调党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人性,要考虑人性的诉求,并提出要治疗“人性悲观失望症”的看法,试图从党性和人性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党性,这种认识明显高于把党性和人性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党性和人性具有统一性,党性本质上也是人性,属于高尚的人性。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这就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了白求恩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表现出的党性。所以,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党性,深刻把握党性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党性的理解。
2.从党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把握党性
在党员身上既有一般意义的党性,也有党员作为个体的个性。《党性是什么》一书认为党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其对党性和个性是否冲突、党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党员的个性要以党性为前提,即只有在党性范围内的个性才是合法、有效的。《党性是什么》强调既要坚守不可或缺的党性纪律,又要创造个性化的培育方法,认为两者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从现实情况来看,党员如果过分强调个性,就会变得唯我独尊、胆大妄为,丧失党性。一些党员的违法乱纪问题均与其突出自己的个性有关,这是党性与个性之间存在矛盾的表现。《党性是什么》还提出,讲党性,就是要集中个性,整合个性,要求个体采取一致的行动,形成一致的意见,以增强政党的整体力量。从党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把握党性要义,既能够帮助党员加深对党性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从党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上把握党性
《党性是什么》一书认为党性离不开阶级性,阶级性是党性的一个方面,既不能否定阶级性的存在,也不能把阶级性和党性混为一谈。《党性是什么》对如何结合历史和现实理解阶级性进行了研究,对现实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及其力量进行了分析。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帮助人们从阶级性的角度把握党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一定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比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可见,党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不能把党性等同于阶级性。正如本书所说,阶级性作为党性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阶级性和党性不可分割。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如列宁、刘少奇等都是从阶级性的角度来定义党性,所以《党性是什么》一书从阶级性的角度认识党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4.从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上把握党性
《党性是什么》一书把“党性和人民性”作为一章的内容,直接亮明观点: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本书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观点,认为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解决实践偏差问题,在行文上做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不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搞混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以至于提出“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之类的荒唐问题,甚至打着人民的名义去损害人民的利益。所以,从人民性的角度理解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握党性要义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观点。
三、从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实然性角度理解党性
党性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复杂性,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政党而言,党性可以在其党章中体现出来;对于党员来说,党性可以从其思想、行为上表现出来。《党性是什么》一书坚持“党性不是虚的,而是实的”这一观点,认为政党对自己特性的期许或规定,即党章中体现出来的党性,是理想层面的、应然性的党性;党员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党性,即党员思想、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党性,是实然性的党性。本书认为要提高党员的党性,必须进行党性教育和加强党性修养,采取增强党性的行动,这是从实然性的角度来认识党性。
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是增强党员党性、把党性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途径。党性教育强调外部作用,即政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党性修养强调内部作用,即共产党员提高自身的觉悟。除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概念,《党性是什么》一书也对党性锻炼和党性分析的概念做了说明,认为“党性锻炼是在实践中进行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过程,它也是一种党性教育,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党性教育”[1]。本书把党性分析看作自我剖析的过程,重点在于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作者认为在落实群众路线过程中所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性分析的通俗表达方式。本书提出“讲党性,贵在行动”的观点,认为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因此更需要增强党性、践行党性。这些论述强调了党性的实践意义,这是从实然性的角度来认识党性、把握党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讲党性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性必须立足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导致党性脱离实践,其现实表现就是脱离群众。
全面把握党性的要义,不但要从各个角度在复杂的概念体系中加深认识,还要通过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和党性分析的实践加深对党性的理解。《党性是什么》一书,立足于理论和实践考察党性的内涵,为我们全面把握党性的要义提供了重要借鉴,是党员提升党性修养的有价值的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1]陈培永. 党性是什么[M] . 广州: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6,1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纪念白求恩 愚公移山[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