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冰
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以往的学校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如德育成为“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智育热衷于灌输知识、训练“考试机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心育”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建构学校心理咨询体系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一所小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搭建全面的心理咨询体系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心理咨询体系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建构。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的过程,通过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发展。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体系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小学的心理辅导课程应以教材为依托,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包括心理训练、专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在于,通过活动建立起为学生所接受的团体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开展小组与个人辅导。调查、归类学生中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在课内外逐类解决。接受学生来访,让学生的苦恼、不便向人述说的事情通过个体咨询(包括当面咨询、电话咨询、心理信箱)获得宣泄,使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并鉴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给予学生有效的教育干预。个体咨询活动通过明暗两条线进行,明线是学生与咨询教师直接见面,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充分倾诉,教师遵守尊重、通情、保密的原则,理解、接纳、疏导、启发学生。暗线是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匿名反映不便启齿的问题,教师则通过讲座、黑板报、墙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目的是及早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要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主要内容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入学时的健康、学业、奖励等资料,心理(智力、性格、情绪等)测试,调查问卷结果,家访记录以及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的记录,学生典型作品(作文、周记、自传等)及其分析等。
创设良好的物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是教育的隐性课程,影响着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优化育人环境,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由途径。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良好的氛围:一是丰富校园宣传阵地,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板报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利用咨询热线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各种苦恼得以合理宣泄,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三是利用手抄报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在绘制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互相交流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心理知识;四是鼓励学生阅读有益书籍,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五是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学校应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补充)、家校联系制度,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行之有效的解决典型问题的家教方法。召开定期的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小组会,组织本校“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师介绍家教的成功经验。及时家访,抓住家校结合教育的最佳时机,缩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
组织社会协同教育。学校可通过携手社会组织建设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发动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在这些活动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抵制社会不良习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所有学科协同教育。学校应开展学法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常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重视智力训练;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的突变,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通报。这方面特别应注意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对两者共同关心的内容,施以不同的方法可达到不同的效果。如对于怕见陌生人、偷窃癖等,心理辅导的效果较佳;而对于树立远大理想、在集体中发挥自我作用等方面,思政教育更具优势。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来克服,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思政教育来缓解。
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和行为水平。如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德、智、体、美、劳课程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奖赏、惩罚、营造课堂气氛、归因训练、角色转换、成功体验、兴趣培养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活动课程协同的训练。开展生动的活动,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使其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与爱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遵循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和序列性的原则,采取制订计划、保证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场地、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的操作策略,如开展长跑、篮球赛、知识智力竞赛、小组登山、雨中接力、课前演讲、交友联欢会、“我有一个梦想”座谈会、希望工程等系列活动。
运用科学手段落实支持
实践表明,学校心理咨询体系的建构,最终还要运用一定的科学工具、手段,落实到具体的机构、人员,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与保障,学校心理咨询体系就难以建构。
第一,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测评在学校的具体运用便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有两大类,一类是为个案辅导所用,另一类是为心理教育所用。前一类可以建立详案,后一类可以建立简案。心理档案的运用,要注重结果解释的科学性和内容的保密性。
第二,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职能。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它应肩负以下几方面的职能:受学校行政委托,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负责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与辅导工作的指导;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心理服务;建立学生心理檔案。
第三,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的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在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辅导。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不论从情感上还是利益上,亲子关系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应该把家庭心理辅导看作是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持系统。家庭心理辅导既包括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也包括教会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重点是后者。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有:辅导家长改进与子女的沟通、辅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辅导家长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分类辅导特殊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等)。
此外,学校领导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相应政策的配套、政府法规的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总之,学校咨询体系的建构对提高师生心理素质、促进学校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每所学校都应深入地做好此项工作,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北苑小学 )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