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的初探

2020-03-27 12:11黄小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生活动课堂设计道德与法治

黄小丽

【摘要】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因为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应有素质的核心。而小学品德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上好《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应该立足儿童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要重视每一节品德课的设计,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我在任教《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尝试体验中,认识到品德课堂的教学要“以生为本”,生动的课堂设计是滋养学生品格养成的沃土,也是教师教学中必备的神功。本文拟从小学品德课堂设计的“情、活、思”这三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關键词】道德;课堂设计;学生活动

《道德与法治》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打造《道德与法治》完美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摇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我们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最应直面的问题。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为目的。因此,小学品德学科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设计的深度广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课程,让一节简单的品德课活色生香,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在愉快的课堂中滋养生成。那么,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呢?反思以往,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品德课堂设计应做到以下三方面,才能把课堂耕耘成为滋养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之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而品德结构一般被认为是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学生接纳教师所讲的道德知识需要有情感的认同,实践中的体验,才能内化其为道德。因此,品德的课堂教学既要着眼于道德智慧培育的认知系统,更要着力于情感态度引导的动力系统,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记得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以下省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近我们的老师》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巧妙地在课堂设计以下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了解老师,体会辛苦。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我对教材进行了数量化、细节化、“情景化”的创编。其一,“数量化”,我出示班里科任老师的课程安排表,让学生选择一位老师,自主统计:老师每周要承担哪些课程?在对应的表格中涂上颜色,涂完后说给同桌听。这样,老师辛苦工作的轮廓就被勾勒出来了。其二,“细节化”,展示每一项学校活动的时间,比如上一节课是40分,看午休是一小时20分……,学生算出老师每天有多少时间是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填在表格中。再让学生来猜一猜没和同学们在一起时,老师还有哪些事情要做?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学生清楚了老师的工作时间那么长、工作量这么多后就能直观地了解了老师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其三,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性,给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机会,理解老师心理上的付出。我增设了 “情景化”的环节。第一个情景是“老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 第二个情景是“外出活动时,学生意外受伤”,采访学生“如果你是这位上课的老师和带班的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形你心情会如何?”学生说出:难过、生气、担心、着急……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老师付出了心血和情感。

其次,让学生走近老师,理解特殊。老师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他们能坚持下来呢?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来阅读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关心让我感动”。接着,我邀请我班的老师现场分享了“学生让我感动的那些事”,这样从书本到实际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到自己的懂事、关心给了老师很大的力量。这个环节能使学生感性地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能不怕辛苦”。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教师职业鲜明的示范性、无私的奉献性、崇高的责任性等特殊性,对“老师为什么能不怕辛苦”有了理性认识。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有感而发,从而读懂得老师的心,激发感恩之情。在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搭建一个充满爱的、流淌着丝丝情谊的课堂,创造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人情、人性的世界。

二、以戏为趣,以演为乐,以境融入——“活之课堂”

新课标指出: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那么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该努力探求更符合新课程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活力。那么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呢?我建议可以这样做。

1.竞赛游戏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游戏是最重要的教育,它是儿童时期的一个原则性大事。”可见,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点燃激情,融入知识当中,从玩当中,玩出名堂,在参与中明理。因此,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中《这样吃好吗》这个话题时,便设计了 “给老师配餐”的小小游戏比赛。邀请学生分组为老师配餐,看看哪组学生配餐食物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健康,速度快,然后进行点评,哪一组胜出哪一组就是“最佳营养配餐员”。由于有了前一个话题《食物的诉说》的学习的,学生对食物的分类以及合理饮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兴致盎然、胸有成竹、互帮互助,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快乐,更能再次巩固之前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也让知识在游戏比赛中得以实践。可见,这样的游戏、竞赛可促进学生由知转化为行,能瞬间点燃了学生探究实践的欲望,整个课堂就活了起来,而知识更是在学生心中活了。

2.角色体验使课堂“活”起来

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就是“角色扮演”的作用。这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的体验,产生学习兴趣,感悟道理,强化 “知”“行”统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生命最宝贵》的第一个话题“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逐步认识到保护生命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自己,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我让学生扮演前背书包(即把10来斤的书包背在胸前)扮演孕妇,要求他们做蹲、坐、躺、走等动作,坚持10分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了解父母养育、呵护自己付出的心血,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生命。可见,角色体验是一种以发展孩子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因此,品德课堂中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体验中、感染中、践行中逐渐形成的。

3.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是新课标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佛山风景名胜图片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整个佛山市,唤起学生以往游玩的记忆,激发学生分享的兴趣。紧接着,创设情境——举办佛山宣传大使招募活动,宣传自己的家乡佛山的美景。在学生观看示范视频后,让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择想要介绍的佛山风景名胜,以佛山的小主人身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介绍自己眼中美丽的佛山名胜,向大家宣传佛山的美。通过这一活动,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主人公的意识,学生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同时,通过宣传大使的互相介绍,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倾听,发现佛山更多的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地参与佛山宣传大使的招募,骄傲地介绍自己心中佛山最美的风景。紧接着,一首师生合作创编的儿歌《我的家乡——佛山》,总结引领佛山的美景名胜,带动课堂气氛,学生在情境中唱出家乡情,推动学生爱家乡情感的升华,心中涌动起无比自豪之情。

心理学专家姚梅林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真实情境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培养参与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适应及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感悟收获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激发品德课堂生命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我思故我在——“思之课堂”

洛克威尔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悬念,提出疑问,因为,有思考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这样以疑生趣,以疑激思,以疑获知,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父母多爱我》这一课时,我舍弃了书本提供的阅读角《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根据学生思维形象、直观、具体的特点,创造性地选择了播放沙画《我的爸爸妈妈》的视频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交流:这个故事背后承载着什么意义?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在交流时适时追问:“哪里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请其他倾听的学生作补充,当学生在用真情倾诉他们丰富的感受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反思,通过反思触动心灵,从而获得感动,懂得父母之爱。可见,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我质疑,所以我探究;我实践,所以我收获!而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放飞的思维,让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我们永远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打造“完美课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書《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许明晓.情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所在[J].新课程(教师版),2007-08-20.

猜你喜欢
学生活动课堂设计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学生活动对教学的影响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医学院校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