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教学:选择、安排和评估

2020-03-23 07:11肖钿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整本书课程标准高中语文

肖钿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书籍选择、教学安排、评估标准等角度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探讨。书籍选择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课程标准、价值含量、难度适中和纸质优先。教学安排应该在课时、任务和进度三个方面下功夫。评估标准应该是高度重视批判性和过程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    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教学

“整本书”学习在旧课程标准中属于“隐形课程”[1],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则变为“显形课程”,并且被置于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学习阶段。鉴于以往高中生阅读的不理想(如阅读偏于“碎片化”[2]、阅读数量不足[3]、阅读能力有限[4]等)及“整本书”学习固有的难度[5],在未来若干年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将是高中语文教学首先要攻克的难关,也将是语文教研界的熱点话题。在此,拟结合教学实践,从书籍选择、教学安排、评估标准等角度予以探讨。

一、书籍选择

选择合适的书籍,是有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起点。然而,新课程标准并未明确指定教学书目,书籍浩如烟海,学生的兴趣千差万别,所以选好书不是一件易事。下面,仅从原则角度论之。

1.课程标准原则

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直接要求用什么书教学,但附录“读物”建议中有50部(位)作家作品可选。这些作家作品的范围基本涵盖各种文体,有相当的可选择性。如果撇开课程标准中的“读物”建议另选,那么除了科学性难以把握外,还要承担学生“统考”时“吃亏”的风险。虽然整本书教学不应该以“考分”为目的,但在“考试至上”[6]时代,完全不顾学生“考分”的教学是不现实的。

当然,不是新课程标准中有“建议”的都可以选,还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像《谈美书简》这种名著,暂且不考虑存在如郑惠生教授所指出的“时代局限性”[7]和“学理性缺失”[8]问题,仅从抽象的程度和话题的广博角度看,不适合在高中阶段教学。

2.价值含量原则

只要是学生能接受、文化价值高的书籍,教学价值就高。从这个角度讲,应该选择那些能够真正促进“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9]的书,选择那些由“一代接着一代的读者不断筛选”下来的经典名著[10],而非“短命”的“浮浅”[11]的书,如“流行”的[12]或者“通俗”的[13]。

当然,非经典名著并非不可选,而是选择时应当综合考虑——比如所选的书是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者能否联系上有深度的书来教学。像广东省潮州市高级中学黄袭晓老师,选择了颇为流行的《纳兰容若词传》进行教学,就非常成功。其中原因之一是既涉及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居里夫人自传》和《苏东坡传》等传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14]。

3.难度适中原则

高效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如果选择的书,接受难度太大,教学结果就会因为学生的“超越性阅读”[15]而收效不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16]。“像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战争与和平》,作为拓展性阅读推荐给学生还可以,但如果让其进入课堂,肯定是会把绝大多数学生吓倒的”[17]。但是如果选择的书接受难度太低,教学结果则是学生没有多大的长进。

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做一个全面的摸查,然后以中间水平偏高为基准选择教学书籍。这样,既不会让阅读上的后进生产生太大的“畏避情绪”[18],又能基本上满足阅读素养高的学生的要求。

4.纸质优先原则

如果是在几十年前,书的载体就是纸张,自然不存在“纸张优先”问题。然而,今天已经进入电子时代,电子阅读随之成为流行的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问题:整本书教学是用纸质文本好还是电子文本好?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老师看到“电子阅读”比较方便和节省成本的一面,却忽略“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19],看不到“印刷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其他媒介无法代替的讲述故事和进行分析的方式”[20],未能意识到“电子阅读”“在养成语言的清晰和思维的深刻方面”[21]难以与“纸质阅读”相比。

也就是说,在整本书教学上,纸质文本应该是优选项,而在必要的时候可适当辅以电子文本。

二、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

每周进行两小时持续默读时间,把基础语文课时和整本书阅读课时统筹安排,压缩基础教学课时,把整本书阅读的课时镶嵌进去。如果每周6课时,就拿出2课时读书,4课时上基础语文,形成“4+2”的教学课时架构,确保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读书。

2.任务安排

因为第六学期临近高考,所以这个学期安排整本书教学不现实[22]。也就是说,能用来安排整本书教学任务的共有五个学期。如果统筹规划,就可以把整本书按照时代、国别、文体特点,划分为“现当代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记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五个模块,对应五个学期的阅读教学任务。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术著作”的教学任务被放在第一学年。不妨试试,但不必机械照搬,因为“学术著作”的教学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有相当的难度[23]。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应该有“读法”教学方面的安排。如果时间不允许,就可推荐学生自行阅读几本关于阅读的好书,如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24]、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25]等,让他们先掌握“阅读的工具”,以便在后续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提高效益。

3.进度安排

有了整体的阅读周期和阅读数量,阅读过程就要有进度的规划和限制,设定阅读每本书的时间成为必然。800页以上的鸿篇巨制,可安排6周12课时;300页—799页的,可安排5周10课时;300页—200页的,安排2周4课时;200页—100页的,安排1周2课时;100页以下的短篇,安排1课时。

虽然有的教师把整本书阅读的“主场”放在学生的课外时间里是一个不错的安排[26],但由于各学科“应试的恶性竞争”[27],结果是学生课外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美好”的安排变成“泡影”。基于此,笔者把阅读的主体任务放在课堂上,学生课下稍加点时间阅读即可完成。如果再加上放学路上、公交车上、自习课、睡觉前等,那么学生的阅读时间甚至可以达到1周4个小时。

三、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整本书教学效果[28]。然而,“文理教育效果是很难评价的,并且适当的评估实践标准应该是受教育者终身”[29]。从这个角度讲,采用的“评估标准”再怎么优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全部效果。而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做到也可以做到的是,让评估标准明确具体且有可操作性。当然,因为主观题的设计比较灵活多样,所以任务不同,相应的评估标准也应该有所变化。下面,简单谈谈两个应该坚持的原则。

1.重视批判性的评价原则

“批判性思维”被一些学者视为人类社会在“人工智能时代”仍将不可或缺的两大素养之一[30],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本书教学显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从评估的角度讲,对那些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批判性思维”火花的学生,应该给予较高的评价——比如,有学生在老师教学《三国演义》后不客气地提出:“要正视历史,《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不要误导我们。”[31]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2.重视过程性的评价原则

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多采用个别化评价方法。只有做好过程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才会比较扎实,阅读收获才会有保障。

四、结语

要落实好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的“整本书教学”,教师首先要坚信阅读的力量,通过做真正的读者给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32]。其次,教师要把“整本书教学”当作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争取学校、家长、各科老师的大力支持[3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通过合理选择书目、有序安排教学和科学评估标准引领学生挖掘阅读潜能、养成阅读习惯并使其成为“终身阅读者”[34]。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個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37.

[2]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87.

[3]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量、阅读认知与行为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04):44-49.

[4]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中愉悦、失望与困难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05):98-102.

[5]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5-99.

[6]郑惠生.“考试至上时代”小学生课余时间用在哪儿?——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102.

[7]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局限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0-13.

[8]郑惠生.《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1-16.

[9]郑惠生.中学生最欣赏与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62.

[10]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

[11]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3):39-41.

[12]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02):19-26.

[13]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2-18.

[14]黄袭晓.以同读一本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阅读[J].文学教育(上),2019(02):76-78.

[15]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02.

[16]姚佩琅.汕头市东厦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9(08):111.

[17]姚佩琅.名著阅读理念与教学理念[J].文学教育(上),2019(07):96.

[18]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下),2005(09):83.

[19]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29.

[20][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8.

[21]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视听与读写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136.

[22]姚佩琅.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教学实验[J].文学教育(上),2018(11):73.

[23]姚静.学术类与非学术类的名著阅读教学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9(06):76-77.

[24][日]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M].张晶晶,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25][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6]黄少娥.名著与名篇阅读教学之比较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9(04):58.

[27]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的条件创设[J].文学教育(上),2018(12):122.

[28]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14.

[29][美]霍尔登·索普,[美]巴克·戈尔茨坦.创新引擎——21世纪的创业型大学[M].赵中建,卓泽林,李谦,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96.

[30][美]约瑟夫·E.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李海燕,王秦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54.

[31]姚佩琅.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实验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06):63.

[32]郑惠生.论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五因——从城乡小学生的心里话谈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95.

[33]陈宝红.高中生阅读共同体构建:班级、家校和社区[J].文学教育(上),2019(04):50.

[34]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7):23.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课程标准高中语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