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岭,是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王屋山脉的组成部分。
从济源市城区西行,入王屋山,虎岭堪称第一道门户。这里尚属王屋山脉的浅山区,虽不及王屋山主峰天坛极顶巍峨壮观,但那起伏的山峦,无论是远眺还是近观,林木森森,满目葱茏。倘若是在绿色的季节里,阳光下的山林,常常发出耀眼的绿光;风来时,林涛声声;雨来时,雨打树叶,时而啪啪作响,时而嘀嘀嗒嗒,就像大自然的琴师在弹奏优美的大森林交响曲。树木装点着层层叠叠的山峦,让这里处处充满了绿色之美。登临王屋山的游客路过这里,往往发出这样的惊叹:北方的山,能有如此植被,实属罕见!
虎岭之绿和虎岭生态之美,对于从小在王屋山下长大的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记忆中,我对虎岭的了解,最初是缘于老人们向我讲述的一个近乎荒诞的民间故事。
相传,唐代高宗年间,“药王”孙思邈骑着毛驴来王屋山行医,刚一进山就被山坡上各种各样的药材吸引了,便把毛驴拴在一棵大树上去采药。两个时辰后,当他去牵毛驴时,却发现毛驴不见了,一只老虎卧在大树旁,口流鲜血,眼中流露出痛苦哀求的神色。出于医生的本能,药王上前两步说:“老虎啊老虎,我乃行医之人,你若让我给你看病,就把尾巴摇晃三下。无病,咱井水不犯河水。”老虎听后晃了三下尾巴,还张开了鲜血直流的大嘴。药王上前仔细一看,原来老虎的咽喉部位卡着一根骨头,便伸手取了出来。老虎伸了伸腰,不断地摇晃尾巴,以示谢恩。这时,药王发现了那棵大树下的驴头和尾巴,十分生气地说:“老虎啊,你不该吃掉我的毛驴。驴没了,我没有坐骑了,用啥驮药为民治病呀?”谁知老虎听后竟匍匐到药王跟前,示意他骑背上。药王会意,提着采来的药材,骑在虎背上,又朝着王屋山深处行医采药去了。后来,人们在此地盖了一座药王伏虎庙。虎岭的名字也就流传开了。
“药王”伏虎的故事,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诞,但它所折射出的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道理。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带来的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大气温度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人类是多么需要森林,多么需要与自然的和谐呀!因此,每每看到虎岭满目葱茏,我就想起中国社科院一位学者曾说过的话。他说,亘古时期,大森林的形成,并非人为因素,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风力的传播、飞鸟的播撒、食果动物在储藏过程中的搬运。那么,虎岭这片大森林也是这样形成的吗?
春到南山 李玉梅摄影
直到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知虎岭林区的树木竟然全是人工种植的。
几年前,全国政协准备编纂一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大江大河的书。蟒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20 世纪50年代济源人民治理蟒河的经验闻名全国,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给济源颁发的“治理蟒河,万民受益”锦旗,至今还存放在济源市档案馆里。接受上级政协的任务后,我便找到当年曾任济源县副县长的李传清老人了解情况。他告诉我,治理蟒河,名曰治河,其实是一项围绕蟒河流域水土保持而展开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在谈到当时进行水土保持、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时,李传清老人反复向我提及虎岭和虎岭村的曹永健。
“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年年种庄稼,季季没收成。”虎岭一带,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岁月里,自然条件很差,夏秋季节,不是恶风暴雨,便是长期干旱,几乎年年冰雹不断。暴雨袭来,山上像牛一般大的石头常被冲得满山乱滚。在蟒河综合治理之前,曹永健早在1949年(注:济源1946年解放)就率先带领群众封山造林。到1953年,全县大规模开展蟒河综合治理时,这里已变得林木繁茂、绿荫处处。树木挡住了石头,石头固定了泥沙,虎岭这座山,上有绿荫遮天,下有树叶和杂草护坡,水土流失已被完全控制,形成了自然的虎岭“小气候”。据当时水利部门观测,日降雨30 毫米,林下不见水;日降雨50 毫米,水不出坡;日降雨100 毫米,三日后清水长流。自从山上长起林子,虎岭一带50多条大小干沟水长流。群众节节打堰,引水浇地、做饭、洗衣、饮牲口,非常方便。这里变得风调雨顺,群众称赞道:“绿了荒山头,下雨不见洪水流。久旱多日还有水,年年大丰收。”因带领群众造林有功,曹永健建国初期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1962年11月29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曹永健的模范事迹拍成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虎岭经验很快在全国推广。
说起推广虎岭经验,李传清老人又向我讲述了一件他至今难以忘怀的事儿。当时,县里曾经发布了一个封山育林的布告。可是,这个布告一贴出,即在山上山下引起了很大风波。在承留乡(今为承留镇),山上的虎岭村响应政府号召封山育林,而山下的群众要上山砍柴卖柴、烧锅做饭,于是发生了山上封山,山下“封路”的对立局面。封山后,虎岭人要到山下的承留赶集买东西,常常遭到承留人的阻拦,如果不听劝告强行通过,就以破坏“封路”为由将其扣押。县里得知这一情况后,采取了在平地开办煤窑和山上造林、山下林区修林剪枝的办法,来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继而又出台了“三封三不封”的政策:牧区不封,非牧区封;封树,不封草;封近山,不封远山。这样,既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群众的眼前利益。对于砍伐过的残林坡,既封山,又防火,保留树茬,让其发芽生杈,培育次生林。同时,在荒山坡上,开挖鱼鳞坑,实行人工播种造林。一些河滩荒地,也被用来育苗栽树,防止沙化。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林护林运动,就这样全面展开了。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十年来,虎岭坡上的这片绿色生态林,在水土保持、防止或减少泥沙注入黄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如今,也许年轻的一代根本就不知道那虎岭上的树是谁人所栽,甚至也不知晓曹永健这个当年响当当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但是,在我看来,历史不会忘记,大自然也不会忘记。虎岭坡上木已成林的那棵棵树木,不正是无言的丰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