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王 冬 毛曲功
(1.河北地质大学 经贸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河北经贸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3.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教育扶贫是“扶教育之贫”,即将教育作为扶贫的关键领域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农村义务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的,指出教育扶贫是解决家庭精神贫困的重要手段,把教育扶贫纳入精准扶贫战略的首要选项,这既有模式创新更有理论创新。 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重视度的提升,全国各地正在全力推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河北省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的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承担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在新时期发挥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建立长效影响机制,是目前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一,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在深层次上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智力水平、科技水平等,减少贫困在不同年代的传递程度,从而有利于推动我省精准扶贫工作,保障精准扶贫的延续性和传导性[1]。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教育扶贫研究较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尚未统一。在教育扶贫类型划分方面,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类:一是按扶贫的主体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二是按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对象的方式分为造血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三是按扶贫教育的知识类型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扶贫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扶贫;四是按个体不同的生命周期将农村教育扶贫分为农村儿童教育扶贫、农村就业阶段劳动力教育扶贫、农村老年人教育扶贫[2]25。农村教育扶贫模式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所呈现出来的农村教育扶贫的规律性、主体性、概括性特征,也是在农村教育扶贫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国内对教育扶贫模式的研究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也日益增加,大致可总结为三类:资源供给型模式、功能输送型模式和综合推进型模式[3]。
“互联网+”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与众多传统产业的结合,如传统工业、教育行业、金融行业等,极大地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便捷与创新,更推动了众多产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将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由此也使得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同时易受自然环境和人为选择的限制,如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使得农村教育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4]。互联网技术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跨界融合,这一特点与教育产业融合可产生新的创新模式,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和讲台,在线教育、在线学习等新的教育模式也日渐成熟,新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能容纳更多的受教育需求者。
农村教育的贫乏、教育资源的短缺是造成教育落后的重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空间限制等也往往是农村教育普及发展所面临的短板[5]。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程度不同,而“互联网+教育”能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共享,同时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从而有利于改善农村教育落后困境。
贫困地区面临的教育困境首先体现在稳定教师队伍难度大。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生活条件等原因,教师队伍仍然存在频繁调离的现象,致使有资质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进而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专业配备不合理等都是限制农村地区教育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能有效降低对现实师资的需求,更多在线资源具有丰富、稳定、可长期使用等特点,能打破地域、自然、生活等条件限制,更好地满足农村教育的不同需求[6]。
教育扶贫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教育精准扶贫更要抓住“贫”之根本。“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精准扶贫,能有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突破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等困境,在教育精准扶贫中能发挥较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互联网+”本身的应用条件也对部分地区实施“互联网+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下的教育扶贫,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好教育精准扶贫的机遇,真正实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普惠,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7]。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SWOT分析如下:
优势(S)方面:“互联网+教育”具有互联网的广泛融合性、共享性、自由性等特点,与教育行业的结合,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多方面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网络教育资源可实现全方位共享,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流动,不同受教育群体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在线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更加人性化与多样化;网络教育空间扩大化,使得教育更加自由与开放。
劣势(W)方面:“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在硬件设施、人员、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如多媒体、电脑等。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此类硬件设施建设尚未配备,同时,开展“互联网+教育”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作维护,而在农村基层教育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此项技能,因此也给网络教育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8]。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能培训,网络教育也需要相应的教育培训,这也给农村地区实施“互联网+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机遇(O)方面:教育精准扶贫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和推动,为“互联网+教育”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教育扶贫下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如教育公益基金、互联网企业等,关注教育扶贫问题,从而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技术人才配备及网络教育培训等的建设与完善。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对网络普及的限制也将逐步打破,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将获得更多技术保障。
挑战(T)方面: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往往较为闭塞,信息流通不通畅,教学方式及理念仍比较传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较低,农村受教育群体对网络教育等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与方式也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教育”模式扶贫的实施带来挑战。另外,农村地区往往面临地理位置不便、交通设施不通畅等问题,在教育扶贫过程中,自然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能否率先改善也是实施“互联网+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河北省一直在探索适合本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引进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同北京、天津合作,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出台支持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观念等,为河北教育搭建平台,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但河北省农村人口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较多,教育扶贫任重而道远。扶贫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队伍匮乏且不稳定、受教育群体需求无法多样化得到满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仍需扎实推进。河北省实施“互联网+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工作需因地制宜摸清不同地区教育贫困特点,制定有效的实施对策,逐一攻克难关,切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的取得。
1.转变教育理念,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意识指导实践,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的转变需要从上而下的完成,也需要受教育群体思想的转变。教育不应再仅仅依靠“教室+黑板”,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模式更具多样化、多元化,能满足不同贫困地区不同的教育需求。只有充分利用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点,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状态,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度。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前提和保障,改善贫困地区网络硬件与基础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根据不同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经济发展不足、地理位置不便、交通不畅等问题,完善贫困地区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9]。同时,可充分发挥社会积极力量,如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公益基金等,解决贫困地区多媒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进程。
3.培养、引进专业人员,保障网络教育落实。“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进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基础设施,同时还需要相应专业的人才支持,包括网络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培训人员,以满足网络教育设施的设备维修、升级、使用等需求。在政府引导下,可通过培养高校大学生、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等向贫困地区提供专业的技术与培训人员支持,同时,也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由第三方提供相应的网络技术人员。在专业人员输送方式方面,可采用长期稳定驻守与定期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期服务于贫困地区的专业人员可给予相应的补贴,对定期访问的人员应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障贫困地区网络教育专业服务的有效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