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虽然参与普教科研的意愿较强,但是受功利性目的及研究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参与普教科研的状况不甚乐观。由此,省级与县级的规划办与科研机构需改进以往的策略,通过规划增量、行动立样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同时还需通过真问题、真研究、真服务予以评价导向,从而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关键词:普教科研;研究现状;改进措施;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3-0025-04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根据研究内容的应用场景或时机,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分为普教科研和高教科研。现基于某省评估专业机构的质量监测数据,对区域普教科研现状做以下研判。
一、区域普教科研现状呈现
(一)数据来源
该评估专业机构采用PPS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在全省40个区县中抽取了1036所学校(小学614所、初中422所),包括30726名小学学生,22479名初中学生,并对学生学业质量、心理健康及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主要相关因素进行了监测,同时,还对1036所中小学校的84153名教师以及参与监测的61193名学生家长进行了监测。从其监测报告中,笔者取用了表现全省平均水平的“教育科研”中的数据予以研判。
(二)教师参与意愿现状
教师愿意参与教育科研的比率达75%以上(见表1)。
(三)教师参与形式现状
有区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参与经历者低于13%(见表2)。
(四)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现状
在调研的7种方式中,按参与比率由高到低排序,中小学依次均为:听课评课、专题讲座、同伴研讨与经验交流、网络学习、课题研究、读书活动、社团活动。其中,“课题研究”排在第5位(见表3)。
二、教师参与区域普教科研率低的原因简析
从调研来看,目前教师愿意参加教育科研的原因,根据比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如下:第一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其比率是小学80.8%、初中79.4%;第二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比率是小学70.6%、初中67.2%;第三是“评职称”,其比率是小学38.5%、初中45.6%;第四是“学校要求”,其比率是小学4.3%、初中4.8%。由此可见,与此前的基于评职晋级的功利目的及为满足学校的要求而做研究相比,教师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教师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能激发问题意识、养成探究态度,能训练方法素养、优化思维品质,能增长教育智慧、提升工作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尽管如此,依照目前的数据来看,教师参与县域及以上普教科研率仍比较低,主要原因如下:
(一)研究者的操作不到位
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一定要体现出“以科研指导工作,以工作推动科研”的特质:利用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日常工作的开展,可以使日常工作的开展能够更有计划、有目的、有理论、有方法、有成效;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将其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使教育科研切实落地、更加真实、更有生长力、更有成效性。可现实是诸多一线研究者在操作过程中,要么因其简单的功利化而“重立项、轻实施;重结果,轻过程;重包装,轻实效”,要么因科研与日常工作脱节而成为“两张皮”,进而变相加重了参与者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参与的比率。
在“教师不愿意参加教育科研的原因”中,小学、初中按从高到低的比率排列,依次为:“教学工作重,加重负担”(小学占比71.8%、初中占比72%);“研究与教学工作分离,帮助不大”(小学占比44.7%、初中占比37.3%);“研究没多大价值,难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小学占比26.4%、初中占比32.9%);“不具備参与教育科研的知识水平”(小学占比20.6%、初中占比25.6%);“领导重视、支持不够”(小学占比4.1%、初中占比6.6%);“没有参与的机会”(小学占比11.5%、初中占比11.3%)。
(二)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到位
从校本研训视角调研教育科研的现状,其情况如下(见表4):
如果学校的科研环境是良性循环的,则其“建立专门指导科研课题的科室”“科研工作纳入工作量”“建立常态化的科研成果评价与奖励机制”等措施的比率应更高,其排序应更靠前;如果指导弱化、奖惩淡化、纳入工作量虚化,即使“加强科研培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扶持”,其成效也会大打折扣。而且在“没有制定任何措施”这一选项上,分别有17.9%与22.1%的比率,这更应引起相关学校的注意。
三、提高教师参与区域普教科研率的改进措施
(一)规划增量
1.增数量,提高参与度。省级规划办与科研机构可根据本省市教师的平均参与情况,与国家的五年计划同步运作,可规划5年的参与提升率,并将其分解到每一年,以适度增加年度立项的数量,同时,应尽可能地向未承担过主持的申报者倾斜;区县规划办与科研机构根据省级规划办的指标率,结合区县实际,主导本区县的年度普及率,并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的学校与更多的教师在主持或主研课题上实现“零”的突破;区县规划办与科研机构还可指导并督促学校采取“校级课题保底、区县级课题与省市级课题推优”的操作思路,科学规划校级课题,以实现人人都能有主研课题的目标。
2.增质量,提高影响度。质量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要通过质量的提高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教育科研。可建立省级、区县级、校级三级教育科研成果资源库,建立健全成果入库、交流分享、检索运用机制;可通过主办期刊、科研要报、科研网站、成果汇编、现场展示会、成果主题论坛等方式,在区域内推广辐射、扩大影响;可通过定期评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等方式进行推广。
3.增力量,提高保障度。教育科研工作因为是有专业特色的研究工作,所以需要有专业机构予以服务,有专业人员予以开展。在专业机构上,要改变表4“建立专门指导科研课题的科室”的比率现状,省级或区县级部门可出台文件,明确规定每所学校均需独立设置科研室(或教科室)作为学校的中层机构,以利于加强管理并提高地位;在专业人士上,要逐步提高学校教育科研负责人队伍与骨干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性,逐步壮大教育科研队伍。
(二)行动立样
1.立模样,强化研究规范。遵从基本的规范,才不至于让行动走偏。这里的规范有三:第一,理论规范。教育科研要始终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必须遵循的“优良传统”“生命要素”和“基本规范”。普教科研应基于教育实践的现状和需求来选择理论、应用理论,以及指向理论应用的适应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二,对象规范。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事业,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普教科研应基于“学生立场”,让学校的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环境、文化等一切都能顺应和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并指向学生发展的真实性和个性化。第三,方法规范。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因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普教科研因其工作时空的规定性、方法运用能力的局限性、教育实践的计划性、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等特征,更倾向于选择能伴随教育实践、融入教育实践,且较简单、便捷的方法。
2.立榜样,强化主体觉醒。普教科研的主体是学校和学校的教师。通过在区域内选树榜样的方式,可有效唤醒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意识,激发其竞比之心。因此,省市级、区县级的规划办要引领所选树的榜样从如下三個方面起好示范作用:第一,示范规划。学校科研规划既要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又要规划基于龙头课题的若干“子课题的链接、核心成果的定位、研究成果的使用”,从而让教育科研真正产生巨大的实践力量和强大的生命活力。第二,示范研究。准确定位研究方向,要在坚持直面实践中那些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真实现象的前提下,解决实践中具有情境性和操作性的具体问题,以发展或改造具有内生性和发展性的实践经验,从而体现“以科研指导工作,以工作推动科研”的特质,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科研逐渐走向“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第三,示范管理。要通过定期培训、过程管理、经费提供、硬件保障等科研制度的科学有效的落实,培植人人主动科研的土壤,创设科研实践者潜心科研的环境,形成人人自主科研的文化氛围。
3.立新样,强化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其中,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强调要“创新转化形式”,要“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要“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由此可见,“创新”贯穿着该文件的始终。因此,各级规划办与科研机构要认真地坚持引导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时,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大力弘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以学科体系创新为基础,以学术观点创新为核心,以科研方法创新为手段,深入研究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经验,以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
(三)评价导向
1.导向真问题,杜绝“两张皮”。研究要找准真问题、基于真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普教科研要转变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重,科研工作加重了负担”的认识,首先,需引导教师在“研教合一”上务实前行。其次,需引导教师的研究要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重点、以学生为关注中心。最后,需引导教师在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课堂的失误点、教师的困惑点、教学的关键点出发,挖掘、聚焦、确立研究真问题。
2.导向真研究,杜绝伪课题。在此,教育主管部门需从目标、过程、结果上做好导向。首先,研究目标应定位于内涵发展,规避研究重点与选题不切合实际的研究,或者为了赶时髦及基于各种考评,为了立项而立项等的粉饰风险。其次,研究过程应导向务实求真,避免重立项与重结项而轻过程、做得少、做得浅的务虚行为。最后,成果转化应导向实践运用,避免出现频繁立结项、过分追求成果数量与获奖等级等现象。
3.导向真服务,杜绝空管理。省市、区县的规划办与科研机构由于具有一定的科研管理职能,所以应在新时代,依据新的文件精神改进管理方式。《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要“优化管理与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出活力与效率,管好底线与秩序,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构建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要“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要“扩大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资金使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诸如此类的文件规定,指明了管理改革的方向,即要从科研管理走向科研设计,从课题评估走向质量评估,从重在管理走向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永红.新时代学校教育科研的属性、任务和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20,(02).
[2]程先国.基于转型视域的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领导力探析[J].教育视界,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