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提高步行能力的效果

2020-03-19 11:50江容安罗丝丝
安徽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患侧步态偏瘫

江容安 堵 翠 罗丝丝

脑卒中偏瘫步态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患者步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患者的跌倒风险增加,社会参与能力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有70%的可以恢复肢体功能步行能力,但有些由于缺乏正确规范的康复指导,以及患者自身的兴趣等原因,其步行能力恢复较差,导致跌倒的风险增加[1]。因此,偏瘫步态的康复训练需要进行详细的步态测定和分析,根据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2-3]。训练中通过反馈系统让患者看到步行中存在的问题,实时主动调整步长、步速、重心等,提高步行能力。本文通过使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观察分析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8~71岁,平均(58.21±7.82)岁;病程23~56 d,平均(30.83±5.31)d;脑出血24例,脑梗死26例;左偏瘫30例,右偏瘫20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5~72岁,平均(61.22±9.31)岁;病程23~50 d,平均(30.42±4.73)d;脑出血21例,脑梗死29例;左偏瘫28例,右偏瘫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和MRI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者;②病程<6个月者;③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有偏瘫步态者;④生命体征稳定者;⑤具有清晰自主意识者;⑥自愿参加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者;②有严重肝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及室内步行训练,常规康复训练由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结合经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①肌肉张力训练。将患者的健康下肢进行完全负重,摆动期患侧代偿性上提患肢的下肢骨盆带进行躯干和骨盆的控制训练,做充分放松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训练,使膝关节的角度自然呈现。②髋关节内旋训练。将患者的健康下肢进行完全负重并向前迈步,患肢进行伸髋和屈膝的髋关节内旋训练。③防止髋外旋和足内翻。患肢身体的重心前移,患侧下肢远端带动近端摆动进行放松训练,以避免过分屈髋引起下肢的屈肌连带运动。④防止膝过伸。进行患侧下肢负重运动训练时遵循先伸髋、后伸膝的顺序,利用伸髋的伸展,通过姿势防止膝过伸。⑤患侧支撑和重心转移训练。进行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和转移强化训练,以提高患侧的支撑时间。⑥蹬地训练。患者出现踝背屈、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恢复正常后,进行患肢足掌屈伸和脚蹬地训练,重心前移,提高步行速度[5]。每次30 min为宜。同时进行室内步行训练,每日20 min。康复治疗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周连续5 d,持续6周。

研究组应用Walkerview数字化监控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步行速度4~20 m/min,并根据分析测评的结果对常规康复训练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加强薄弱功能,每天30 min。同时每天在训练系统上进行步行训练,训练系统能将动作及步态数据整合分析,通过前方47英寸屏幕实时反馈给使用者,包括关节活动角度(全生理范围、左右对比)、代偿情况(肩部对称性、脊柱弯曲及骨盆对称性)、重心分布、步态等数据,实时指导患者改进步态,也可选择虚拟情景步行程序提高训练趣味性,每天在步态分析系统上步行训练20 min。针对性常规康复训练与步态分析系统上步行训练每天均进行1次,每周连续5 d,持续6周。

1.4 观察指标 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对所有观察指标进行评估:①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选用由意大利产Tecnobody Walkerview数字化监控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参数,测评时患者不能看到评定情况[6-7]。参数采集和分析方法:患者穿紧身衣裤、运动鞋在步态分析系统的步行道上步行。采用抗干扰高速红外摄像捕捉系统,步行中显示髋膝踝等骨关节的角度变化情况,步行时间6 min。②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下肢功能评分采用简式FMA量表;步态评分使用Brunnstrom偏瘫步态分析量化表评价;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采用患者踩在体质量计量器上,身体保持正直下的负重能力,根据其体质量计算负重百分比[8]。③治疗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为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生活能自理;满意为肢体功能有恢复和改善;不满意为肢体功能未见改善和恢复。其中,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度(92.00%)高于对照组(6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8,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导致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中枢运动神经元系统受到损害,导致下肢运动神经元失去抑制和调节作用,出现不受控制的步态异常现象[9]。人体动态姿势的稳定性是由上到下的,首先是颈部和肩胛处稳定,再到躯干和骨盆区域,最后是四肢[10]。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1-12]。

本文通过应用视觉反馈的形式将脑卒中患者偏瘫患者步态异常表现形式,如躯干摆动异常、步行速度较慢、步幅度较小、步行不稳呈偏斜状态、步行左右不对称及不连续等反馈给患者,对患者的步行进行实时指导,提示患者的步态对称性、减少患者两侧的步幅差和提高患者对患肢的控制力,并加强患肢负重和负重下的身体平衡能力。雷欣等[13]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6周后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未经任何康复训练前,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步行能力评分、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6周的康复训练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经过精准评估后的修正康复训练后行走的稳定性更好。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患者的身体协调和平衡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表明经过视反馈步态分析和训练系统下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比常规训练更显著有效。

综上所述,视反馈步态分析和训练系统的运用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在运用视反馈步态分析和训练系统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测评数据针对性的为患者制定出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案计划,但视觉反馈对运动功能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患侧步态偏瘫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步态识人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