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 郭学松 杜高山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是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运用文献调研、实践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粤港澳青少年体育交流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交流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族的血缘根基、一脉相传的文脉相承、互通往来的网络关系是型塑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理据。研究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共享之岭南文化为文化依托及建构核心,从体育竞赛为场域建构、游学形式拓展、教育教学合作、传统体育文化节建设等多个方面互动交流,型塑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共同体,营造青少年归属感场域,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中华文化认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1-0001-06
Abstract:The sports exchange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for young people.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it discusses the issue of sports exchange promoting the youth's cultural identity by taking the youth sports exchange of the Area as the subjec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al reason for shap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is the consanguineous foundation of the same clan,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the same lineage and the same culture in the Area. It proposes to build a sports culture community in the Area based on the co-shared Lingnan culture, where the young can have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in competitions, study tour,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traditional sports festival, so that the young can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field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youth sports exchang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path
近年来,我国香港特区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原则底线。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成为香港社会最为紧迫的任务。香港问题的出现,本质上是香港中华民族教育、族群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缺失的结果。正因如此,自2009年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澳门高等教育局及香港民政事务局合办“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2014年,《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出台;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1234N”计划出炉;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些举措皆是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增强他们对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交流、学习与认同。青少年体育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是型塑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介体符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华文化认同对于推动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加强港澳地区人民的民族认同心理和民族归属感、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青少年体育交流既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也有利于青少年文化教育提升,对于实现香港青少年家国教育、族群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研究梳理
1.1 粤港澳学校体育探讨成为讨论文化交流的基础
学校体育教育是强化中华文化教育及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基础。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共有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要想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就要构建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体系[2]。粤港澳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是中华文化教育体系的构成部分,研究者基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视角,从体育服务、家庭价值观、生活方式及体育态度等方面探讨粤港澳青少年体育教育和发展的特点,用以制定更适合粤港澳青少年的体育教育计划[3],同时还指出,粤港澳地区应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4]。这对于澳门高中体育选修课对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及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5],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6]、需要学校体育社团的资源整合能力[7],这也取决于粤港澳地区高校在学生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8]。正是基于粤港澳学校体育的探讨,为青少年文化交流开展及中华文化认同实现提供了重要场域。
1.2 粤港澳社会体育调查为青少年文化交流提供体育环境
学校体育教育是影响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域,粤港澳青少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同样对其文化认同观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有研究者基于粤港澳社会体育领域进行了研究,如粤港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为开展体育活动及组建体育社团提供有利条件[9];体育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获得了地理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10];粤港澳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形成体育产业集群化[11];未来应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联动的粤港澳体育产业对外发展格局[12];同时还要从粤港澳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合作机制、发展模式、全面融合、体育生活圈等方面思考[13]。另外,还有研究者从事体育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实证及流行病学调查和运动参与水平的相关研究[14]。所有关于粤港澳社会体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將为粤港澳青少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并型塑中华文化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支撑。
从以往粤港澳大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地来看,多数赛事集中在内地,港澳地區相对较少。虽然,2009年的东亚运动会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香港举行的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吸引2 100名运动员参加了22个大项、262个小项的比赛[29]。即便目前香港有18个“M”品牌赛事活动,包括香港马拉松赛、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17],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依旧不是港澳地区的重要赛事范畴。就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民族传统赛事境况而言,基本每年都会举办多次武术、舞狮、龙舟等赛事交流,这无疑对于粤港澳青少年通过赛事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是有益的。但,因赛事举办地在三地的差异性,会对港澳地域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普及形成影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应注重平衡三地举办场次的数量,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多在港澳地区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让更多港澳民众参与到赛事互动交流中,让其了解中华文化,在互动场域中营造认同感。另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类别的体育赛事中,应该在赛事过程中或赛事场域中,增添中华文化元素,使赛事场域中的参与者更多认知中华文化,并营造文化归属感氛围,为中华文化认同型塑提供场域。
3.2 以游学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游学(Journey Education)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方法,为世界各民族所使用。我国古代社会游学就是一种常用的学习交流方式,春秋时期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学习交流可谓是古时游学之典范,另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古训积极肯定了游学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即便到了当下社会,游学仍被世界各国视为人才培养的方式,并不断在实践中推行。据一份调查表明,这种游学类交流活动对港澳青少年提高对内地的认识了解和对国家的认同是有显著影响的,但目前通过交流活动的方式让港澳青少年了解国家知识的作用还比较低。[30]虽然,我们强调以游学的形式来促进港澳青少年学习和认知中华文化,实践却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同时更需要精心规划,即便港澳青少年最为感兴趣的内容是历史文化方面,选择比例分别达到了25.1%和22.3%,遥遥领先其它内容[30]。然而,实践操弄及培养中华文化认同观并非一次游学就可以完全实现,仍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集全国之力量,详实规划与推行。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游学可以采用互动形式,同时更应该为港澳青少年赴内地游学提供多重便利。针对体育领域而言,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之旅,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首先是学校场域的学习交流。在学校场域的游学过程中,内地高校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如广东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对港澳地区的岭南体育文化优势,使港澳青年游学者更多的认知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一脉相承性,由此而勾勒港澳与内地的同宗同族血脉相亲之血缘关系,进而通过岭南传统体育文化学习与认知,增强港澳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其次,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基地的游学。粤港澳大湾区岭南传统体育文化的一脉相承不仅有学校教育领域的积极贡献,同时更离不开民间的传播与传承。在港澳青少年参与内地游学过程中,需要将粤港澳同源传统体育文化基地、传承场所等作为重要游学场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及身体展演场域中,让他们感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魅力,在不同项目游学过程中,逐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观与价值观。
3.3 以教育教学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认同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场域,理应为广大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形成提供良好空间,成为国家认同形成的重要场所[30]。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和场域潜移默化的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影响,从细微处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31]。在粤港澳大湾区学校教育中,需要把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牢牢把握香港同祖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前程,增强投身“一国两制”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2]。具体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等不同的路径依赖来实现“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的愿景是时代赋予国家、大湾区和香港的责任,也是香港青年的未来选择。[33]
在学校教育场域中,中华文化教育包含诸多方面,这不仅有历史教育、语言教育、国情教育等,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身体运动教育,特别是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体育文化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学校教育场域中,要增强与中华文化关联度密切的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组织、社团组织、校园赛事等领域,鼓励、支持及增设相关的体育文化教育,使粤港澳大湾区校园青少年直接从校园教育中学习、认知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共有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构建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体系[2],并逐渐培养这种认同感。在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场域通过体育文化学习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推行湾区学校青年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特别是课程学习教育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校园学生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学习交流方面应该做好交流合作规划,切实推行和保障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首先,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制定关于体育课程互动交流的文件。文件制定要仅仅围绕中华文化认同思考,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核心,强化校校之间的历史文化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协同规划,使这种学校课程教育教学交流仅仅围绕中华文化认同展开。其次,积极鼓励并确保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关于体育课程交流可持续开展。在制定相关交流合作政策基础上,内地高校要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共享共融之岭南文化为纽带,注重体育课程教育中关涉的岭南文化寓意,引导学生观察、学习、体悟校园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岭南文化精神,使他们通过交流更深刻认知身体运动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另外,每年可定期在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场域中举办体育教学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故事”演讲比赛、历史事件科普展览等,以话语和身体展演形式讲好中国体育文化“故事”,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中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
[16]郑健.粤港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交流與合作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3):125.
[17]Eddie T. C. Lam,范政.香港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特征及启示——以体育发展与管理机制分析为背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4):33-34.
[18]周良君,侯玉鹭,张璐,等.粤港澳区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3):44.
[19]Bridges B,Ho G. Contemporary Images and Identities in the Hong Kong Dragon Boat Festival[M]. Identity Discourses and Comm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Events,Festivals and Spectacles,2015.
[20]朱洪军,张建辉,梁婷婷,等.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与保障机制研究[J].体育学刊,2019,26(5):49.
[21]杨波.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与合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9):7.
[22]刘志一.论民族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语言文化血缘共同体[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4):15.
[23]徐勇.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18.
[24]展凯.从血缘关系到契约关系:民族体育传承的现代演绎思辨[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3):96.
[25]闫静,罗卫民,吉灿忠.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误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5):129.
[26]广东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EB/OL].http://m.people.cn/n4/2019/0918/c1300-13207392.html.
[27]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China.Promo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R].Legislative Council Paper,No.CB(2)652/09-10(3),2010:8-9.
[28]李延超,虞重干.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研究的定位、内容及实施[J].体育科学,2011,31(3):23.
[29]Bridges B.Hong Kong s dual identities and sporting mega - event policy[R].Centre for Public Policy Studies CPP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3:23-24.
[30]涂敏霞,王建佶,萧婉玲,等.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2).
[31]岳永杰,刘兆芙.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6):74.
[32]秦豫.从青少年抓起,让爱国爱港代代相传[EB/OL].[2019-01-20].http://opinion.cctv.com/2017/07/01/ARTIuLLueBzaMLx0IpUlkfBc170701.shtml.
[33]范磊.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相关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青年发展论坛,2019,29(1): 51.第42卷第1期 Vol.42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