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轲
摘要:海淀区Y小学自2014年开设“课后一小时”兴趣课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是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校大学生不具备教育教学知识和活动课程相关知识,教学内容设计简单,满足不了学生对发展兴趣的需求且课堂纪律管理能力差;教育机构对于“课后一小时”的发展模式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在课程、教学以及对教师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开发和创新课程上,学校未凸显办学特色,未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推动“课后一小时”进一步发展,笔者从教育机构、兼职教师和学校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后一小时;放学难;外聘教师;教师专业;校外课程资源
Y小学始创于1951年,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主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成为“今日之典范,明日之栋梁”,努力办出学校特色。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2003年起本校相继开设了《美德伴我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小本课程;在德育教育上大胆改革,改变班主任辅导员制,在全员参与德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与创新。根据北京市教委的指示,Y校于2014年开始实施课外活动计划,至今已实施了4年,协调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兴趣和家长期望各方面需求,先后开发了20多种兴趣课程,基本满足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解决了令家长头疼的“放学难”和额外缴纳校外托管费用的问题。
一、课后一小时政策实施现状
Y校将“课后一小时”课程外包给两家教育机构,由教育机构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教师的选拔等工作。以下是Y校“课后一小时”活动的2017-2018上学期实施现状。
(一)课程类型:两家公司按照北京市教委的指示,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设施条件设置了4类课程分别是科技、体育、传统、艺术,每类课程又下设不同的具体课程,名称自拟。
总负责人在访谈中提到“小外交家和英语口语算是我们开发的特色课程,由于公司目前处于摸着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课程的设置和组织方面还不成熟。实际上可以称作托管班,为了解决家长接不了孩子的难题。但是又比托管班有趣,托管班只是看着孩子写作业、看书。”
(二)课程教学形式:教师的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师生间的互相讨论相结合。历史讲堂、经典诵读等课程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角色扮演。手工制作、折纸拼插等课程主要由教师讲解与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动手操作。笔者在随堂听课时发现教师都能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而不是“一言堂”、“满堂灌”;当教师提问问题、要求角色扮演时,学生各个积极主动,乐于展现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师资来源:教育机构为Y校选聘的教师全部是附近高校大学生。
(五)学生参与情况:据统计每个兴趣班班大致有二三十名学生,所有课程都有学生报名,报名人数最多的是快乐搭建(乐高)、折纸拼插和儿童画课,报名人数最少的是经典诵读、小外交家课。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机构对活动策划的不充分:
1、师资来源构成单一
《通知》中规定课外活动课教师可由4类构成。可以是符合学校开展活动需求的高等学校,具有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体育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机构的教练员或教师;也可以是具备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和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但是目前Y校的“课后一小时”教师只有高校学生,没有其他类专业人员。负责人在访谈中提到:“我们的课程比较简单而且聘请专业或知名教练或教授的话需要花费更多的聘金”。教师团队构成过于单一,学生得不到来自专家、教授和教练更专业的知识。
2、教师选拔不严格
“课后一小时”的教师全部是附近的大学生,没有参加任何笔试和面试。对于招聘随意并没有安排面试的问题,总负责人解释到“原则上我们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优先录取,其次优先选择活动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相信高校学生的水平,上学期招聘来的学生上课情况都很好,这次我们就没有安排面试”。从中可以看出在选拔教师环节教育机构没能严格把关。
3、缺乏对外聘教师的培训
“每个班的孩子就是十几二十个,最多不过三十个,老师保证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就可以了(每个学生都要在教室、不能离开学校、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所以我们觉得没必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话中可以看出负责人并不认为有培训教师的必要。
4、每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重复
教师自己设定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而每学期更换一批教师,新教师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已经听过的內容。有学生家长反映“上学期学过的内容这学期又学一遍,孩子觉得很无聊”。负责人说:“我们公司做很多课程,和只开发一种课程的机构不一样,所以我们并没有对每门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而且能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的课程。
5、评价制度简单、形式化
负责人在访谈中说到“学期末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案最后一页张贴学生的作业成品或照片,检验教师一学期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成果”。从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评价形式过于简单和敷衍,发挥不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操的不足: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缺乏专业知识
Y校的活动课程中有些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例如快乐搭建课需要具备乐高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基本搭建规范)等。而在对快乐搭建班教师的访谈中,该教师表明不知道乐高搭建有专业术语和基本搭建规范。大部分教师为兴趣课程的“门外汉”,缺乏相关知识。在随堂听课中证实了有些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整堂课基本上是学生在随便操作。
2、专业技能不足
教师专业技能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自我调控等多方面能力。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三个班级的共性问题是课堂纪律差,尤其是快乐搭建班,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她们提到“有时候我想管理,但是管不住。”“纪律乱的时候我就给他们看视频”“只要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另外教师在如何启发学生、与学生沟通、合作,恰当使用奖惩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缺乏教育智慧。
3、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理智的情操是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道德的情操是由对教师职业道德对反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位教师在访谈中都提到了“我们是业余老师,感觉不需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我们毕竟是兼职教师,和本校教师不一样”。充分说明了外聘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和责任感。更多的认为自己是“看孩子”的角色。
(三)学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未利用充分
1、未充分开发本校特色课程
小外交家和英语口语是Y校的特色课程,负责人说“由于这个课程别的学校都没有,所以我们把他称为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特色课应该凸显学校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尤其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而在实际情况中,外聘教师不知道学校的特色课是什么,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没有新颖之处,特色课的特色只在于课程名称上,与普通英语口语课没有区别,可谓换汤不换药。
2、忽视校外课程资源的资源
学校从学生安全方面考虑,将大部分课程局限于校园内、教室中,缺乏开放性。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我们还想增加户外活动课”“我们想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想去孤儿院、养老院做义工”。可以看出学生渴望在多样的校外场所学习。
三、活动实施改进建议
(一)教育机构
1、丰富师资来源
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教练员给学生上课;调动本校优秀教师或退休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活动课程,带动新教师成长;还可请有意愿并在某领域有专业能力的家长给学生上课。
2、严格选拔教师
机构应设置合理的选拔方式选拔兼职教师。设置笔试和面试严格选拔教师程序。
3、定期培训教师
请专门培训人员培训新手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教学知识和课程专业知识。培训对于新手教师是学习的好机会(更新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4、统一课程目标和教材
教育机构应统一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教材。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出现,教育机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统一课标和教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深入和学生的接受;有利于制定评价和考核标准。
5、延长学生的选课周期和教师的聘用周期至一学年
将选课周期和对教师的聘用周期延长至一学年。延长周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度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深度学习和掌握。
6、设置奖惩制度,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案、作业、听课、学生评教、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方面制定标准考核教师,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与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适当惩罚或免职。可以采用奖罚金或者增减排课数量等方法。
7、丰富活动课程的类型,注重课程开放性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设校外活动课程,例如参观博物馆、工厂;去图书馆看书;去福利院、社区做义工、志愿者等。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学习内容、环境、方式和课程评价的开放性,赋予课程生机与活力。
8、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教师
教师评价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开展多元化评价,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广开言路。采用教师自评、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家长和学生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教师自评: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教学内容、方法、能力、效果等方面写自评报告。领导评价:通过随堂听课、教学资料检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工作,客观公正评价教师。教师互评: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互评,通过工作汇报,互评量表等方式。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成果展示会、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学生测评:通过评教、“我最喜欢的教师”主题班会等方式。
(二)外聘教师
1、多渠道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陶冶专业情操
通过网络学习、看书、参与课程研发与研究、教学竞赛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陶冶专业情操。针对Y校“课后一小时”教师课程专业知识薄弱的情况,教师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学生通过上网课、校外补习班、国外学习等方式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只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引导学生发展。
2、勤于反思和评价
自我评价和反思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培养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且要为改进而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可通过自我调控、与其他教师互评、学生协助等方式自我评价。
3、树立新教育观
“课后一小时”活动的开展正是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应有一双伯乐的眼睛,保护学生对活动课程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新教师观中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研究教学,开发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具有灵活性、探索性,兼职教师可通过研究教学、学生心理等尝试开发课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每个学生看成拥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有以上的新观念,还要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三)学校:
1、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并以教师作为开发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依据社会变迁和学生的需求做出调整和改变,课程富有机动性、灵活性与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加强学校同社区、社会团体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Y校应注重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校外活动组织建设、成立社区、社会监督小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途径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课程资源能够挖掘社会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填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经历;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
3、增加经费投入,多方筹措资金
除了政府拨款,学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弥补资金缺口。校企联合由企业提供赞助;同家长商议支付一定的活动课程费用。
本次研究结果和建议仅针对Y校,不代表和推广至北京市所有中小学课后一小时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于忠宁.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N].北京:工人日报,2014.01.24(5)
[2]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16
[3]唐盛楠.北京市中小学“课后一小时”活动实施情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报,2015(3)
[4]曹光强,张莉清.北京市大兴区小学“课后一小时”体育活动实施状况——以枣园小学和第八小学为例[J].青少年教育,2016.1.29
[5]彭湘楠,北京市“课后一小时活动”政策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學位论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