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桃梅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几何时,这是被一代父母奉为圭臬的教育信条。然而抢跑的恶果,经年方才显现,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戒。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亦有时。“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儿童有权利发展他们的潜能。”人生是一场慢跑,重要的不是提前出发,而是积蓄能量,耐力持久,才能步伐扎实,跑得更远。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科学养育理念的支持,如何听懂生命的密语?今年,《教育家》带来“成长马拉松”栏目,围绕父母的关注和困惑,普及相关知识,滋养幼儿全面发展。让我们携手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起踏上陪伴孩子成长的美妙旅途。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在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听、说能力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种线下和线上的英语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有些早教机构甚至招收1.5岁或2岁的孩子。作为一名家长,我曾经不可避免地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因此我也给孩子预约过多种英语试听课程。但是,作为一名晚期第二语言习得者,同时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不得不冷静下来,告诫自己应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奥地利科学家Konrad Lorenz通过观察鸟类动物的生活习性,首次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也就是习得某项技能的最佳时间段。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容置疑,语言学习也有关键期之说。在出生后的前几年时间是婴幼儿习得语言的敏感期,在此時习得语言,尤其是听、说技能,相对容易。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间段,语言习得就会更加困难。
那么,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如何抓住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呢?研究发现,婴儿从出生开始,其实是世界公民。无论是母语语音还是非母语语音,婴儿都能感知其变化。但是,8个月之后,由于婴儿长期处在母语环境中,就只对母语语音敏感。这说明,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语言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中,有很多学龄前幼儿从小由祖父母或保姆照看。如果孩子的照看者来自南方的某些省份,孩子说话时可能会“n”“l”不分,或者“h”“f ”不分。不过,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之后,更广泛地接触到普通话交流的环境,他们的汉语发音会逐渐标准化。
同样地,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内接触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听说技能就更容易习得。也许我们无法让孩子时刻沉浸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交流环境中,但是,在孩子牙牙学语的阶段,我们可以尽量给他们提供发音标准的第二语言听、说环境,如英文动画片或者儿歌、绘本故事的音频,让孩子“磨耳朵”。这样的话,孩子就能保持对英语的敏感性,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英语听说技能。他们的口语口音也更接近标准的母语者,同时还能积累大量的英语听觉词汇,为后续的正规英语阅读和书写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Joshua Hartshorne和他的同事们的最新研究发现,第二语言语法学习的敏感性一直可以持续到17岁左右。 这可能是因为语法学习属于规则性的学习,涉及更多高级的认知加工的参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大脑高级功能区发育相对完善,也为高级的语法规则学习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我作为一名晚期英语学习者,从初中一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不过,经过中学阶段的正规课堂学习,培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大学阶段我也一直保持着英语学习的热情。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和后来的工作中,由于学习和科研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我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听、说能力的进步要慢得多,但读、写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听、说能力。因此,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在不断的使用中得到提高。在关键期阶段,给孩子进行听、说通道的输入,能够更容易地促进孩子的听、说能力。当然,过了关键期之后,并不是不能学好英语,可能只是学得慢一些。对于阅读和书写来说,过了语言的关键期才开始正规、系统的学习,也无可厚非。
双语儿童的语言加工特点
学会第二语言成为双语者之后,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在大脑中是共同存储表征的,而词汇表征系统是分别存储表征的。换句话说,每个语义概念表征对应着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词汇表征。在双语者语言加工过程中,不管当前的目标语言是什么,双语者大脑中存储的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都会得到平行激活。
既然如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双语者怎样选择目标语言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David Green教授认为,在口语产生过程中,为了避免非目标语言的干扰,双语儿童需要对非目标语言进行抑制,从而保证双语儿童选择正确目标语言中的正确词汇。已有的研究还发现,大脑执行控制功能在双语者语言产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与抑制控制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背腹侧前额叶、前扣带回等脑区的激活程度增加。双语者在语言产生过程中需要调用这些脑区,从而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干扰,选择正确的目标语言。
了解了双语者语言加工的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双语儿童习得了两种语言之后,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拮抗。尤其在语言习得的早期,我们甚至可能会看到,有些幼儿在过早学习了英语之后,他们的母语还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在普通话和方言混杂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幼儿身上尤为明显,他们说话时可能夹杂着普通话和方言口音。同样地,越早处在汉语母语和第二语言英语的成长环境中,幼儿口语表达越可能会出现汉、英混杂的现象。更有意思的是,汉语很熟练的幼儿到了英语环境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汉语会说得不利索。这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负责语言选择控制的高级的大脑执行控制脑区发育还不够完善,因而不能像成人双语者一样自如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但是,随着孩子们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日趋完善,这些现象也会消失。
双语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吗
双语者需要处理两种语言的信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有很多研究发现,长期的双语使用经验会对双语者执行控制功能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出生后在双语环境中成长的7个月大的婴儿,与同月龄的在单语环境中成长的婴儿相比,已经表现出认知优势,能够更快地根据提示线索选择信息。此外,双语儿童或成人双语者在完成非语言相关的执行功能任务特别是冲突控制任务时,会比单语者产生更小的冲突效应,说明双语者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关的脑成像研究还发现,双语者与单语者相比,他们的大脑中的某些脑区,如顶下小叶的灰质密度會增大,双语经验能够延缓大脑的老化,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并没有发现双语学习者的认知优势。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Anthony Steven Dick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最新研究基于大样本的数据,对比分析了生活在美国、年龄在9-10岁之间的双语学习者与单语者是否存在认知行为差异,并没有发现双语儿童的认知优势。
平常心接纳孩子的外语学习状况
在全球化视野下,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给语言学习者增加自信心和竞争力,并有可能带来就业优势,还有可能使得双语者具有认知功能优势。尽管如此,外语学习却不能以“早学好”还是“晚学好”来评判。同母语一样,外语作为一种学习和交流工具,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早期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外语听说环境,能够促进孩子外语听说技能的自动化,但是,阅读和书写学习却需要更多注意控制资源的投入,不能急于求成。违背儿童大脑发育成长规律,无异于拔苗助长。
此外,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语言学习过程的个体差异。每位儿童的语言学习天赋不一样,同样的学习环境,在不同儿童身上产生的效果可能也不一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接纳孩子的外语学习状况。就像那首小诗描述的“...You are not LATE.You are not EARLY.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来稿请标注主题“成长马拉松投稿”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