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林会 李正周
【摘 要】在多元融汇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当代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更全、更广的要求。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内部的重要组织,承载着实践锻炼、学用合一、素质拓展、培育创新等实际功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社团的力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明晰大学生社团的定位与作用,准确把握社团的地位和价值,使其在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本科院校;学生社团;协同育人;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128-02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中的重要组织,是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力量。新的时代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育人工作呈现出多向联动特征,在这样的趋势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育人工作中的创新途径之一。研究大学生社团的定位和作用,有利于深刻认识社团的功能和价值,明确大学生社团在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和效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的有益补充,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基本概况
大学生社团是地方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学习、专业实践、创新培养、创业孵化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要有新的认识,“调查显示,56.65%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在促进专业学习方面的作用一般,14.89%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促进专业学习方面的作用很小。”[1]由此可见,学生对大学生社团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认知上的错位,这也反映出当今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存在的共性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促进学业发展和人格造就。社团建立和社团活动的组织都应以此为目的,但是目前高校社团往往忽视了这个初心。”[2]现在的地方高校,各类社团林立,诸如重复建立社团、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社团管理松散、活动经费匮乏等问题亟待改进,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校资源,更在学生当中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进入各类社团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锤炼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是为了获得荣誉证书,从而达到综测加分的目的。还有社团组织活动频繁、获奖容易、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都使当今高校大学生社团的价值和意义被扭曲和异化,极大阻碍了社团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社团重要地位的认识,使社团在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中的定位与角色模糊不清,并未真正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定位与功能
地方高校建立社团的目的应是为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服务的,找准大学生社团的定位能准确把握社团的价值,明晰社团的功能可以使我们找准社团建设与协作育人的对策措施。大学生社团要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流模式,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社团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进一步梳理社团的类型,凝练社团特色,重点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善管能用、成效突出的社团作为长期的、持续的、重点的培育对象,并在配备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和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强化指导教师管理,明晰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在充分保障社团独立成长的前提下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社团开展活动和活动成果作出专业的指导和评判,使学生通过活动真正能学习到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落实以活动育人的根本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定位要一分为二来看,它既是独立组织又不是独立组织,其独立性存在一定的相对性。从组织角度来看,社团的设立、审批和运行都必须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进行;从育人角度来看,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和评价都是独立的活动,人只有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创造力,也只有让社团负责人和相关成员自主管理,才能让社团成员获得全面的提高和成长。大学生的社团功能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来探讨,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在当今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趋势下,人的综合素质成为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学生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评判依据。新的时代赋予了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革新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使命,已经成为当今地方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的途径
自古以来的教育就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时过境迁,教育之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功利式”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急功近利、快速成才冲击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識,无论何时,教育都应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大学生社团理应积极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抓住了协同育人功能也就抓住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核心命脉。
(一)以兴趣为导向,推行短期集训模式
大学生社团完全可以根据兴趣的特点,结合社团的性质和资源,开展诸如书法、绘画、大学生礼仪、表演、演讲等短期集训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集训让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能快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利于快速补齐学生自身的短板,弥补知识缺陷,不断拓宽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二)以竞赛为手段,营造良好的学风
社团组织的各类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强社团竞赛主题、作品评选的规范化管理,使竞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为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注重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成员共同协作参与社团管理和组织完成活动,社团更强调实践[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要成为学生实践、实训的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吸纳校外资源,以“创业孵化”为导向,跟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分紧密协作,孕育、培育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项目,成为推动学生创业的“孵化器”。
(四)紧扣学科发展,提高协作育人水平
高校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对接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细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对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之外,起到辅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作用,成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第二课堂。
四、结语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学科的融合在不断加剧,专业细分所带来的桎梏已经日益凸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对策,强化社团管理,注重问题导向,既要门类丰富又要具有实际效应,既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实训、实践创新、素质拓展等需求,又要与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为拓展第二课堂做好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新.新时代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现存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2019(07).
[2]蔡新.新时代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现存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2019(07).
[3]彭铧.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道德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