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教育策略
——基于安徽省1724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

2020-03-26 01:55叶荣国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样本青少年

叶荣国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青少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了解和把握新时代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客观而理性地分析、研判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以便在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教育策略,对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对象

本次抽样调查从2019年3月至5月采取当场集中发放、填写、回收问卷的方式,在安徽省选取12个城市:合肥、芜湖、桐城、淮北、黄山、安庆、阜阳、六安、铜陵、亳州、宣城、马鞍山,共12所中学的1800名学生作为样本。其中,有效问卷1724份,有效率为97.04%;男生878人,占50.9%;女生846人,占49.1%;城市392人,占22.7%;城镇556人,占32.3%;农村776人,占45%;独生子女671人,占38.9%;非独生子女1053人,占61.1%;预备党员16人,占0.9%;团员784人,占45.4%;群众926人,占53.7%。最后采用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

三、结果分析

(一)青少年思想观念的现状与特点

1.大多数青少年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态度积极,渴望成功,追求自我实现,偏重个人发展。

从调查的样本数据分析看,当代青少年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的占17.1%,比较明确的占52.3%,比较模糊的占26.2%,几乎没有思考过的占4.4%。说明大多数青少年有着既定的人生发展方向,清楚今后的人生目标,尽管他们的人生目标呈现阶段性特征,但却有助于他们把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并赋予行为动力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表1 “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明确程度”的样本分析

从青少年的人生追求来看,排第一位的是“成就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占41%,“努力赚钱,有体面地生活”占18.4%,“拥有理想的职业”占17.4%。说明当代青少年有着比较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渴望取得成功,但比较务实,更侧重于个人的发展,表现出“自我奋斗”“自我展现”“自我实现”的个性化特征。

表2 “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的样本分析

2.青少年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期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兼顾,侧重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家庭幸福美满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优先选项。

调查显示,尽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少年比例高达94.4%,但在行为实践中能自觉做到言行一致的只占53.9%,而出现知行脱节的比例高达40.5%。青少年群体为什么会出现知行背离、言行不一的现象?也许与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尚处于未成熟状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意志薄弱等有关。

表3 “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样本分析

在“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调查中,84.2%的青少年通过认真背诵而知道基本内容,12.8%通过课堂教学知道部分内容。说明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视认知而非践行,知行脱节的现象比例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调查数据显示,在“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的调查中,41.5%的青少年选择“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33.5%的青少年认为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认为是“拥有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占14.2%,认为“功成名就,事业兴旺”的占10.8%。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家国情怀,把国家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优先选项。

表4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的样本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损害社会价值的占65.9%,选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兼顾的占23.2%,当代大多数青少年(占比89.1%)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思维方式走出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价值选择模式,希望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实现相对的平衡。

3.总体来说,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务实、理性的特点,青少年的幸福指标也存在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调查表明,认为自己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的占83.7%,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占10.8%,说不清的占5.5%。

表5 “认为自己生活是否幸福”的样本分析

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多样化特征,从选项的分布来看,衡量幸福的指标(家庭和谐幸福与做自己喜欢的事除外)比较分散、均衡,亲情、友情、健康、事业、兴趣等都成为个体幸福的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43.2%的人认为是“家庭和谐美满”,这与青少年尚未走向独立,他们对幸福的直观感受也是来源于家庭,“家庭是生活的港湾”“家和万事兴”等观念密切相关;32.8%的人则认为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反映青少年希望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显示出青少年群体既依赖于家庭,内心又渴望自由独立的矛盾心理。通过交叉对比分析,城市青少年、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农村青少年、非独生子女则多偏向于“家庭和谐美满”;男生更偏向于“事业有成”,女生更偏向于“家庭和谐美满”。

表6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的样本分析

(二)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现状与特点

1.从总体上来说,青少年认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道德认知能力,但道德意志薄弱,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道德选择上往往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分离的现象。

调查显示,94.8%青少年认为“助人为乐”非常必要和比较必要,86.7%的青少年选择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志愿服务,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言教、轻身教的现象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调查还显示,在“你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调查中,选择经常参加的青少年仅占6.6%,偶尔参加的占59.5%,没有机会参加的占27.6%,因学习任务重而选择不参加的占6.3%。

表7 “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样本分析

在“捡到钱包时,你的选择”的调查中,57.9%的青少年选择“交给派出所”,11.6%的青少年选择“原地等候失主”,“内心很矛盾,最后还是上交”的比例达22%,私自占有的占8.5%。这说明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呈现困惑、犹豫、矛盾的心理倾向,在一些道德行为上存在意志薄弱,道德认同与实践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2.青少年认同传统的家庭美德的同时,也会选择有条件地接受。他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但会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分歧,表现出主体意识觉醒的趋向。

调查显示,65.4%的调查对象对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态度持有条件认可,25.7%的调查对象无条件认可,不赞同也不反对的占7.2%,不认可的占比1.7%。这说明多数青少年认同家庭道德中的传统美德,而部分有条件地认可体现青少年对传统家庭美德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意愿,这是青少年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的表现。

表8 “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态度”的样本分析

“百善孝为先。”认为自己非常孝敬和比较孝敬父母的比例分别为28.2%和66.1%,并且男女生之间存在性别差异,85.8%的女生认为自己非常孝敬和比较孝敬父母,男生的比例则为76.6%,这与男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成熟度的性别差异有关。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的选择”的调查中,旗帜鲜明地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与“坚持自己的意见”的分别为4.8%和6.5%,比较客观理性地选择“认为父母的意见正确就听从父母的”与“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就向父母解释,争取取得父母的理解”的分别为16.8%和71.9%。说明大多数青少年会尊重父母的意见,能够正确地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分歧,也有部分青少年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处理,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

表9 “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分歧”的样本分析

3.调查表明,青少年认同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善良正直等个人品德,对社会假丑恶现象也无比痛恨,但当关涉自身利益时却有部分青少年难以抵御“实惠”的诱惑。

调查显示,在对待学业考试中的同学作弊行为,青少年普遍认为不应该,有违诚信原则,也无益于个人品德,但看到同学作弊时,能够坚持诚信考试,抵制诱惑的占65.8%,能够坚决制止的仅占13.2%,选择听之任之的占10.8%,10.2%的调查对象甚至想作弊,只是不敢作弊而已。对于近年来少数影视明星的偷税漏税行为,非常痛恨或比较痛恨的占74.1%,漠然处之或无所谓的占25.9%,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对待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表10 “如何看待少数影视明星的偷税漏税行为”的样本分析

(三)青少年政治观念的现状与特点

1.从总体上来说,青少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期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肯定。

调查数据显示,对社会主义制度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的为96.6%,对社会主义道路非常有信心的为65.9%,比较有信心的为34%,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的为3.6%。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之上的。

表11 “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度”的样本分析

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认同”的占65.8%,比较认同的占31.3%。“事实胜于雄辩。”当代青少年能够亲身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大多数青少年也意识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占97.4%)。

2.从数据分析可知,大多数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的国家认同感,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但也有极少数青少年国家意识淡漠。

调查显示,91.8%的青少年为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调查还显示,当国歌响起时,心情无比激动的占33.6%,比较激动的占43.4%,内心平静的占19.2,没有什么感觉的占3.8%。

表12 “当国歌响起时,你的感觉如何”的样本分析

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精日”分子的不当言论,青少年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占59%,通过网络曝光其行为的占10.7%,在网上跟帖批驳的占18.5%,说明多数青少年具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置之不理,充耳不闻”的占11.8%,说明仍有少数青少年国家意识淡漠,需要正面引导,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表13 “在网上看到‘精日’(美化日本侵略行为)现象,你怎么做”的样本分析

3.青少年具有集体主义意识,但价值取向呈现由集体向个体偏移的现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也是调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准则。

调查表明,一方面,34.9%的当代青少年认可集体利益优先;另一方面,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追求个人利益,只不过追求个人利益的方式存在差异,23.3%的青少年希望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而37.9%的青少年选择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合法利益,说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呈现由集体向个体偏移的现象。

表14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你的选择”的样本分析

调查数据还显示,58.8%的学生经常参加班级体活动,选择“偶尔参加”或“很少参加”的学生比例为38.6%,几乎不参加的占2.6%,且与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呈正相关,这既与在追求升学率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时间挤压了他们参与集体活动有关,也与独生子女缺少自觉融入集体的意识有关,以及教育者提供给青少年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和平台的欠缺有关。

四、讨论与建议

当代青少年成长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境遇下,他们的思想道德生成与发展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以更加宏观的、开放的、变革的视野分析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与特征,探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便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道德品格、智力与思想自我形成的年龄期,他们不仅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世界,认识和研究周围世界发生的各种现象,而且开始努力尝试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尽管这种思想观念也许是肤浅的、不成熟的。然而,教育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仍然漠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模糊甚至混淆幼儿与青少年之间思想道德教育的界限与区别,仍然像教育幼儿一样,把青少年完全当作被教育的对象,教育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用在怎样把更多抽象的道德准则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1]347。当前,青少年懂得的“做人的道理”不可谓不多,知道的“道德准则”不可谓不系统,为什么青少年仍然存在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甚至“明知故犯”的现象?这是因为“仅仅通过理智接受的观念,没有来自内心的反映——在那里没有根子——对行动完全不起作用,参加实际生活以后很快就会被遗忘”[2]185。

青少年时期既不同于婴幼儿期,也有别于成人期,而是处于自我认知开始觉醒,走向人格独立的“过渡期”。因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能像婴幼儿一样,可以按照教育者预设的那样,进行随心所欲地“完美地塑造”,也不能像成人一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既需要教育者的“指点迷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更需要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培养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那种违背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希望跨越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中间环节,“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青少年“口是心非”也就不足为奇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于破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知行背离的现象仍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青少年尚处于“未成熟状态”的思想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接受教育者的正面引导,接受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3]85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者要为青少年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他们走进现实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感受、体验与思考,在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你的教育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活动来实现……不要把教育强加于学生的精神生活,而要使教育的理想自然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本质”[4]195。

(二)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5]427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或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口中所谓的“大道理”,越来越看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忽视甚至漠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尽管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但却往往出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离,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是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出发,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要么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把一套成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强加于青少年(尤其是家庭教育),美其名曰“为了他们的成长”;要么是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理直气壮地把既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灌输”给青少年(尤其是学校教育),剥夺了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皮亚杰认为,“儿童不再是通过接受现成正确行为的道理和规则而接近成人的状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经验以达到正确行为;反过来,社会期望于新一代的不仅是模仿,而是得到更丰富的东西。”[6]33他进一步提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的命题,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无疑具有启发意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已经和正在证实那种无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而采取强制性灌输的方法都是无效的。当然,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放弃教育者的主体责任,而是强调思想道德的生成与发展是青少年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自主建构的产物。借用杜威的话来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既需要教育者的“引导”,更依存于受教育者的“生长”,在“引导”与“生长”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这个平衡点就是在实践中创新教育方法,确保真正尊重、认可和保障青少年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共同体

“青少年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7]43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相较于成人来说更为明显,而环境对青少年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人们经常抱怨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抵不过2天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批评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出现功利化、世俗化、自我中心化、利己主义等行为倾向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某些负面影响,如市场经济中的逐利行为、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义”、应试教育中的功利性追求以及各种“潜规则”的盛行,无不给青少年带来“精神污染”。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172这就要求我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校园环境和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发挥环境对青少年的思想陶冶与品格塑造的积极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主体——家庭、学校、社会理应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具有基础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社会风气则对青少年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在信息网络社会,网络环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亟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使其在方向上趋同、在力量上整合、在内容上相得益彰,需要政府功能的发挥,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共同体,使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同行同向,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否则,一个对于思想道德观念缺乏实践上的一致性的共同体,必然也缺乏思想道德共同体所需要的必要基础。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样本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规划·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