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020-03-27 12:25房书枝
神州·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培养小学生

房书枝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这六大素养中,人文底蕴应该作为重点和基础来培养。作为小学阶段,培养人文底蕴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小学教师要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通过转变观念、以身示范、巧用资源,培养小学生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良好的道德感、积极的上进心等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这六大素养中,笔者认为,应该把人文底蕴作为重点和基础来培养,特别是作为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打造厚实的人文底蕴、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将是其终生受益不尽的财富。而要厚实人文底蕴,当前尤其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的都市化和物质享有的丰富,使得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和生理发育表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但由于他们从小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练,也无须承担多少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养成在许多方面又出现了滞后和欠缺,一些小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在存在著自卑、自私、脆弱、任性、孤僻、功利等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心理特征。“心病还须心药医”,小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决小学生“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失谐的问题。一要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自我接纳是建立自信的基础,是健康成长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很大,习惯和别人比、乐于跟别人争,一旦我不如人便心理失衡,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自卑、怨恨、报复等消极心理就会形成。因此,要通过心理品质培养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始终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的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逐步建立起对人生的自信。二要教会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终会沦为情感的奴隶。婴儿时期的情感体现非常直接,难过就哭,高兴就笑,然而随着人的不断成长,必须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否则让情感战胜了理智,终将一事无成,甚至会酿成祸患。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就是要让学生们尽早学会自我调节和合理宣泄情感的方法途径,努力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为将来正确面对各种复杂的情感考验打下良好基础。三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包括荣誉感、羞耻感等,形成对集体生活积极的情绪体验。蔡元培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恶,无益也。”小学生道德认知相对还不成熟,情感发展很不平衡,认知行为也经常出现偏差,但他们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教之以恶,则以行恶为乐,导之以善,则以为善为美。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启蒙和生活经历对其日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道德感教育,培养学生善恶分明、抑恶扬善的心理品质,是对学生未来价值观念形成的奠基工程,决不能被忽略忽视。四要引导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大都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加上一些父母的溺爱,惰性比较强,有的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这种惰性心理,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绊脚石,也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累赘”。小学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坚持表扬鼓励、唤醒斗志、鼓舞信心,使学生在参与、表现和体验成功中激发主动性、能动性,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目的的实施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要转变观念,着眼育人。教师最崇高的职业操守是育人,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要教出多少考试状元,当然这里有制度体制的制约。然而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决不能把培养人的事业单纯地变为升学的事业,这是严重背离教育本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教书,更要做到育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仅仅包含着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意味着对学生未来成长的负责。二是要以身示范,充满爱心。教师被喻为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其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态度。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学生犯了错误,要耐心教导,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爱心、不知道感恩,只知道接受别人的关爱,不懂得去关心别人,这里面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有孩子个人的自身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弄清这些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三是要巧用资源,借力增效。教学资源中有许多鲜明的人文特点,对加强学生心理、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在小学语文、品德等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人民群众;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等等。教师在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利用其中包含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引导学生自觉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心理品质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彭跃红,贺小卫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

[3]郑晓生著.《小学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培养小学生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