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2020-03-22 10:23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圈层全员三全育人

张 翼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构筑了育人主体、育人时段、育人领域三个维度的育人格局,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提升指明了基本遵循、提供了发展方向,其难点在“全”、重点在“育”、核心在“人”。然而,在网络社群形态日益呈现出圈层化的新态势下,大学生更容易沉浸在内容同质、认知窄化的信息茧房里,失去了对圈外不同领域、不同观点接触的机会,导致思想与行为趋于自我化、片面化、非理性化[1]。当前,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大变量,诸多错误思潮由网而生、由圈而聚、由层而增,圈层化的大学生网络生态进一步导致了“三全育人”的难点加大、重点失衡、核心失焦。

一、高校大学生在网络圈层化下的表现特征

网络圈层化,指的是网络社交主体根据自身特性、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生活需要等某个单一因素的趋同影响下互相吸引、互相聚拢,逐渐演化形成了各类层级分明的信息圈群与社交圈群。在圈层化的网络社群形态下,各圈群具有显著的聚拢性与封闭性,各层级具有复杂的多变性与分异性,一个人可以同时置身于多个可平行、可相交的圈层当中,但在某个圈层内却只能接触到自主偏好的信息,在网络信息交互中呈现出了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信息交互层级化的表征。大学生网络生活圈层化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其认同或建构的生活方式[2],但也正因为圈层中的身份区隔和认知分层,使得大学生无法有效过滤网络异见,形成了沉默螺旋现象,进而造成主流声音无法精准传达、圈层之外难以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困境[3]。

(一)个人社交圈子化

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既可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亲疏而聚合,也可以基于虚拟世界中不同个体的需求趋同、兴趣趋同、价值趋同聚拢,而这类网络社交的聚集因为兼具向心力、黏合性与同质化的特征,往往呈现出圈子化的形态。网络社交圈子化是网络社交部落化更精准、更精细的演变,相较于社群部落牵引出的不规则条带状布局,社交圈子则是向某个特定圆心围绕聚拢的闭环,圈内人往往带有或相同、或相仿、或相近的标签,被内核吸引,向核心靠近。在互联网信息交互多元化与多变化的趋势下,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社交圈子也分异成不同的类型,有按人员要素分类的家庭圈、朋友圈、同学圈,也有按个人需求分类的学习圈、工作圈、事务圈、生活圈和兴趣圈,还有按存续时间和所在空间等其他要素分类的社交圈子。个人社交的圈子化,意在强调身份的区隔,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法置身于教育对象的圈子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无法精准地传达给教育的受众。

(二)信息获取定制化

大学生虽然置身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浪潮之中,但却高度活跃在QQ、微信、微博、豆瓣、抖音、知乎、百度、B站等新媒体平台之上,海量的不确定信息在经过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和筛选下,成为了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的确定性信息,进而演变成了以个人偏好为导向的知识、观点与舆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定制化的特征,是在个人主动定制与平台筛选定制互相交叠的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搜索、浏览、点赞、评论、转发和订阅是个人主动定制的过程,新媒体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研判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后推送投其所好的网络信息是平台筛选定制的过程。尽管网络信息量庞大,但越是个体所关注的信息越会向其靠近,最后以个体为中心形成一个信息圈,而依据个体感兴趣、关注程度的不同,这个信息圈中的不同信息又划分为不同圈层[4]。信息获取的定制化,意在强调个体偏好的迎合,当大学生更愿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海量的同质化信息和泛娱乐化信息中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三)信息交互层级化

大学生网络社群形态圈层化的特殊表征不仅在于个人社交的圈子化,更在于个人社交圈子之间形成了信息交互的不同层级,圈与圈之间可以相交,但层与层之间不可以重叠。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可以同时置身于不同的圈子,但是在不同圈子的自我表达、自我认知、自我探索和自我要求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高校学生在重组了自己的圈子后进行了不同的层级划分,在信赖层级中可以展露真实的自我,在核心层级中可以展露美化的自我,在目标层级中可展露期待的自我,在非必要层级中可以展露随性的自我。信息交互的层级化,意在强调不同层级的差异展现,当不同层级之间的自我认知向偏激性固化、自我探索向趋利性分化时,大学生就会选择性地、功利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充分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网络圈层化造成“三全育人”工作的困境

(一)“全员育人”被圈层隔离,无法与学生同频共振

“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队伍的协同效应,需要整合发挥队伍中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各层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导师、教师、辅导员、教职工、学生干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是一个全员参与、全员联络、全员配合、全员协调、全员发力的过程。倘若育人队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受到阻隔和阻断,育人队伍就无法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就会式微,当正确的意识形态不能和教育受众产生有效连结与深度契合,错误的社会思潮就很容易形成反扑之势。

网络圈层化以其个人社交圈子化的特性,圈圈闭环,层层分异,在很大程度收窄了大学生信息交互的范围,使大学生困于海量的同质化信息围墙内坐落成信息孤岛,圈层外的思政话语难以精确灌溉,圈层外的主流价值难以精准渗透,导致最具能动性的育人成员被隔离在外,变成圈外人。圈层外的“全员”在发声发力,圈层内的学生却不闻不问,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无法精准匹配大学生需求,不在同一个频道的主体和受众缺乏共情和共鸣,“全员育人”就容易演变成一场默剧,唱成一出无人问津的独角戏。

(二)“全过程育人”被圈层中断,无法与学生同向同行

“全过程育人”强调的是育人时段的长效覆盖,需要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轨迹,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入学到毕业,从择业到就业,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个时段和各个环节。育人过程应该形成一个持续性发力、有效性助力、不间断着力的轨迹,这其中不能有断点、缺点和盲点,如果育人的轨迹不能和教育受众的成长成才全过程地衔接与交叠,育人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网络圈层化以其个人信息定制化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娱乐和社交的偏好,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多被导向了娱乐、购物和虚拟社交,逐步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时段和真空地带。由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不足,他们更倾向于泛娱乐化的信息,而对思想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主流意识形态认识表浅,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传达中断,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干预和积极引导[5]。圈层化的网络生态已经将不同需求偏好的大学生吸纳进了不同的圈层,因此,“全过程育人”的难点,不仅仅在于高校有没有在各个环节与各个时段供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在于高校在各个环节与各个时段供给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没有形成系统,有没有找到“圆心”,有没有延展“半径”,有没有重塑大学生所在的网络圈层。

(三)“全方位育人”被圈层割裂,无法与学生全面联动

“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育人领域的格局构建,需要全面开发、整合与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空间,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方位应该是多平台、多层次、多角度齐头并进的,不能有固化的、片面的、极端的倾向,当育人方位无法全面联动地一致作用于教育受众时,高校就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网络圈层化以其信息交互层级化的特点,强化或固化了各个差异层级内部的思维和认知,趋使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认知能力向扁平化压缩,又由于大学生在不同层级的顺位排序上展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达意愿是逐渐递减的,导致其更愿意关注自己的强项,不愿意关注自己的短板;更热衷花时间去表达,不热衷花时间去辩证;更渴望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渴望去追求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信息交互的层级化,加剧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多面性、趋利性和表演性,进而导致其在不同育人领域上也开始趋利性地接受教育,形成了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个人发展。

三、网络圈层化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融入圈层:在“圈内”发挥全员育人的协同合力

在大学生网络生活圈层化的新形势下,要想把“圈外”的声音传入“圈内”,首先要求育人主体转变姿态,融入圈内,成为“圈内人”。“全员育人”要求发挥教育主体的合力,而教育主体首先应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围绕学生,与学生在同一个频道上开展对话,与学生在同一条航道上扬帆助力,以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的角度进入圈层,在学生所处的网络圈层内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其一,由外到内融入圈层,让教育供给精准匹配学生需求。教育者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因势而动、因需而变、因变制宜、因材施教地研判和匹配大学生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需求与需要。在大学生的网络圈层内抽丝剥茧,从大学生的需求脉络入手,既要注重以育化人,引领正确的舆论风向和价值导向,也要注重以情感人,搭建师生情感上信任与信赖的沟通桥梁,积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载体、供给方式、供给内容与供给策略,升级打造观感、情感、质感、实感多层次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崭新格局。

其二,由少到多融入圈层,让育人队伍合力发挥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育部门、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职责。具体来讲,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全体教职员工以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学生等学生群体,父母亲等家庭成员,先进模范人物、优秀校友等社会成员都属于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重要影响,其中高校育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6]。仅仅是处于思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融入圈层是无法发挥出育人合力的,在校园层面中,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的责任主体是广大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实践育人和组织育人的责任主体是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和班级组织;心理育人的责任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文化育人的责任主体是主管校园网络、广播站、校报的党委宣传部和信息管理中心[7],而在校园层面之外,还存在着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优秀校友、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育人力量,整个育人队伍都应该具备融入圈层的意识,由少到多、由先至后地成为“圈内人”,全员参与、全员联络、全员配合、全员协调、全员发力,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成才,在圈层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

(二)重塑圈层:在“圆心”释放全程育人的内在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连贯性、持续性的育人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就业的全部过程。而圈层化的大学生网络社群主要依靠定制信息碎片化、虚拟社交圈子化、讨论话题泛娱乐化的方式维系和运作,定制信息碎片化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大量填满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虚拟社交圈子化以闭环的方式深入绑定了学生的社交生活,讨论话题泛娱乐化以吸引眼球的方式牢牢锁定了学生的关注度,这三种方式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投射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对新媒体平台上个人关注与偏好的话题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进而形成了庞大的社交舆论场域,这在时间上消解了育人的连贯性,在精力上割裂了育人的持续性,导致育人链条断裂。因此,“全过程育人”要求育人主体重塑圈层,以各环节育人为圆心,以全时段育人为半径,共画育人同心圆,做到事事育人,时时育人。

其一,事事育人,以各环节育人为圆心。圈层化的网络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全程育人”的有效衔接,但无论网络生活占据了多少的时间与精力,也不可能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高校学生大学生活的主流是专业学习和学生活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从线上拉回线下,聚焦大学生活实际,用大学生活的现实需要厘清学习生活目标,从线下影响线上,进而达到重塑圈层的目的。大学无小事,事事皆育人。重塑网络圈层应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轨迹,聚焦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术到科研,从理论到实践,从择业到就业的各个环节。当高校育人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链条,育人轨迹就不存在断点;当高校重视以各个环节为育人圆心,在环节中的每一件事上开展教育、扩散涟漪,育人轨迹就不存在盲点。

其二,时时育人,以全时段育人为半径。不少学者都关注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5+2=0”现象,即学校对大学生5天的“正面教育”被社会对大学生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各类教育主题的圆心,形成长期、持续、不间断的环绕式运动轨迹,不让节假日、双休日和实习期的教育留白,让大学生以实际需求为前提、以自我发展为目的,激发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成长目标,驱使大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关注,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逐渐抽离和减少对于泛娱乐化信息热衷,进而把自身精力投射到与个人成长有关的领域,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相互作用,形成螺旋式的成长上升轨迹,重塑自己的网络圈层。

(三)联动圈层:在“各层”激活全方位育人的不竭动力

在网络社群形态中,不同的大学生会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不同的圈子,因每个人的内心需要和价值序列都存在差异,不同的圈子在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下经过个性化地重组,还会形成不同的层级。大学生在不同层级中的自我表达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各有不同,层级的分化导致其在不同育人领域上只接收自己有需要的部分,无法形成全面发展。综合来看,网络圈层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圈与圈的封闭,还在于层与层的差距,圈与圈可以相交,但层与层却不可能重叠,因此,拓宽大学生在层与层之间的视野,助推大学生在层与层之间的联动,成为了激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一,联动三大课堂,拓宽层级视域。首先,要坚守第一课堂。第一课堂在教室,育人主体应该牢牢把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宗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主阵地上守正出新,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重要思想、方针政策、道德引领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思政教育定心锚。其次,要深化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在实践,将思政教育生动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和校园文化当中,推动思政教育落实落小落细,以实干实践出真知。最后,要打造第三课堂。第三课堂在网络,育人主体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融入大学生的网络圈层之中,推动“微思政”的质量提升,以线上学习增实效。这三大课堂层层递进、全面联动,将极大拓宽网络圈层化的视域,进而重塑圈内大学生的视野格局,不再局限于不同层级之间的狭隘视角,进而打通层级与层级之间的认知壁垒。

其二,联动十大体系,助推全面发展。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部署了“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构建了“十大育人体系”。这不仅是对全方位育人的一次系统化指导,更是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圈层化中层级落差的一次全面助推。在网络圈层化态势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紧紧抓牢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将各个育人视角穿凿成点,将各个育人主题梳理成线,将各个育人模块编织成网。十大育人体系的联动,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的层级落差提供了有效的托举,以系统性的方式补齐了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中可能存在的缺漏与短板,以多维度的视域矫正了大学生在网络层级中难以自查的异见与偏见,以全方位引领的价值导向推动了大学生身处的网络圈层从层级阶梯状向平台一体化转型,进而将网络圈层升级打造成兼具价值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育人力度的互联式、互通式、互动式、互助式一体化崭新平台。

猜你喜欢
圈层全员三全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