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刘慧敏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迎来了重大机遇。但同时面临着一些政府、院校自身以及主體联动层面的困境,部分高职院校还难以有效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此,政府应当制定教育国际战略,统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项工作;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国际交流的平台;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高职院校自身应当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选择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大胆尝试教育输出。此外,还需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联动政府和院校;发挥职教集团优势,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效率;实施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整体规划;借助与先行高职院校的国内交流,带动弱势学校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高等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张,却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受到极大削减,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而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为推进自身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为高职院校输出教育资源、吸纳国际生源创造机会。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影响
(一)开辟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方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交流合作促进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为我国高职院校与沿线国家院校深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使得沿线许多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也不必将交流合作对象局限于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可以广泛开拓交流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刻认知我国的文化,促进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二)丰富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始终秉持“引进”的态度与发达国家的院校进行合作,期望借助其优质的教育管理经验、育人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应当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保持自信,不仅要着力吸收先进的教学资源,更要适时进行自身优质资源的输出。例如,在沿线国家当地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广泛吸纳沿线各国的学生进入我国院校求学。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当加快转变一味“引进”的悲观心态,助力彰显自身特色,进行资源输出。对于沿线各国,我国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输出”促进人才的流动,推动自身管理体制的转型,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
(三)优化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多方合作成为重要趋势,我国高职院校也可以借此机会转变传统的一对一合作机制,尝试建立职业教育联盟,既要将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联合起来,也要邀请沿线各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区域合作,使各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深度合作对象或者合作领域,减少交流合作障碍,为院校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创造便捷的沟通平台。
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层面的困境
第一,缺乏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尽管我国政府针对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颁布了一系列条例,然而这些条例只能在政策层面起到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指导与管理作用。整体来看,我国尚缺乏明确的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无法切实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第二,缺乏健全的就业准入制度。其一,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职业认证标准,导致我国高职人才的职业资格无法得到国外企业的认可;其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难以实现。第三,职业教育体系有所欠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停留在专科层面,极少有本科层面的职业教育,导致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始终无法认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第四,缺乏政策资金上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处于零散、被动的状态,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引导,缺乏基于全局角度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也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始终发展缓慢。正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犹豫不决。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未来政府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院校自身层面的困境
第一,缺乏开放的办学理念。在当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许多高职院校未能科学审视当前的国际人才市场供求现状,未能在教育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设定以及课程体系建立等方面引入国际化的眼光与开放的办学理念。第二,缺乏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国际交流合作经验,同时也缺乏国际交流合作思想,因此国际交流合作路径的探索始终进展缓慢。第三,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足,难以获得国外院校的合作意向。作为地方性人才培养院校,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质量不足、自身办学实力不强、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原因,难以与本科类院校竞争。这些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专业体系与教育队伍建设水平不足、科研实力缺乏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教育资源配置受地区政府的干预,难以实现开放式发展,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第四,我国高职院校过于保守,仅仅希望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吸收优质经验,而忽视了自身的教育输出,导致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三)主体联动层面的困境
第一,民间组织的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一,缺乏信息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往往难以了解国际教育发展动向,也无法获知国外院校的合作意向。其二,高职院校从业人员整体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培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第二,尚未构建起结构完善的职教集团。其一,地区产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二,各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困难,国际交流合作效率也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其三,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宣传力度不足,教育资源输出规模得不到显著提升。第三,缺乏因地制宜的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整体规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各区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院校难以通过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地域差异进一步加剧。第四,缺乏与先行高职院校的国内交流。部分东部先行院校的合作案例未能得到有效学习,西部院校往往缺乏合作经历与实力。
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政府层面
第一,制定教育国际战略,统领国际交流合作的各项工作。新时期下,我国教育部门有必要制定国家层面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满足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首先,战略的制定应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其次,战略的目标在于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协调工作,引导各地区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目标,强化我国各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发展的信心。
第二,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的就业准入制度,与国际接轨。其一,我国应当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具体应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依托产业、企业资源,由国内实力较大的几个职教科研院所牵头,整合职教研究力量,制定出各行业的职业认证标准。其二,我国政府一方面应当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应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人才质量监控,摒弃现行的通用评价模式,转而采取以专业为区分的针对性评估体系,构建起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其三,挑选出几个我国优势行业,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常规行业,则应加快与国际的接轨,构建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与认证制度。同时,还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借助我国高职院校的海外办学,实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其四,教育部门应当加深与人社部的联系,通过有效的协调沟通,完善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二者的互联互通,为来华学子提供便利。
第三,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倡议下,其一,我国应当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推进高职教育的宏观系统分层,引导部门专业特色明显、办学质量优异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并根据办学质量决定是否进一步拓宽到研究生教育,从而使这些高职院校能够获得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资质。其二,在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基础上,鼓励我国高职院校与国际上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构建互认机制,包括学分互认、学历互认以及课程互通。此外,政府还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使得职业教育能够获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
第四,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一,提供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国际交流合作。地方政府应当借鉴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思路,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成果进行审核,由地方教育部门出资,对于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对于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国际交流合作項目可以包括海外办学、招收留学生、教师外派留学、高水平人才引进、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等;国际交流合作优秀成果可以包括国际化师资团队、国际合办专业、国际合办课程、优秀双语教材等。其二,扩大留学资助群体。我国应当在现有留学奖学金中划分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优秀高职毕业生留学、鼓励高职骨干教师出国深造;在来华留学奖学金中也划分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作职业教育留学生奖学金,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留学生来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
(二)院校自身层面
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应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数量的增长,更应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以及国际适应性的加强。经济全球化战略下,高职院校要想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就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和开放的办学理念,指导自身的发展;应当审视当前国际人才市场供求现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自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
第二,高职院校应选择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其一,对于有一定国际交流合作经验的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其将重心放在资源整合上。如在外籍教师的工作安排上,除了常规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将中方教师海外培养前的语言及风俗培训交由其负责。其二,对于国际化建设已开展得相对深入的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其将重心放在组织建设上。校方应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管理体制上的国际化,构建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在目标设置上贴近国际化,强化特色专业建设,集中资源,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实现自我创新,提高环境适应性,为教育输出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建设,提升合作能力。其一,完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当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强化管理理论的借鉴与实践,勇于突破机制障碍,提升管理效率,为国际交流合作奠基。其二,强化国际化师资力量。引进教师,应当从语言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引进渠道,应从教育机构向高新行业转变;引进教育人才,应当从教学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其三,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除涉及民族特色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应当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操作层面上,涉外专业应当以国际交流合作为依托,提升课程设置起点,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对于主要服务本土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保留本土特色。
第四,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大胆尝试教育输出。其一,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高职院校既可以区域特色专业为依托,吸引海外学子,也可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积累国际办学经验,实现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其二,具备一定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境外办学。由于相关办学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在开展境外办学的过程中,应当制订周密的计划,构建有效的开拓支持与执行体系。
(三)主体联动层面
第一,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联动政府和院校。其一,构建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负责高职教育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发布,具体信息包括国际高职教育的政策更迭、交流动态,以及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政府部门可以借助这一透明公开的信息平台做出客观决策,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其二,提供专业培养与服务。民间组织应当构建相应的培养机构,提升高职院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此外,民间组织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信息咨询、项目材料送审、协议条款制定、后续纠纷处理等。
第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效率。其一,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地方政府的指导,锁定与当地产业经济相匹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多校联动,共同协调,实现职教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营造外向型的职教氛围。其二,集团内部共享学术资源。职教集团所属院校的国际学术讲座应当向所有成员开放;所属院校开发的双语教材,应当与所有成员共享;所有成员都应当向来华留学生开放课程资源;所有成员可以结伴出国培训,共同承接科研项目。其三,合作经验较为丰富的职教集团,应当组建海外宣传部门,提升国际形象,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并于恰当时机在海外开办职教机构,打造国际品牌。
第三,因地制宜,实施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整体规划。我国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东西差异明显。因此,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效果。其一,依据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制定国家化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职教合作项目。其二,整合区域高职教育资源,为高职院校承接合作项目提供资源支持,提升合作效率与质量。
第四,借助与先行高职院校的国内交流,带动弱势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教育部应当充分发挥先行院校的带头作用,扩大东西部对口支援范围。其一,为先行的东部高职院校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鼓励西部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合作办学政策与学分互换机制,鼓励中东部大城市高职院校共享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输送一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交由西部高职院校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办学理念更新还需时日,办学模式创新亟待检验,但在办学规模、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机制上的突破值得称赞。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高职院校应当紧紧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阔视野,参与国际竞争,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力争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朝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发展理念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4):66-69.
[2]李传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海外办学成效、困难与对策——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柬埔寨办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37-41.
[3]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66-71.
[4]刘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峰会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20-23.
[5]許艳丽,刘晓莉.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7(5):35-40.
[6]张慧波,祝蕾.“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2):125-130.
[7]张劲博,邵丹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双语教学师资困境与突破——基于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11):11-15.
[8]吴丽萍,郭肖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