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亮, 赵 圆, 叶 梅, 郑嵘炅, 帕提曼·阿不都热依木, 王云玲,贾文霄, 刘文亚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影像中心, 2感染性疾病中心, 乌鲁木齐 830054)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众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湖北以外地区和境外地区也相继发现此类病例,截止2020年2月底,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感染超过了7万余人,并迅速蔓延到全球[1],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将该病原感染所致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月21日英文名字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2]。本文分析报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大家对本病的认识,为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2020年2月20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且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COVID-19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3岁,5例均有发热伴乏力症状,1例伴有恶心、呕吐。
1.2 流行病学情况5例患者于发病前2~4 d由内地返疆,其中2例患者武汉工作返疆,1例四川探亲后返疆,1例三亚旅游返疆,另1例为三亚旅游返疆老伴。
1.3 实验室检查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查,经1次或多次实时荧光RT-PCR中检测。
1.4 胸部高分辨CT(HR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要求佩戴口罩,在专业陪护人员全程引导下,经专用通道进入指定专用CT检查室进行检查,现场技师行二级防护。设备采用64排螺旋CT(美国GE, Discovery HD 750),均行HRCT检查。患者常规仰卧位置位,双臂上举抱头;扫描范围从肺尖扫描至膈底(包括双侧肋膈角)以覆盖全肺区域。设定成人显示野(dFOV)35~45 cm;扫描参数设定为电压80~100 kV,电流25 mA,横断面螺旋扫描,球管转速0.27~0.8 s/r;螺距1~1.3;使用智能辐射剂量跟踪技术;开启迭代重建技术。
1.5 图像评价5例患者的图像均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CT影像医师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评价,并经1名高级职称专家审核诊断报告。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4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之内,1例轻微减少,所有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均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正常。5例患者经1次或多次实时荧光RT-PCR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2 HRCT检查结果2例为早期轻型患者,其中1例HRCT表现为右肺中叶胸膜下单发小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图1),另1例仅仅表现为右肺上叶胸膜下小结节,边缘模糊,可见“晕征”(图2);3例为普通型患者,HRCT表现为双肺野外带多发小片状、楔形或扇形分布,且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影(图3),病灶内可见增粗的血管影,气中1例伴有肺实变,实变区内可见 “空气支气管征”(图4);另外1例10天后病情加重,肺内病灶范围由肺野外围向肺门方向发展,病变范围明显扩大,密度不均匀,且出现肺实变(图5)。未见重症患者,且均无胸腔积液。
注:a、b均为右肺中叶外带胸膜下少许片絮状磨玻璃样密度影,边缘略模糊。
图1 COVID-19轻型CT表现
注:a、b均为右肺上叶外带胸膜下小结节,边缘模糊。
图2 COVID-19轻型CT表现
注:a,右肺上叶前段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 b,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边缘模糊的条带影。
图3 COVID-19普通型CT表现
注:a,双肺上叶;b,下叶外带多发斑片状实变影,其内支气管充气征,伴血管增粗征象。
图4 COVID-19普通型CT表现
注:a,双肺多发肺野外带磨玻璃样密度影,边缘模糊,内部呈现“铺路石征”; b,同一例患者10 d后复查,病灶新旧不一,双肺病变范围增大,由肺野外围向肺门方向发展,内部密度不均匀,伴血管增粗征象。
图5 COVID-19进展期CT表现
HRCT作为当前首选筛查和诊断COVID-19的主要手段,能很好的揭示病变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依据影像变化可将COVID-19的HRCT表现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及吸收期。截至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共报告COVID-19感染人数78 811人,较前日新发1 017例[3], 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因COVID-19经呼吸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传染性极强,而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常常隐匿,因此临床早期诊断困难。核酸检查及病毒基因测序是确诊COVID-19的金标准[4],但因为其检测阳性率仅为40%~50%,此时应用影像学检查作为筛查手段之一,检查方便快捷,将可弥补其不足。一般情况下针对胸部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首选胸部DR,但此次鉴于COVID-19的特殊性,考虑到DR分辨率低,不易发现早期病变,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胸部HRCT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5]。
本研究结果显示,COVID-19影像学的特点包括病灶分布多位于胸膜下/肺野外周,单发或者多发,斑片或结节状;病灶发展由下肺/外周区向上/向肺门方向发展; 病变特点开始为磨玻璃密度影,内部因小叶间隔增厚而呈网格样或铺路石征,伴随有血管影增粗;之后内部逐渐实变,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和边缘晕征;治疗后病灶吸收/纤维化;胸腔积液少见,不受叶间胸膜限制。
临床工作中,COVID-19影像与其他病毒、衣原体和细菌导致的肺炎影像常有重叠,需要鉴别诊断。分析病灶分布、密度演变特点以及综合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考虑将有助于诊断COVID-19,但实验室病毒基因测序和核酸检测结果仍然具有决定意义。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仅收集了5例COVID-19的资料,病例数量较少,其影像表现并不能代表疾病发生的全貌,且因诊断明确迅速转往定点医院治疗,也不能够跟踪后期的影像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