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肠间质瘤的效果

2020-03-19 11:06凌安生
安徽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胃底肌层穿孔

陈 非 凌安生 伍 平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黏膜下肿瘤,有恶性潜能[1],较小的肿瘤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增大后,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有肿瘤恶变、转移等[2]情况的发生。因此,对GI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针对GIST,过去常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方式或腹腔镜手术进行切除,但针对腔内或壁间生长型GIST,此类方法难以准确评估手术切除范围[3]。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成熟,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execution,ESE)已被应用在胃黏膜下肿瘤的微创治疗中[4]。胃底在胃的各解剖部位中最薄,ESE虽可以进行黏膜固有肌层的剥离,其缺点在于为保证完整切除瘤体及包膜,避免肿瘤细胞残留,易切除过深发生术中穿孔,导致ESE治疗黏膜下肿瘤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孔[5-6]。由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应运而生。EFR可以完整切除起源于胃部深层黏膜的GIST,避免肿瘤细胞残留,尤其适用于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7]。本文回顾性分析应用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EFR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EFR 治疗胃底黏膜下隆起GIST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7~76岁,平均(57.20±11.96)岁;手术时间45~95 min,平均(62.07±15.28)min;术后肿瘤直径0.5~3.0 cm,平均(1.23±0.76)cm。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术前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超声胃镜提示病灶低回声,起源于固有肌层者;②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与周围脏器、血管的毗邻关系,排除肿瘤转移者;③术前告知患者EFR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者;④术后病理学参照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共识[8],诊断为GIST者。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和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的基础上进行EFR治疗。①将透明帽安装于胃镜前端,镜下确定病灶部位后,应用针形刀病灶周边进行标记。②向病灶部位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及亚甲蓝的混合物,使黏膜充分隆起。③应用针形刀对病灶周边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进行预切开,暴露病灶。④应用D刀或IT刀沿病灶周围环形剥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沿病灶周边切开浆膜层形成主动人工穿孔,完整切除病灶。⑤应用钛夹沿创面两侧向中央完整缝合创面。操作过程中,针对小血管渗血,予以亚离子电凝止血处理,若出现大血管出血,耐心且仔细查找,充分暴露出血部位,应用热活检钳对出血部位进行夹闭,并灼烧处理。创面出现显性血管,及时热活检钳进行夹闭灼烧,进行预防性止血。手术操作步骤见图1~6。

图1 超声胃镜

图2 标记病灶

图3 预切开并暴露病灶

图4 全层切除病灶

图5 钛夹缝合创面

图6 切除后瘤体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表现 观察术中是否存在大出血,术后72 h胃管内是否有鲜红色血性液体,胸腹部甚至颈部是否有皮下气肿,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痛、发热、黑便等症状。

1.4.2 实验学指标 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1.4.3 肿瘤完整切除率、钛夹缝合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记录肿瘤完整切除的例数、钛夹完整缝合创面的例数、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例数,计算对应的率值。

2 结果

15例患者中,术中切除GIST病灶15例,切除后瘤体包膜完整,完整切除率为100.00%。术中主动穿孔部位钛夹完整缝合15例,缝合率成功率为100.00%。术中及术后72 h内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肿瘤细胞起源于Cajal细胞或其前体细胞,此类肿瘤大部分出现在胃部,且以胃底部GIST最为常见[9]。应用ESE切除起源于固有肌层的GIST发生穿孔的主要因素为肿瘤位于固有肌层及以下[10]。应用ESE切除起源于黏膜下固有肌层的肿瘤,会出现肿瘤包膜切除不完全,导致肿瘤细胞残留,挖除过深,导致穿孔[11-13]。目前,针对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EFR通过主动人工穿孔,切除胃壁全层完整切除病灶,缝合创面,关闭缺损,不受肿瘤病灶浸润深度影响。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FR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消化道间质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刘隽等[14]研究发现,在较小的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上,EFR几乎取代了传统手术。

本组患者均应用EFR技术,术中GIST病灶均完整切除,包膜完整,术中创面均在胃镜下单独应用钛夹成功缝合主动穿孔部位,缝合成功率为100.00%。术后,部分患者中性粒细胞或白细胞一过性升高,无一例患者术中出现大出血,术后72 h内未出现高热、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王雁等[15]应用EFR切除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共186例,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与本研究结果相仿。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单独应用钛夹成功缝合主动穿孔部位,缝合成功率为100.00%,同主流的荷包缝合[16],甚至双尼龙绳法荷包缝合[17]相比,无需同时应用钛夹及尼龙绳,内镜操作更加简单,且避免尼龙绳残留体内,既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又降低手术成本,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经过15例EFR治疗治疗起源于胃底的GIST,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①术前应排除瘤体恶变及局部、远处转移;②胃底周边相邻脏器多且血管丰富,术前需对相关组织解剖结构及重要粗大血管走形有认识,避免术中造成相邻脏器损伤及术中、术后大出血;③胃底位置特殊,常需要倒镜状态下进行内镜手术操作。同正镜操作相比,难度增大,具有更高的内镜技术要求;④操作过程中,应吸尽胃底液体,避免消化液外漏,减少腹膜炎风险;⑤应沿着瘤体包膜外的固有肌层进行剥离切除,保证切除瘤体包膜完整,避免肿瘤细胞残留及复发;⑥创面缝合时,应用钛夹自创面两侧向中央缝合。

综上所述,应用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患者,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底肌层穿孔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胃镜疗效分析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
穿孔瓷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