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持续或反复发生的疼痛、烧灼、胀闷感,早饱感,餐后饱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的一组消化系统症候群,但在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影像学和生化检查下均不能发现明显异常[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特别是老年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情绪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使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2]。目前,尚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药物能够完全治愈功能性消化不良,且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一般常伴有抑郁、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所以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在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辨证、因症施技等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其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影响[3]。因此,此次研究主要探讨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由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选取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常规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1~83岁,平均(73.2±1.3)岁。干预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3~85岁,平均(73.4±1.2)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此项研究。
1.2 病例选择标准诊断标准:符合国际罗马Ⅲ诊断标准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中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0岁以上者;③既往无消化性溃疡、肝病及精神病史者;④情绪正常,可以有效配合治疗者;⑤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参加此项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结缔组织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②经超声及内镜、X线检查有肝胆胰及胃肠等器质性病变者;③临床病理资料不全,不能确定疗效者。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给予每天三餐前服用多潘立酮片(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058,共3板,每板10片,每片10 mg)10 mg,同时联合和胃汤加减治疗,和胃汤由柴胡10 g,黄芪24 g,党参12 g,白术9 g,陈皮3 g,枳壳3 g,甘草6 g组成。随证进行加减: 肝郁气滞者加香附;痰湿者加苍术;阳虚寒盛者加淫羊藿;失眠者加酸枣仁;郁症者加白芍、黄精。服用方法为:1剂/d, 2次/d。2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包括:①根据患者的症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②为患者提供安静、清洁、舒适的病房环境;③每日给予患者基础护理以及在患者出院时给予详细出院指导等。干预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中医护理,包括[5]: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使用不同的的方式对其进行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可列举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建立患者治疗成功的信心。①中医辨证护理:根据患者的自身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并制定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如指导寒邪入胃者注意防寒保暖、指导肝气犯胃型疏肝解郁。②因症施技:根据不同证型的患者,在相应的穴位给予按摩、拔罐或针灸,如寒湿者选择中脘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湿热者选中脘、天枢、大肠俞、阴陵泉、三阴交;伤食者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脾虚者选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③饮食指导:老年人的消化以及吸收能力相对下降,应对患者平日的饮食进行指导,建议患者以素食为主,同时搭配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按照患者自身口味及病症制定针对性膳食,如脾胃虚寒者,应指导患者食用温中健脾之品,常食用桂圆、大豆、鸡蛋、鲤鱼等;胃阴亏虚者,指导其多食用银耳、梨子、薏米等滋阴润燥类食物。④中医情志护理:由于消化不良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并予以安慰以及鼓励,嘱咐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⑤养生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通过肌肉松弛放松训练来使负面情绪缓解,指导老年患者多参加五步拳、太极、五禽戏等运动,其中五禽戏的熊戏对老年人身体帮助尤其大,活动不激烈但幅度较大,有利于促进胃肠消化、增加关节灵活性。⑥生活作息指导:子午时是肝经循行时间,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指导患者进行子午觉,按照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每天晚上中午按时休息。
1.4 观察指标①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共四项内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各项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差。②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消化道症状评分表,评估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消化道症状,SDS、SAS评分的总分皆为100分,分数越低代表焦虑和抑郁症状越轻;消化道症状评分表,总分为40分,分数越高表示消化系统问题越严重。③2组血清中胆囊收缩素(CCK)、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积分明显增加,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1)P<0.05;与常规组比较,2)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SAS、SDS及消化道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1)P<0.05;与常规组比较,2)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CCK、5-HT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CCK、5-HT水平明显下降,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如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CCK、5-HT水平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1)P<0.05;与常规组比较,2)P<0.05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较难治愈,且经常复发,致使患者需要反复多次求医,造成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品质[6]。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表述为痞、否塞、心痛、厥心痛、胃心痛等;《黄帝内经》未明确区分心痛与胃脘痛,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心痛即胃痛,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痛并非胃痛。《黄帝内经》中有“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等论点描述[7]。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寒、脾胃气虚及肝胃不和等,治疗方法包括温中健脾、健脾益气及疏肝理气等。此外,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解释治疗方法及意义,只有当患者及家属理解中西医相关治疗及护理的作用后,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才能遵从相关指导,提高预后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较长,会致使患者长时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皆处于衰老状态,加之长期被疾病的困扰,影响药物的吸收作用,所以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不仅可缓解患者应激反应,还能有效促进治疗效果[8]。
CCK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可以刺激胆囊收缩及Oddis括约肌舒张,进而促进胆汁的分泌及排出,刺激胰腺消化酶分泌,从而抑制胃酸分泌延缓胃排空,CCK水平升高可导致胃电节律异常程度增高,对胃肠道黏膜的敏感性有提高的作用,因而容易导致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旁分泌信号分子,主要分布于胃肠道黏膜上,它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在胃肠内压发生改变及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可使胃肠活动、内脏相对敏感性以及神经分泌功能等水平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CCK、5-HT水平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常规组,说明中医护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积分明显增加,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常规组,说明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且效果高于常规护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SAS、SDS及消化道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常规组,说明中医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焦虑的情绪,改善消化道症状。
综上,早期中医护理可有效减少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改善CCK、5-HT水平,且疗效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