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光
一、引言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是它的核心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政策为摆脱大萧条的困扰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在大萧条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承担着调控宏观经济的重任[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伊始,就存在着两大政策如何配合问题。主流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取决于需求管理的任务和总需求的水平,从而主动和积极地运用这两大政策来影响总需求的水平。
中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5年开始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直到2008年,2009年至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18年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由此可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成为一个时期内两大政策的组合方式。201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部分官员,围绕着如何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了一番争论。 究其争论的实质,还是两大政策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的配合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的过程中,影响两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外生因素与内生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政策效力的发挥产生什么作用。同时,中国宏观经济良好的经济绩效,也彰显着两大政策相互配合的中国特色和经验。
二、 影响两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外生与内生因素
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调整,利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来稳定经济;货币政策则在于总量调节, 通过改变实际利率影响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或者直接增减货币供给来调控经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确保结构调整与总量调节的相互协调,以弥补各自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方式内在的短板,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政策效力,并且形成稳定经济的强大合力。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将其归纳为外生因素与内生因素。中国的经验显示, 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到政策效力的显现所反映出的主要环节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战略部署→政策当局各自独立决策→两大政策联合行动实施调控→微观主体的获得感。在这些环节中有四个关键词:战略部署、独立决策、联合行动和获得感。其中,战略部署和获得感是影响两大政策配合的外生因素, 也是制定实施政策的起点和归宿。而独立决策和联合行动则是影响两大政策配合的内生因素,体现的是两大政策之间如何配合问题。
(一)制度对政策制定实施的决定作用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构成的体系。 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与结果,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复杂的集合。制度在许多情况下对经济决策的成败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经常看到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当政府对税收和支出等问题进行决策时,这种复杂的讨价还价现象经常存在于政党之间或者国会与总统之间,以及国会的各个实力派之间[2]166。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只是为了某个政党赢得执政地位的選票,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这种为选举利益而操纵经济所产生的后果,被称为政治性经济周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显著优势[3]。当前,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并且将制度优势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由上述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离不开制度作为保障,有“制度自信”就有克服经济难题的自信心和能力,经济也就能行稳致远。中国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一条重要启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制度”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二)决策机构的独立决策和联合行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决策机构的独立决策和联合行动是影响两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内生因素。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其大意是,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制定实施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财政政策掌握在财政部,货币政策则隶属于中央银行。如果这些决策者只是各自独立决策,而不能协调配合,那么经济政策就不能实现最佳政策目标。
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在决定经济政策方面类似于市场上的寡头垄断。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每个厂商都有各自的利益, 它们之间就是某种利益关系。于是,两家厂商要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选择各自的竞争策略。如果采取不合作的方式,就会发生价格战。如果采取合作的方式,相互之间的竞争就变得温和,或者联合起来对产品定价。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作为掌握美国政策决策权的“寡头”,它们之间的冲突十分常见。财政部和美联储在政策目标选择上的差异, 在最好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冲突,在最糟的时候则这种冲突十分尖锐[4]327。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是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决策机构。它们虽然分别掌握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决策权,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各自既没有私利,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国家利益之外的)利益关系,其共同的责任是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这就为政策决策机构之间的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深刻理解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是双方密切配合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