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3-19 07:02盛绍萌张慧亮
光明中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患肢下肢静脉

盛绍萌 张慧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高凝、血流缓慢以及静脉壁损伤等管内血液凝结,管腔阻塞,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水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临床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1]。目前,溶栓、抗凝、介入手术等为DVT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报道指出,DVT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护理可显著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2,3]。近年来,随着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护理手段。本研究探讨了中医护理技术对DVT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血管外科2017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DVT患者72例。所有患者经超声明确诊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0.47±5.29)岁;病程7~30 d,平均病程(14.13±4.24)d;形成位置:左侧下肢15例,右侧下肢14例,双侧下肢7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1.12±5.33)岁;病程7~30 d,平均病程(14.75±4.46)d;形成位置:左侧下肢13例,右侧下肢17例,双侧下肢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位置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同时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趾踝关节屈伸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穴位按摩:护理人员先使用双掌揉搓患侧下肢40次,然后取双侧阳陵泉、委中、悬钟、足三里及环跳穴,使用按揉手法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摩,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或感轻微发热及酸麻感为度,最后揉搓双下肢,1次/d,30 min/次。②中药熏洗:以活血通络化瘀方(红花、桃仁、当归、川芎、牛膝、桔梗、柴胡以及炙甘草等)对患肢进行熏洗,加水适量,将汤汁煎至2000 ml,然后倒入木盆中,先对患肢进行熏蒸,熏蒸同时进行揉搓患肢,待熏蒸药液温度降至40 ℃左右时,用药液清洗患侧下肢,1次/d。③耳穴贴压:用胶布粘上王不留行籽,然后将其贴于患者神门、交感等耳穴并按压4~5次,力度以耳廓出现酸胀感为度,3 min/次,1次/d。连续护理干预2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①2组护理前后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评分情况,参照《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对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进行评分,单项分值范围0~6分,双侧下肢患病的取其平均值,评分越高表示肿胀及疼痛程度越严重。②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对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4],包括躯体、情绪、疼痛及社会功能四项因子,其中,疼痛因子评分越高为患者疼痛症状越严重,其余各项因子评分越高则为生活质量越好。③2组护理满意度,依据Likert Scales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分,包括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服务态度等内容,总分为100分,其中,评分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统计2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评分情况2组护理干预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评分降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评分比较 (例,

注:与护理前比较,1)P<0.05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QLQ-C30量表评分情况2组护理干预后躯体、情绪、社会因子评分均升高,疼痛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躯体、情绪、社会因子评分升高差值,疼痛因子评分降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QLQ-C30量表评分比较 (例,

注:与护理前比较,1)P<0.05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DVT可导致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并发症,引起剧烈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导致DVT的因素众多,研究表明,DVT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及血管壁损伤等因素有关[5,6]。年龄是导致DVT的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器官生理功能的退化,此外高龄患者受到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影响,体内脂质物质堆积和沉降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管腔出现狭窄,血流速度缓慢,加重了静脉血管壁的损伤,进而加速了DVT的形成[7,8]。中医将DVT归属于“脉痹”范畴,其病机为瘀血阻络,导致血流不畅,故而不通则痛[9]。因此,中医提倡袪瘀通络、消肿止痛为DVT的根本治疗及护理方法。

本研究中活血通络化瘀熏洗方由红花、桃仁、当归、川芎、牛膝、桔梗等多种中药材配伍而成,其中,红花、桃仁、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牛膝、桔梗引血下行,柴胡抗凝降压,还具有镇痛止痛的功效,炙甘草调和诸药。本熏洗方具有活血镇痛、化瘀通络的功效。同时,在熏洗过程中通过对患侧下肢进行按摩,促进了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DVT肿胀及疼痛症状[10,11]。此外,通过穴位按摩[12]相关穴位,对下肢血管扩张、缓解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耳穴贴压是临床常见中医护理手段,刘倩等[13]报道显示,耳穴中皮质下穴及交感穴等可有效调节机体痛觉的传导,减轻肢体疼痛症状。本研究应用以上中医护理技术对DVT患者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中医护理技术对DVT的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可显著降低DVT患者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满意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患肢下肢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