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科
【摘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终生健康发展的奠基石,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有所改进,教学风格、课堂展示方面较以往的课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突破,作业的布置、批改及指导同样为适应新课标而有所变化。但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如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有效,却需要时间的检验。在对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后,本文对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批改与指导进行反思与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实例,浅谈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方向,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方向,科教竞争力和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实力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16年秋,初中政治课程人教版新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中学是奠定学生终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编《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在中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新课改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设计有效作业,重视实践行为,旨在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使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成长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受到教育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行为实践中,知行统一。然而,基于目前的中考、高考制度,许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都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学习受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仅重视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性格发展、创新与实践不够重视。因此,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作业的革新实践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品格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养成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业布置与设计的目的不再是考试分数,更重要的在于学生价值取向与性格养成的引导激励。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作业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学生在课堂后有无进行学习、取得怎样的效果,都会由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课堂作业是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当堂布置,如口头提问、习题训练、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调整、指导与纠正。而课外作业则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复习。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这是一门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学科,除理论教学外,学生同样应当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经历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然而,仍有些师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课程内容设置十分不合理,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批改与指导脱离实际。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事例,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布置、批改与指导做出分析与思考。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布置、批改与指导现状
1.布置情况
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布置既能幫助学生巩固加深课堂学习的成果,又有助于学生自省自查,有效、有用的作业需要用心的设计。然而,根据走访与问卷调查,作为作业布置者与设计者的教师及作为完成者、参与者的学生和家长,对如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满意程度并不如意,普遍较低。受访者普遍认为大部分布置的作业流于形式,学生仅将其视为“任务”“负担”,行为缺乏兴趣与主动性。家长与学生认为,这类作业对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作用并不明显,收效甚微。但同时,这三类人群均认为,道德与法治作业有实施的必要性,对其抱有很大期望。
此外,对作业布置类型的调查显示,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大多为课后练习与配套练习,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作业内容千篇一律,而涉及行为实践、社会实践的作业布置少之又少,作业内容单一、一致。而作业布置频次方面,大部分受访家长和学生认为目前实践作业布置偏少,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至于作业内容的设计也应当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合理。
“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类作业太少,这种作业形式有意思多了。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们待在家里死读书,出去做做事情、见识一下世界。磨炼自己,绝对要更好。”
——某家长
“出去做公益活动肯定要比待家里背书要好啊,像是去孤儿院、养老院帮忙什么的,都挺好!”
——某学生
2.批改情况
在对《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批改情况调查中,受访者反馈,目前的作业批改大多是由教师进行的,对学生、家长的听取较少。基于目前作业布置单向、作业内容单一的现状,无论是教师批改、家长点评、还是学生自评互评,仅围绕本次作业,少有联系到实践中去,也并不关心学生能否将作业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例如,学生会在作业中写上“遵守规则、重视规则”,可在实际中未必能做到不乱扔垃圾、遵守排队秩序。作业的批改仅关注对错和成绩,却不重视教育的延续性,无法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做进一步提升。
3.指导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并上交批改后,希望得到相应的指导。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指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七成以上的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得不到基本的指导。课外作业通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然而过分强调独立完成,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令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求助,得不到指导。教师基本上可以参与到指导中,家长则处于缺席状态。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根本是由于作业的布置与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三、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批改与指导的建议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作业的布置是单向的,每次都是老师布置下来,学生当做完成任务,没有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其次,作业的内容单一,大多采用课后练习和配套习题,不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此外,作业内容形式陈旧,基本上为选择、填空、材料分析题等老旧题型,少有重视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则不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也不利于巩固和提高。
基于以上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做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第一,作业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生活,不应脱离家庭、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第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业的设计应加强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之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作业布置时不应仅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更应重视实践行为,为学生增加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自我、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第四,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写作的强大,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设计上,应当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改进作业设计后,也应当重视事后的批改与指导。在教学实施和完成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多与学生交流谈心,积极了解他们的问题与疑惑,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对他们取得的成果收获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效的作业,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进行实践后,化为己用,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质习惯。综上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布置、批改与指导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应注意社会实践作业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正确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田莉.初中思想品德行为作业设计原则[J].教育,2015(27).
[2]夏宏志.行为作业的设计原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1).
[3]陈光全.基于体验与实践维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解读[J].新课程研究,2018(2).
[4]李朝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感悟[J].都市家教,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