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统编教材特质推进复述能力培养

2020-03-30 03:21李彩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

李彩香

[摘要]统编教材非常关注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能力,在不同的单元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文本,提炼出不同的复述策略。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紧扣统编教材设定的关于复述的语文要素,精准解读,扎实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认知体验,把握认知尺度;依循认知规律,循序释放过程;巧妙统筹兼顾,智慧推进融合。

[关键词]教材特质;复述能力;认知体验;认知规律;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60-02

统编版教材非常关注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能力。纵观整个低年级统编版教材,关乎复述策略的语文要素在单元中既彼此勾连又相互联系,为低年级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坚固的支架。教师应紧扣教材特质,有效推进复述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复述能力。

一、明确认知体验。把握认知尺度

(一)从整体入手,关注编排设置的序列

第一学段的统编教材关于复述策略先后呈现了近20次,这些要素分布在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中。教师需要将这些零散在不同篇目中的课文梳理、统整出来,探寻出每篇课文不同的支架,浸润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之中,并密切关注前后篇目之间的关联性和连贯性,以便对第一学段的复述教学形成整体性把握。

比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多幅插图来复述故事,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中也是相同的要求,教师就可以运用教材中语文要素先后的整体性进行复述方法的迁移运用;到了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则要求借助单幅插图复述课文,难度就有了明显的提升。如此编排,不仅展现了相同语文元素的螺旋上升,同时也为教师关注语文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奠定了基础。

(二)以对比介入,关注编排设置的层递

复述教学的要求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的三套教材中都有所涉及,尤其是二年级下册,多种复述策略多次出现,彼此交融叠加,教师决不能就一种策略而教一种策略,更不能无视学生的零起点认知,而需要在前后观照的基础上,把握不同册数、不同单元对复述的不同要求,提炼出其层次性和递进性,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比如,对比阅读二年级上册的《风娃娃》与二年级下册的《大象的耳朵》,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关键性语句复述故事,但这两篇课文对于语文要素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风娃娃》是在课后练习中直接出示关键性词句,但《大象的耳朵》没有直接提供关键语句,而是让学生到课文中自主寻找,然后依托大象的话来讲述故事。对比联系来看,就能明晰编者从扶到放、从易到难的过渡,以期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逐步丢掉拐杖,为中高年级的复述教学做好铺垫。

二、依循认知规律。循序释放过程

一般来说,故事性文本的复述有着基本的流程:(1)理解中梳理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设复述的基本框架;(2)感知课文内容,关注语言表达,积累复述素材;(3)依托复述支架,借点带面,实施复述表达。

以《蜘蛛开店》一文为例,教师围绕着这三个板块展开了教学活动——

活动一:理解中梳理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设复述的基本框架

(1)蜘蛛先后开了哪些店?结果如何。(2)梳理情节,出场动物与开的店一一罗列,明晰故事发展的脉络;(3)对比发现,几次情节是否有不同,感知反复性结构的特点。(4)教师小结:依照提示能够完整有序地复述故事。

活动二:感知课文内容,关注语言表达,积累复述素材

(1)蜘蛛每开一次店,分别是怎样想的?又是如何做的?(2)交流分享语句,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借助多重朗读的方式感知蜘蛛的特点。(3)探究蜘蛛的想法为什么总是变化的。在对比三次招牌上的内容之后,你会有怎样的发现?(4)教师小结:学习课文中的表达,能够清楚地复述故事。

活动三:依托复述支架,借点带面,实施复述表达

(1)纵观课文,梳理出故事的线索与结构: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在不同的板块中紧扣四个部分展开描述:卖什么、写招牌、来顾客、怎么样。(2)聚焦课文2~5自然段,结合示意图和课文中的插图来讲述第一个故事,并做到完整有序、具体清楚,邀请学生进行复述尝试,相机点拨指导。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指导分为解锁目标和实效推進两个板块。首先,通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文章结构,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性感知,完成粗线条的线索感知;然后,从文本内容入手,提炼出完整有序、具体清楚的复述目标,为学生的复述提供方向和策略的支撑。在实效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点面结合的策略,先聚焦一个具体情节,介入指导,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迁移复述.让每个学牛都能有机会练习复述,并依照提炼出来的具体要求进行评价。在夯实了这一情节的复述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复述其他内容,将复述的权利和机会都留给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

三、巧妙统筹兼顾。智慧推进融合

(一)相互渗透,与语言融合

复述既是一种思维训练,又是一种语言训练,不管是初读时的感知,还是精读时的表达,都不能与文本语言脱离。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唯复述是举,而应该以复述为契机,相机引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练习朗读,仿照练说,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基。

就以《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复述,教师先从课文人手,引导学生去了解大象的耳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提炼出“耷拉一竖起一耷拉”,并顺势教学“耷”“竖”两个生字;随后,探究大象的耳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正是课文中其他小动物的反应导致大象耳朵的巨大变化;之后,指导学生朗读,从中感受大象不同的语气,并了解大象是怎么改变的;最后,让学生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么恢复原状的,并形成板书。

在这一复述指导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复述指导与学习生字新词、课文内容以及文本语言进行有了巧妙地统整,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认知质变,与思维融合

复述需要以语言搭建框架、承载内容,其实内在是学生言语思维运转下的结果。因此,在与语言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复述还需要与内在的思维进行融合,在激活学生内在记忆的同时,巧妙地推进与理解,并在想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沙滩上的童话》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我们”一边在沙滩上玩,一边编童话。“我们”编了一个怎样的童话?请你把这个童话写下来。要想创造性地复述这一童话,就需要区分文章叙述性语言与儿童内在的故事性语言之间的不同,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信息,学会筛选和转化,不仅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复述,同时还能够从课文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将故事讲述得更加完整而清楚,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复述就不再是机械地模仿和借鉴,而更多的是一种与思维融合之后的创造性表达,在语言支撑下就会形成思维认知的不断发展。

复述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关乎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关乎对文本结构的认知和洞察,关乎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悦纳。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紧扣统编教材设定的关于复述的语文要素,精准解读,扎实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刘宇帆)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
是教师讲好,还是让学生讲好?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