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娜 孙建国
摘 要: 由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东西方在现代高等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同。本文以中国与澳大利亚为例,从高等教育的入学、校园管理、学生培养和就业四个方面,探析当今两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借以寻求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调整方向及方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程设置 独立能力 就业
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笔者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访问一年。访学期间,笔者主要在科廷大学进行科研交流,先后走访了西澳大学、科文大学及其他一些科研单位,与上述部分高校和单位的领导们进行了交谈。此外,笔者还听取了澳大利亚质量署AUQA审查官Peter Burgess的报告,该报告对目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阐释。此次澳洲访问,笔者有所获益,由此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认真思考。本文比较我国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提出些许拙见。
在原始定义中,大学是专注于知识文化的象牙塔,一般都是远离社会的,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不到明显实质性的作用,同时社会对大学的改革也没有提出迫切的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与大学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大学作为社会的“核心机构”之一,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大改革必然要有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改革,以满足社会需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已认识到这一点,由此,笔者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国和澳大利亚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两国高等教育的入学(Access)、校园管理(campus management)、学生培养(training)和就业(employment)四个方面予以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一些看法与启示。
一、入学(Access)
澳大利亚承袭了英国的教育传统,高中之前的教育与中国类似,都是义务教育。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大学3年,专科2年—3年,并不是严格的限制,专业不同,修业年限也有差异。与中国高校单一入学形式不同的是,由于科目设置不统一,澳大利亚无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目前,澳大利亚有两种入学形式[1](53-54):一是证书制,学生只要有高中会考证书即可以申请大学的入学资格,而且政府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去社会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自己擅长的技能方面工作几年后,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认可,再申请高等教育学习,因此在澳洲,父母与孩子在同一所高校就读的情况不足为奇;二是高中后继续学习直接进入大学,将高中的会考与全州的统一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实行综合考核。采取这种高校入学渠道的原因主要是:对高中两年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作业与考试,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并注重全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实行统考可以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衡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预见问题的能力。其中继续升学的学生有两种选择,可以直接选择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学习,也可以选择上大学。同时,TAFE的课程与大学课程对接,学生可以入学在TAFE,毕业在大学,相应的大学毕业生若需要交换职业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进入TAFE学习。这种入学模式克服了全国统一考试形式的单一性,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若重视高中两年综合成绩,对学生这两年成绩的认定就需要有严格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否则有失教育公平性。在澳大利亚,这方面的弊端已有所显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且人口众多,要采用澳洲的入学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就这一点,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入学模式(全国统一高考制)不失是实施公平教育的方法(表1),同时现在中国很多高校已向前迈出了一步,实行了自主招生[2](44-49)。澳大利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招收学士毕业生,硕士文凭可以在获得学士学位后一年内完成,以强化课程的形式学习专业知识获得资格,同时该文凭还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士学位毕业生,使他们毕业后继续获得相关领域的更高资格。若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则通过先前学术认定(RPL)后,学生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表1)。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曾偶遇一位返回学校攻读硕士文凭的学生,他是一名警察,已工作了二十多年。
二、校園管理(Campus Management)
在高等教学模式中,校园管理对学校的长期定位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主要从学生的校园生活、课程建设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校园管理的不同。
(一)校园生活
在中国,由于高考制度的束缚,在孩子18岁(参加高考)之前,家庭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甚至有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管学习好,其他一切事都不重要”,导致一些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中国的高等学校不得不采用封闭式教育模式,一方面是方便管理学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在中国的高等学校里,可以说学生不需要出校园就能够解决一切基本生活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中国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只知道书本知识,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理论大于实践,弊端日益明显。
然而,在澳大利亚,大学只提供极少的校内住宿,而且校内住宿费用一般比较高,学生主要住在通过各种市场寻找到的费用相对较低的家庭宿舍。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学基本是非住校制的。非住校制省去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一些附属设施建设、雇用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成本,降低了学校的运营成本,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各类学生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由于家庭贫富差距,易使相对贫困的学生产生落差和自卑感,然而在非住宿制下,可以根据自己家庭收入情况选择符合自己条件的宿舍,避免了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受中国国情的限制,完全采用非住宿制在中国高校不太适用,令人欣慰的是某些高等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努力,跨出了一小步,寻找出了相对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家庭情况选择不同价位的住宿条件。但是要完全解决中国高校住宿制带来的矛盾需要权衡国家、社会、学校等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国高等学校校园管理模式改革可谓任重道远。
(二)课程建设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实现,虽然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目标相似,但实际操作存在很大的差异[3](136-137)。在高等教育中,中澳最大的差距是课程建设。现在澳大利亚提供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文凭,硕士证书,学士学位,专科文凭等。澳大利亚的大学课程非常注重学生整体规划,主要体现在课程要求、修业时间及修课方法与评估等方面,与中国相比,课程分类比较细化,文凭的获得渠道具有多样化、获得年限没有固定要求等特点。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中学士学位的修业年限为三年,比中国的学士学位年限少了一年,中国的学生在多出的一年时间里是否学习了更多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呢?通过调查发现,其实不然,在中国,大一的学生主要修一些公共课程:大学外语、高等数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等,这些公共学科占据了大一学生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中国大学第一年的所修学分在澳大利亚是不被承认的。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以实用性为主。以高等数学为例,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学时的高等数学课程,而不是一股脑地全盘接受。澳大利亚的硕士学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以研究或授课方式获得。授课方式为主的硕士课程需要毕业前完成一篇小论文,年限约在一年到一年半,以研究型为主的硕士课程的年限为一年半到两年。从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生课程改革来看,中国硕士文凭的获得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模式一步一步接轨。
(三)组织管理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组织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实用性。大学对学生不再是班级管理形式,学生进入大学后,每学期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安排,向学校提出个人上课时间申请,以实用课程为主。学校确认后,学生只需要按照上课时间到相应教室上课就可以了,上课即来,下课即散,完全没有班级的概念与组织形式。在中国,高校仍然沿袭高中的管理模式,每位同学的生活和学习都以班级为整体,学生需要按照班级的课表到固定的地点上课,还需要参加班级的一切活动,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都相对较少。不过,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也有它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点恰是澳大利亚的学生所缺少的。
三、学生培养(Training)
澳大利亚共有42所高等学校,其中有36所公立大学,并且有多所高校在世界排名靠前,与他们的学生培养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澳洲,每所高等学校都有学生培养理念,每所学校有学生培养特色。总的来说,有两点是通用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对中澳两国的高等学校学生培养进行比较,并且发表看法。
(一)独立能力
独立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应加强大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与心理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寄宿制为主,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由于高考制度带来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进入大一时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攒够一个月的衣服邮寄回家让父母洗;上课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等等。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与心理能力。澳大利亚高校实行非寄宿制,学生在中学前必须具备相对独立的生活能力,才能走进高校校园。在学习独立能力培养方面,澳洲的高等学校课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Lecture和Tutorial。Lecture指主要由老师授课的课堂,一般会概括这一个星期的所有内容,而且多以大课的形式(30、40人)讲授。Tutorial是小班授课,一般班里十几个人,课程内容着重Lecture中涉及知识的细节具体讲解或扩充,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观点,提出疑问。一星期所有课程加起来有21个学时,所以节奏比国内要慢许多,并且不会有人催促你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没有班主任,也没有人规定你必须在什么时间完成哪些作业,更不会有老师围绕学习的重要性在你面前长篇大论。因为在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能力,从小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学生平时需要利用timetable(时间表)控制好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timetable到指定教室上课,有什么疑问可以和老师约定一个时间见面。除了上课外,学生还可以计划下一星期所要做的重要的事情,比如几点去图书馆,几点坐车回家,几点参加活动。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时间的管理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同时不会在繁忙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感到无所适从,或难以招架。澳大利亚的这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了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能力,为毕业后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
(二)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授学生知识,使他们能够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引领社会发展。大学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即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4](102-109)。特别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的工科学校来说,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澳大利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色主要是通过卓有成就的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澳大利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训练与撰写实验报告的训练,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建立相应的公共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并且组建基础与专业动手操作,控制实验器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吸引很多教师与学生加入科研中,从而顺利实现了知识型向科学实用型的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5](1-4)。在中国的一些学校,学生一般只在课堂上进行有关实验的部分操作,而且是几个人共用一套试验设备,甚至出现学生还没有弄清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下课铃声就响的情况。实验室一般是严格按照时间开关门的,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注重课本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操作,以致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甚至发生一些基本的操作错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中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工科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树立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理论,深化实践课程改革,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完善实验室管理与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6](129-131)。
总之,澳洲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严肃的科学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教育宗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舒适的学术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掘最大潜能,不失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地。
四、就业(Employment)
由于澳大利亚的大学拥有自主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因此澳洲的大学在培养人才模式上有着灵活显著的特色,通过多种卓有成效的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即使在课堂上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自主能力[7](14-22)。澳大利亚的大学在招生时会进行市场调查与市场评估,其中市场评估每四到五年评估一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将继续保留或者增加,没有市场的专业就面临着缩小招生或者直接取消的命运。在这种专业设置下,澳大利亚大学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专业工作。澳大利亚的高校一般输出的都是具有很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因为在澳大利亚的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招聘过程中应聘者需要通过一些现场社会小测验,而不是仅通过学生的文凭决定录用情况。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科制定方式与市场脱轨[8](1-3),往往发现就业情况不乐观时才对相应专业做出一些调整,导致部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做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范畴相距较远的工作。另外,一些中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学习型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低,是中国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善于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看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优点,比如:教育形式完善,知识体系完整,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等等。对于中国的高校教育的成就,我们应充分肯定。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参考澳洲的良好教学理念,发扬中式教育模式的优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并且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紧跟现代化教育步伐,使我国的高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玉志.澳大利亚大学入学考试的现状及特点[J].环球观揽,2004(1).
[2]刘额尔敦吐,郑萌萌.中澳高校招生民族政策比较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8(1).
[3]赵云洁,梁广,王怡.浅谈中国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之差异[J].时代教育,2011(6).
[4]司晓宏,侯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5]程一兵,王东梅.创建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J].理工高教研究,2008(10).
[6]劉馨.中澳大学教育比较研究[J],文教资料,2017(21).
[7]张悦歆,王蒙蒙,张晓芳,等.中澳高等融合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9(014).
[8]张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