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鹏
摘 要: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当今社会是互联网社会,网络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和资源,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也离不开互联网。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对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由“人”来实现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首要也在“人才”,不断巩固和加强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对外交往及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对快速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质量,进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特点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三农”领域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为依托互联网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先决条件。对照政府组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许多新的优势和特点。
(一)方便灵活
乡村振兴人才大多工作生活在农村基层,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连续性强,学习条件有限。与传统培养方式相比,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不受场地、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具备网络条件即可随时开展学习。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逐步成熟,互联网平台在现场感不足方面的劣势快速得到改变,并逐渐演变为优势。
(二)覆盖面广
传统培养方式由于师资、场地等有限,在人员培訓数量、培训类别、时间要求等方面受到限制,人才培养速度和覆盖面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互联网平台丰富的资源、宽广的网络、较低的空间和时间要求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形成群体数量优势,快速增加人才培养覆盖面。
(三)成本低廉
乡村振兴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以政府组织和自我学习相结合为主,大多采用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展开,整体费用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刺激学习积极性。互联网平台既有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成本优势,也有体量增加后成本均摊带来的价格优势。
(四)信息及时
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快速更新的大时代,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层出不穷,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互联网在信息更新度、传播速度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五)资源丰富
互联网拥有海量的资源,专业平台众多,培养门类齐全,师资力量充沛,培养形式多样,系统性可视性强,可供不同需求的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对构建多元多样多层、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效性强
互联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随着物联网技术、可视化信息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远程视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发展,摆脱了以往观看视频、“满堂灌”等的不足,可为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真实化即时体验。例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使参与者身临其境体验作物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加工储藏全过程,有效增强了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与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相对应,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工作实践性强、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受所处地域风俗影响较大、惯性思维较强等鲜明特点,这也是依托互联网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时有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也造成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网络覆盖和相应电子产品覆盖率不高、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不够、网络平台使用推广不足、个性化特色化网络服务项目不足、思想观念转变缓慢、新理念新业态与地域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等方面。但这些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三农”事业的飞速发展,将逐步得到改善。从整体上来看,使用互联网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方向。
二、互联网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作用机制
从互联网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作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来看,尽管现代互联网依托大数据分析、线上互动、仿生技术等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习惯偏好的分析增强对特定人群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从现阶段互联网作用的平均层面来讲,它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作为信息输入端,提升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作为输入端,互联网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是虚拟仿真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输入,对作用对象产生思想和行为影响,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同时,互联网基于强大的数据分析、分类及检索功能,大大提升了信息输入效率,甚至做到了“点对点”传输,将互联网信息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实现了“泛众化”信息的本土化、精准化。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微信等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的技术指导课程、物联网系统,精准对接企业辐射的区域,信息精准度、实用程度较高,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振兴技术人才的能力。还有一些基层组织开发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课堂,将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政治导向鲜明、符合当地公序良俗、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一大批乡村振兴管理人才在其中实现了能力提升。
(二)作为信息输出端,构建能力输出渠道和平台
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作为平台和渠道,帮助使用者输出信息,通过建立信息输出渠道和能力展示平台,巩固和深化人才培养成果。在这方面,当前互联网上的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菜网、菜划算等一批农产品生鲜配送服务平台是典型代表,大量乡村振兴人才经过培训参与到互联网构成的新业态,这种以产业带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摆脱了以往传统培养方法“训而不实”的缺点,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赢。还有一些平台,比如河南农业大学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的“溯源直播电商平台”,将现代经营理念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培训和产业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
(三)作为综合服务端,提供学习实践和能力提升空间
互联网在输入和输出信息之外,更多时候是一个综合体,乡村振兴人才在参与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受实践锻炼,实现能力提升。比如,对接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由河南农业大学承建的“中原农村信息港”,打造了在线远程教育、农业病害远程视频诊断、网络测土配方施肥、虚拟仿真教学、农业信息交流、农业遥感技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青年农场主培训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人才的学习实践和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空间。而在实际工作中,更为常见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产业推广中,吸纳和带动产生的人才培养功能。河南农业大学在帮扶台前县脱贫攻坚中,把互联网自动控制系统引入当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当地的一批积极分子在参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掌握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既作为接受端,吸纳了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命,又作为输出端,依托互联网输出了能力建设成果。
从互联网与乡村振兴人才的作用机制来看,单纯的信息输入、输出已经成为过去式,以产业带动、网络服务带动为特征的综合型、实践型培养模式正成为主流。
三、加大互联网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支撑力度的建議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和建设理念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需要跳出互联网看互联网,从更高的层面去推动互联网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互联网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
(一)加快技术研发
针对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广适性与个性化服务需求不协调、人员文化层次和信息技术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弹性大的特点,主动向乡村振兴靠拢,加快技术研发进度,提供更为丰富的培养模式,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体系,更为逼真的虚拟仿真效果,更为完善的知名平台,更为智能易操作的系统,更为低廉的培养成本,吸引更多乡村振兴人才使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实现与互联网的良性互动。
(二)提升使用水平
在互联网之外,我们更要看到社会大环境和思想观念提升的重要作用。要营造优良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拉动和提升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和思想认识水平。要坚持组织先行,以点带面,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青年农场主等重点人群、先进分子网络使用水平的培训,带动更多人提升用网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吸纳更多人参与农业信息化、网络化产业提升认识和能力。
(三)线上线下结合
在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又要坚持多管齐下,发挥政府组织、高等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地校企相结合、政学产研用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线上培养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线上实践和线下组织相结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结合,避免走入互联网带来的误区,科学正确看待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建设配套体系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其良性、快速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和浓厚氛围。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的导向作用和组织优势。要坚持移风易俗,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正能量,鼓励乡村振兴人才敢用网、会用网,解除乡村振兴人才思想上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推动5G建设的良机,实现网络设施的迭代发展。要大力发展“三农”金融服务,为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更好发挥作用提供资金支持和兜底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继芳,孔繁涛,吴建寨,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3):167-170.
[2]赫立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农业,2019,(9):90-91.
[3]房栋,褚丽娜.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J].时代报告,2019,(4):144-145.
[4]丁希,张劲松.乡村振兴背景下领导型人才队伍建设[J].领导科学,2019,(14):44-46.
[5]张华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2019,(2):116-117.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