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摘要]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有一种特殊的课型——商议辩论型。这类课型具有话题对焦性、观点对立性和交际对抗性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会遇到学生准备时的盲目狭隘、表达中的自以为是、交际中的互不相让等方面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教师可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对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堂进行构建,使课堂教学具有组织的有序性、分工的明确性、交际的公平性和实践的借鉴性等特点。这样,能使学生在积极、和谐、有序的课堂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获得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罗伯特议事规则;口语交际;商议辩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14-04
一、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
统编教科书1~6年级都编排有口语交际课,总共有47次。其中,有5次相对特殊,根据其内容,我们暂且称之为“商议辩论型”。它们分别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商量》、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劝说》、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意见不同怎么办》、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辩论》。
商议辩论型的口语交际课有什么特点呢?它具备三个属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
三个属性分别是话题的对焦性、观点的对立性和交际的对抗性。其一,话题的对焦性。不论是《商量》《劝说》《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辩论》,它们都对准一个焦点问题,从不同的立场进行商议或者辩论。双方关注的话题是一致的,这是口语交际的一个基本前提,后面的交锋也是建立这一基础上的。其二,观点的对立性。在话题对焦的前提下,双方各持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观点之间是针锋相对的。即便是最温和的《商量》,也带着交锋的意味——你提出你的想法,我持有我的立场,双方之间相互协商,试图达成共识。更不要说《劝说》《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意见不同怎么办》《辩论》,仅从标题看,就带有明显的对立性。其三,交际的对抗性。因为观点对立,所以在交际过程中的和谐度就不如其他口语交际课,具备对抗属性。双方围绕同一问题,在表达观点时各自发力,不但要引经据典,明确阐述“我方观点”,还要针对“对方观点”进行辩驳,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可以预想,交际过程中具有火药味。
即便具备这三个属性,但作为统编教科书中口语交际课,是对生活中真实的商议、辩论的虚拟,因此,教学中要秉持互不侵犯、友好共进的原则。其一,互不侵犯原则。虽然观点不同,但必须保证有序交际,保障互不侵犯对方。在表达自己立场,让对方认可时,做到点到为止,绝对不允许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出现,杜绝丧失基本的交际礼仪。其次,友好共进原则。无论是《商量》《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辩论》,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口语表达过程可以很激烈,但到课堂结束前,应形成友好互助的交际局面,各方可以保留各自的观点。如,商量可以不成功,也可以达成共识,但各自都在自己的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口语交际能力能有所提升。
商议辩论类型的口语交际课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根据学情,教材在六年级下册集中安排了两次,因为这个学段商议辩论方面的口语交际能力亟待得到锻炼與提升。这样的安排,可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找到依据。《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共有6条,其中与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2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和第6条:“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共有4条,其中,与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1条:“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共有6条,其中与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1条“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第2条“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4条“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以及第6条“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将这三阶段的几个目标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是完全配合《课标》要求的,以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不断升级迭代。例如,第一学段《课标》强调的是“倾听”与“理解”,关注的是交际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商量》提出的交际要求与其正好吻合。在商量过程中,要提示学生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需求,同时积极主动地和对方协商,以达成共识。这一次的交际,是相对温和的。到了第二学段,《课标》在“倾听”与“理解”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能否发表不同的意见,能否用言语打动他人。因此,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一课中,针对核心话题“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双方就要发表不同意见,同时要让对方理解、认可、接受自己的观点。从低年级的温和型口语交际过渡为针对话题的讨论,转化为争议型口语交际,支撑交际的能力也同步需要得到发展与提升。到了第三学段,《课标》提出的核心能力是“敢于”的交际态度,是“适当”的言说理性,是“文明”的交际修养。话题是辩论,是围绕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是解决双方的意见分歧。在交际过程中,要侧重不歪曲和异化对方意见,注重尊重对方,从对方的发言中寻找漏洞进行反驳,最终说服对方、达成共识。可以想象,难度是相对大的,交际背后需要的能力支撑更是在不断地升级。
二、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根据口语交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独白型”“对话型”“演示型”三类。而我们将这5次口语交际课归类为商议辩论型,就是有意识将其与传统的“三分法”做好关联与比对。显然,商议辩论型不属于独白型口语交际课,但同时具备对话型、演示型的特质。由于本类课的对焦性、对立性与对抗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更具有挑战性。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准备阶段的盲目狭隘
由于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带有各自为政、各自提出独立观点,站在不同立场的特点,因此,每一个参与者都要事先瞄准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向,准备资料,做好充分的交际准备。这也导致学生容易在“我的视野”里打转,在一条胡同里穿梭。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寻找佐证材料,而不顾及对方的观点,不做好“另一手”准备。这就如同认定世间只有白天鹅,而对眼前飞过的黑天鹅视而不见一样。例如,《辩论》一案中,有一个备选话题为“电脑时代需要练字吗?”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很容易只去寻找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而忽视知己知彼的重要作用,从而陷进盲目与狭隘之中。
第二个挑战:表达中的自以为是
因为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具有对抗性,所以在表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问题。学生只顾着说自己的话儿,完全不顾及对方的观点。例如,《商量》一案中,情境创设为“小明过生日要先回家,他和同学商量,能否在做值日时先走一步”。扮演小明的学生就觉得自己应该“先走一步”,而不管对方是否有困难、是否愿意,一味说自己的话,以为说得客气就是商量。殊不知,口语交际最重要的前提是倾听、了解、尊重。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接下来的交际。而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本身就与口语交际不相吻合。
第三个挑战:交际中的各不相让
到了真正话语交锋阶段,各方针对话题进行交际,此时很容易出现各不相让的局面。由于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学生容易争抢说话,使矛盾升级,变得毫不相让,丧失了交际的基本礼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越是着急说话,越是表达不清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越是想取代对方,越是无法知道对方话语中的逻辑漏洞。这样的互不相让,会导致要达成的目标荡然无存。例如,《辩论》一案中,要求学生能听出别人话中的矛盾和漏洞,能够抓住漏洞来进行反驳。倘若各自争得面红耳赤,这些目标如何能达成呢?
第四个挑战:组织中的乱而无序
由于之前的三个挑战,直接造成在教学组织中混乱局面的出现。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掌控课堂的经验不足,面对教学秩序的混乱,更加六神无主,从而完全失去对教学的把控。最后,口语交际中的交锋异化为无畏的争吵。双方都很大声,双方都不讲礼貌,双方都沒有得到有益的发展。这与《课标》提出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不是培养一个个善于吵架的人,而是要培养能够理性表述、友好交往的人。即便是商议辩论型的口语交际课,也不能忘记初心。
第五个挑战:结束后的不相往来
这是教学最糟糕的结局,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但确实因为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的特殊性,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结局——课前能友好相处,课后却不相往来,成了冤家对头。学生是很投入的。如果教学组织不当,一节课就能让班级的交际氛围变得不和谐。这是得不偿失的。
三、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
基于对这一课型的认识,对各种可预见的挑战的认识,我们尝试在执教时,引入桌游活动中有趣且有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这一规则,就是服务于对话交际型桌游,是玩家共同遵守的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只有13条。
1.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2.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
3.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优先,但要得到主持人的允许后才可以发言;发言时要起立,别人发言的时候不能打断。
4.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直接面对面地发言。
5.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每人不超过两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
6.讨论问题不能跑题。如果跑题,主持人就要打断发言。
7.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8.主持人应尽可能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的机会,以保持平衡。
9.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再说理由。
10.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11.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表决必须等到每个人的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想再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以防止抱粗腿。
12.主持人应该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13.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双方人数平等则没有通过。
阅读这13条“罗伯特议事规则”,我们可以明晰地感觉其具备四个方面的优势,正好可以解决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堂遇到的问题。
其一,组织的有序性
显然,解决之前挑战中的“无序”“凌乱”,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非常合适。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教师和学生都能确认自己的身份。身份的确认有助于教学得到合理而有序的推进。同时,因为身份的规定约束,学生能在不同层次的交际交往活动中,在游戏情境体验中,自觉遵守规则。因为这一规则具有游戏特有的契约精神。所谓“契约精神”中的“契约”是希伯来语,是“应许、承诺、保证”的意思。相对应的英文词是“Covenant”,源于拉丁语“Con venire”,意指“来到一起”,有联结之义,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联合在一起。联合在一起,就要共同遵守约定的规则。
规则中的条款处处让人感受到井然有序。例如,“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这一条既规定主持人的权利,也对主持人予以约束,这样让主持人和参与者的权益都得到保障。有序的教学,就需要制度的保障。
有序、有身份,交际就有真实感。下面,我们分享《辩论》中的教学片段,感受规则介入后交际有序的美感。
师:准备就绪,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开篇陈词。首先立论,根据自己的立场说出本方的观点,可以用上事先搜集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板书:准备材料)什么样的材料更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呢?请看教材。(PPT出示,指名读)
师:说一说,立论的时候我们该选什么样的材料。
生,:材料可以是事例,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证明自己观点。
生,:材料要有说服力,可以是名人名言。
师:再看教材,说说开篇陈词时还要注意什么?(PPT出示)
生,:我方陈述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
生,:对方陈述时,要认真倾听,抓住对方漏洞。
师:(板书:认真倾听、抓住漏洞)弄清楚了注意事项,让我们进入辩论的第一环节——开篇陈词。说出本方的观点,列举材料支持观点。请正反两方整合本方同学收集的材料,各选一名代表进行开篇陈词。
(学生整合材料,教师巡视)
师:正方开始。
生,:大家好!互联网是增进还是疏远人们的感情呢?我方的观点是肯定的。互联网增进人们的感情。互联网让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联系,互联网让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增进理解,交流感情。想想你的那些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互联网让你们可以时刻保持联系。你可以通过视频、语音通话及时与家人沟通,了解家乡以及外界的变化。互联网让人们的情感有了稳定的传递媒介。互联网开创了新的交友模式,人们相识的途径拓宽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认识新的朋友,也有许多人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结婚对象。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互联网能增进人们的感情。
师:请反方陈词,时间两分钟。
生,:谢谢!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互联网疏远人们的感情。从前,交通不便、通信不便,时光很慢、车马很慢,一封书信足以叫人牵肠挂肚。这份浓烈的思念写进诗里,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才会有思妇对征人的牵挂,才会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浓浓乡情。互联网让一切都变得很容易了。人们可以随时给他人发信息,多了便捷,少了仪式感。现在随处可见店家以“本店有wifi”为噱头吸引顾客;朋友聚会时,低头用手机上网的人比比皆是。朋友近在眼前,却比不上互联网的诱惑力。这难道不是互联网疏远了人们感情的表现吗?
师:第一环节结束。正反双方都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事先收集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其二,分工的明确性
要解决辩论中的自以为是、各不相让的问题,就要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使得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地知晓:“我在本次口语交际中能做什么?我需要做到什么?我实际上做了什么?”例如,规则中有“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两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讨论问题不能跑题。如果跑题,主持人就要打断发言”等规定。这类规则在“罗伯特议事原则”中成为主旋律,制约着每一个参与者,让其明确自己的任务。分工的明确能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在需要的时候认真倾听,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恪守自己的本分,也不会因为盲目的冲动而错失任何一个环节的交际信息。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具备了不同角色应有的特质,让每一个学生知己知彼,全程关注、全程参与。
例如,教学《意见不同怎么办》一案,教师在分组时就确定了各自的身份,明确了小组内的分工,让小组合作交流收到实效。
师:分组之后,我们该如何讨论呢?
生:在小组内轮流说,说清楚。
师:选择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便签条上,注意写理由时候抓要点写、分点写。在组内交流时,选出一位组员负责做好记录,准确记录每个人的观点。交流完之后,想想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有没有被说服,并适当修正自己的观点。
师:燃放烟花爆竹,能够营造过年氛围,延续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但也有种种弊端。那如何寻求两者的平衡呢?小组交流时,还要总结出你们的解决方案。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其三,交际的公平性
确保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很理性的选择。“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整个口语交际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如,规则规定“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优先,但要得到主持人允许后才可以发言;发言要起立,别人发言的时候不能打断……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双方人数平等则没有通过”。这就有效解决了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课的最大问题。要知道,商议辩论课很可能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话语的强势者永远领跑,牵制着话语的弱势一方。现在,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能确保交际各方势均力敌,在相对公平的交际语境中各执己见、相互尊重。而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能够在制度的规定约束与保证下,确保整个交际教学公平有序地进行。
出于对均衡实力、公平表达的考虑,我们还可以将桌游中的“四角对话法”运用到口语交际课堂中,使用“四角站立法”让学生进行辩论。
第一步:对某一开放性问题,先思考自己的立场:“非常同意”“同意”“反对”“非常反对”;第二步:相同立场的学生站在一起,构成四个谈话角;第三步:每个谈话角选出一名代表做主持人,在成员中收集支持立场的论据;第四步:主持人作为代表向全班陈述立场;第五步:四个学生陈述完立场后,所有人可变化立场,并站到新的立场的角落上;第六步:改变立场的学生向全班解釋改变立场的原因。
“四角站立法”要求学生都能尊重和倾听其他立场的学生的发言,都能尊重对方,同时也允许改变立场,让口语交际在对抗中多一份对公平的保障。
其四,实践的借鉴性
请特别关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口语交际教学产生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是可喜的实践,是将教学中虚拟的结果转化为学习生活中可触碰的现实,努力在全班达成共识。如,借助“罗伯特议事规则”,商量出结果来;经由“罗伯特议事规则”,决定到底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等。
再看《劝说》中的教学片段,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后,教学特别注重真实性,特别在教材要求的交际内容完成后,安排了更为真实的劝说任务——挑战高难度劝说:
师:来吧,在绘本中汲取力量,在劝说中得到启发,让我们一起来挑战高难度劝说吧。请看任务。(课件展示:“面向全世界的劝说。对象:世界上沉迷网络游戏的小伙伴。”)
师:在这个任务中,要公开发表劝说,老师给大家三个思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选择,好好劝说。一是直接面向他们说道理;二是鼓励他们做点别的事;三是给他们身边的人建议。大家可以同桌相互讨论,并练习劝说。由我来扮演这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小伙伴”,大家快来帮助我吧。
生,:我用第一个思路来练习:“沉迷网络游戏的小伙伴们,赶紧清醒吧。沉迷网络,对身体、心灵都有很严重的伤害,对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网络游戏不是魔鬼,但沉迷网络就是和魔鬼打交道,快快清醒,美好的未来等着你们呢。”
生:我用第二个思路来试一试:“沉迷网络游戏?别太幼稚了。大好的时光可以读书,可以学习,可以练习本领……”
在统编教材商议辩论型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能有效化解危机,让这一类型口语交际教学更加有序、有效。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