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雨丝 麦芷翎
【摘 要】 河北省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专业化发展既有本土发展的原生性困境,也有本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优势。因此河北省在本世纪开始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在借鉴西方体系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实践模式的同时,也从本地需求出发,进行了专业本土化的初步探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应社会工作国际化的新趋势,探索社会工作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契合模式是社会工作教育加快本土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国际化;本土化;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1-003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社会工作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起传入我国,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兴建和1999年之后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专业教育和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在相关制度建设和政策方案上,政府和高校也通过积极合作保障了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就业职能非常广泛,在各国都肩负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责任,专业人才应至少符合本地社会需要,并能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致力于推动社会公义和社会管理的发展。
然而正如在较短时间内效仿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和模式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出现了诸多困境,或者说是典型的西方模式和本土社会工作的不契合,这也直接影响了本土专业教育的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开始了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争议。对于社工的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模式等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如何与时俱进地借鉴国际社工教育和实践的理念和经验,推动学科本土化的发展,培养符合国内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国内社工教育的巨大挑战,也是国家的战略要求。
一、河北省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現状
2000年河北大学首先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在此之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河北省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机构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快发展。学校本科、硕士教育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总体上是顺应转型期的社会需求,主要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下得以发展,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专业教育发展一直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河北省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国内社会工作教育整体发展规律基本一致,同时也具备一些自身特点。
在专业教育发展上,河北省的社会工作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受2006年“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政策先后推动的影响,学科建设在省内高校逐渐升温。然而各学校内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在本校没有充分的支撑学科,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学科在本校多处于边缘地位。加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刚刚起步,学科在学校和学生中认可度较低。不过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的开设和我国各地已逐步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较为同步,本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往往依托高校获得较快发展,为专业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优势发展。
从职业化进程来看,随着《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等政策的印发和实施,政府部门在近十年明显加快了对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尤其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等平台虽起步较晚,但政府支持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进程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在近几年内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河北省和北京、天津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机构的发展有较大差距,但是地域上的天然优势也有利于河北省借鉴经济较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从早期积累下的经验。
从河北省诸多行业中的社会工作职业发展调查可以发现,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的人才和职业化平台目前并没有实现可持续的对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专业人才的规模、专业能力、尤其是实务能力和当前相关岗位需求不匹配。与发达地区相比较,河北省社工人才岗前培训匮乏,缺乏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实习经验。另外,河北省社工从业者的总体收入待遇较差,大多仅仅稍高于本地平均工资,在相关行业中,有60%以上的社工从业者对工资待遇非常不满意。此外,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平台比较狭窄等问题,都造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流失严重,兼职人员比较多,专职人员有限。总之,我省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应以人才的职业发展为导向,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源优势加强专业建设,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和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价值取向、推动力量。虽然我国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借鉴了西方发展了上百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但是这种“快生式”发展导致专业教育的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生专业意识较差,专业教师的数量和教学模式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等。
虽然英美长期在社会工作教育上有占绝对优势的话语权,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的社会工作教育学者就开始提出典型的美国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适切,提出并探索教育和实践的“本土化”。二战后,许多原来几乎完全效仿西方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国家逐渐开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该专业和各国本土文化、政治的契合形式,并提出了本土化策略以避免社会工作的“专业帝国主义”,例如在专业理论、观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确立本土专业教育模式;从本地文化、资源、特定需求出发积累本土化实践模式等经验。因此,和欧美的社会工作高度专业化发展路径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到更高阶段的专业化发展之前选择了跳出西方模式,首要发展本土化运动。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各国出现了诸多共通的社会问题,各国在相同的价值观支配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国际援助和跨国资源配置,在同时进行的教育交流中,社会工作专业又逐步开启了国际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知识及技能,能够在不同意识形态下完成社会服务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人才。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对发达国家专业发展路径的批判和学习,国际化的社会工作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二者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教育趋势不仅促使着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少数能缓解人类共同问题的全球化专业,也有助于未来实现全球公益和社会共同发展。国际化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使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成为必要,这不仅有助于本国教育将较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与本土教育发展相结合,也拓展了学生本土文化以外的专业理念和技能,并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彼此影响,并进行着动态互动和合作,国际化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如何超越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争论制约,在国际交流中对国际经验进行合理转化,灵活建立本土教育模式是使社会工作专业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必然趋势。
三、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契合模式
在社会工作教育跨文化交流合作成为主流的今天,片面强调本土化或国际化都不利于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在本土化新发展的争论中,Gray and Fook等学者提出“探索一种灵活而有弹性的普适性社会工作框架是可能的”。尤其是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片面强调国际化可能导致盲目应用外来理论,必然不利于培养能解决本土社会工作问题,发展本国社会工作策略的人才;若片面强调本土化,不吸收不断革新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也会影响本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素养和社工服务质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还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际化和本土化二者的契合模式直接决定了社会工作人才在本土职业化的发展空间。就河北省而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不契合也是近些年专业教育发展快于专业实践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坚持从本地区文化出发,重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批判思维整合国际上的专业成果,建立有本地特色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理念和模式。尽管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文化背景、教学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趋同化,在国际教学实践中已取得较大成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不仅值得本土教育借鉴,也是本土专業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近些年“反思”教学已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志和口号之一,国内大部分院校也明确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教师深入参与社工服务实践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性。
根据舍恩倡导的“反思性实践”理念指导,社会工作课程应不仅吸取国际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更要着重通过各种实践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务能力,以此从职业道德准则、本土服务技巧等方面完善本土知识结构,在国际标准和本土标准之间寻找平衡点,而非关注二者的分歧。抽样整理河北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可发现,绝大多数的院校在教学目标上侧重理论,偏向于培养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只有极少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和“反思”教育理念和模式相违背。河北省各社会工作实践平台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协同高校灵活选择多层次的社工服务现场教学、专业实习和实践等实践教学,建立完善适应本土社会问题的教学体系,同时利用京津冀资源优势,推动课题和项目研究等实证性本土教育活动。
(二)专业发展环境。在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双向交流的趋势中,国际上许多高校和相关机构立足于评估本土需求,通过国际交流试图建立“资源连接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材料和模式、教师培训、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这有助于本土在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规范发展,并推动迅速发展中的专业多层次教育建立相应的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河北的高校、政府、相关组织应形成紧密的联动,统筹资源,通过积极而多样的国际交流方式推进地区的人才专业化发展。
其次,政府的许多原生机构长期承担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往往以非专业化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发挥,河北省也应该参考国际其他情况类似地区的经验,尽快从制度建设上整合政府资源、院系资源和专业实践渠道,进一步推动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支持和理解。高校应积极利用和拓展本土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持机制以及教学评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从本土情况出发提高政策水平,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实现,实现专业的本土适切性。
在探索学科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契合模式过程中,全球各个国家都将同时是社会工作教育的进口国和出口国。经济转型期的河北面临诸多社会矛盾,社会工作要实现其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应扎根于本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化工作与反思能力。社会工作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成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者,建立社会认同,同时参照国际经验有弹性地建立本土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这离不开高校、社区、社会机构等社会资源的统筹整合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不断的探索,实现产学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楠.河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共产党员(河北),2016(15):42-43.
[2]卫小将.国际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回顾与前瞻[J].学术论坛,2014,37(12):96-101.
[3]卫小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J].学习与实践,2012(05):86-91.
[4]周湘斌.关于英国社会工作资格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6,51.
[5]Kristin M. Ferguson. Beyond indigenization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towards a global,multidirec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 transfer[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5(48):51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