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全面了解中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强化对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真正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语文;独立阅读;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丰富积累与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也是伴随一生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本领,即有能力通过阅读自己进行理解和探究,可以具备较强的学习独立性。
一、 中学生阅读现状及分析
(一)基于学生
首先,中学生由于各科学习内容多,再加之高考压力大,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科知识学习中,因此仍然缺乏能够自觉进行阅读的习惯,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督促,单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很难实现独立阅读的。其次,目前教师安排给中学生的家庭作业较多,完成家庭作业成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较多的时间花在完成家庭作业上致使中学生进行自我阅读的时间不足,如果再增加阅读量就成为中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会造成中学生的厌倦心理,更不利于中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再次,中学生阅读内容单一,阅读兴趣难以提升。除了语文教材之外,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阅读材料过于单调,文学类、古典类阅读材料占当前中学生阅读的绝对数量,如科幻类、自然类、体育类阅读材料缺乏,无法扩展中学生阅读视野,无法满足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二)基于教师
首先,教师自身受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平时的教学只看重分数,仅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或者是要求死记硬背一些文章的篇、段,但还是以应付考试为目标,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阅读对于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造成阅读缺乏必需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阅读教学的方法和能力不足。中学生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把中学生阅读按照成人的阅读一样看待,包括阅读的素材、阅读的方法、阅读的要求都必须符合中学生阅读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阅读的教学能力,要能够采取提高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教会阅读的基本方法,提出符合中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升的合理要求。
(三)基于家长
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然而现实却很不乐观。首先,很多家长排斥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一方面认为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作用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兴趣班,从而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有时甚至放弃了教师安排的阅读任务。其次,家庭不能给孩子适宜的阅读条件和阅读环境。缺少图书是许多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书可读自然就谈不到阅读,而且有些家庭虽然书架上有很多书,但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并不多。阅读环境也相当重要,可是有一部分家长经常喜欢在家里聚会、有部分家长长时间看电视,还有些家长把孩子关在一个房子里看书,这些都不是很好的阅读环境。
二、 中学生独立阅读的原则
(一)自主選择原则
对于中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限制在语文教学上,一提到阅读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就认为是对文学读本的阅读,这种认识是非常局限的、狭隘的。独立阅读强调阅读的独立性,也就是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读的文本材料去读,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读,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学生就能够自觉地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内容阅读,过多的限制只会给学生带来负担,导致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个性阅读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独立阅读坚持个性化阅读原则,不论是阅读内容还是阅读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而且独立阅读更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与理解,过多的干预会使阅读偏离学生的个性阅读需求,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无疑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三)深度阅读原则
中学生阅读往往会出现表面化、肤浅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独立阅读要强调深度阅读,首先要能够让学生沉静下来,阅读时要学会专注,要有思考、有问题、有情感;其次要能够让学生根据自我需求进行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阅读体验、阅读分享和阅读交流。由此逐渐增强深度阅读的能力,建构学生自己的阅读世界,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原则
不能仅为阅读而阅读,阅读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阅读可以接受诸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等,所以阅读过程必须强调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一定量的阅读练习,如利用高考阅读题来训练、指导学生的阅读,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阅读训练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次是通过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利用缩写、扩写、仿写等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学会阅读并具有终身阅读能力。为此,通过科学的阅读训练,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通过沉浸式的深度阅读,夯实学生独立阅读习惯;通过构建优质的阅读环境,为学生创造独立的阅读条件。
(一)阅读训练——教会独立阅读方法
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是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文本,制定详细的阅读步骤,实施合理的阅读方案,采取有效的阅读方式,进行科学的阅读评价,组织完成一个个完整的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理解和学习独立阅读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自主独立阅读奠定基础。比如,在教学中设计利用文言文进行阅读中的笔记方法的训练,强调对于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要求及时请教字典,并把读音或注释标注在书上;读到精彩的语段,要进行适当的圈划或摘录;读到有自己想法的语段,可以在相应的语段旁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体会等等。
教会学生整篇阅读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关键。整篇阅读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反复领会加深认识的过程,必须教会学生“一粗、二细、三精”的阅读方法。“一粗”即粗读了解文章大意。就是对于文章的体裁、作者、内容、写法等进行大概的了解;“二细”即分段细读,弄懂词句。就是对文章要逐字逐句仔细品读,一段一段地领会段意,对于不懂的词句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有关工具书,认真思考尽量弄清楚基本意思。并要根据文章布局,会将整篇文章划分成几个层次或几个部分。“三精”即精读深思文义。就是对文章的用词、造句、布篇、写法等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反复揣摩,精心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写作特点及其作用,争取获得客观而具有个性化的认识。
(二)深度阅读——夯实独立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就需要通过深度阅读来培养,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静心体验、积极思考,进而得到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让阅读的习惯能够深耕于每一个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成为终身学习的坚实保障。
深度阅读要能够做到“一进一出”。第一,沉进去感悟细节。细节是一篇文章的奥妙所在,只有在阅读中能够发现细节、品味细节、感悟细节,才能沉浸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阅读体验之中,真正达到独立阅读的境界。如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时,能够从“林黛玉的临终一笑”中品味到林黛玉一生的悲与怜:林黛玉唯哭一生,临终前一反常态的笑——心如明镜“还泪”谢今生,了无牵挂“无泪”断痴情。哭与笑的鲜明反衬给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让人掩卷而泪不止……第二,浮出来把握立意。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归宿,深度阅读必须要能够从文章中“浮出来”明晰整篇文章的立意,“浮出来”强调自我思考、体验和探究,进而全面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更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语句、段落、布篇等所蕴含着的作者真意,同时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性、批判性的理解,从而逐步夯实独立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环境——创造独立阅读条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阅读环境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本身要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倡导全校师生“与书为伴”,让阅读在校园“落地生根”。比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教室里的图书架,甚至可以在校园休息亭、走廊等处设置报刊架,打造学校随处有书、随处可以看书的阅读环境。另外,学校应举办由教师为主导的读书展评、读书讲座、读书演讲等活动,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师生的精神追求,让书香浸润校园的各一个角落。其次,家庭同样要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倡导“亲子阅读”,引导家长培养孩子读书兴趣,推动读书型家庭建设。曾看到一段很好的描述:聪明的父母,不会把书堆在书柜里,他们会看似随意地把书放在书桌上、沙发上、餐桌旁,甚至放在厕所的马桶旁。当然还要给孩子提供类别多样的好书,虽然不可能样样都爱读,但总会有一类图书让孩子爱上阅读。最后,社会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社会化活动,自然也就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立自动化借书站(许多城市已建立),建立社区读书阅览室,扩大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等,从而营造一个社会化阅读大环境,让学生走到哪里都能以书为伴、以读为乐。
总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独立阅读”,因为独立阅读是人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独立阅读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养成和自我发展。
參考文献:
[1]李慧.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J].文学教育,2018:83.
[2]吴欣歆.建构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生活:“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述评[J].人民教育,2018:78-80.
[3]黄鹏.独立阅读能力: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的重点[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37-38.
作者简介:
张彩娟,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