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亚辉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了语篇的重要性,强调高中英语课程要渗透语篇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篇意识。在此背景下,文章以“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通过解读标题、推断关联、探知意图、形成评价等策略,从四个角度、四种思维层面,为语篇知识融入阅读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供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语篇意识;阅读课堂;策略探析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標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英语课程内容为基础,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六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语言学习都应该在此整体中进行。其中,语言知识不仅包括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包括语篇和语用的知识。语言教学不是单一技能的讲解活动,而是依托于一定的语篇,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标》指出,“学习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1]27。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是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
笔者通过课堂观摩和自身的教学发现,由于教师鲜有接受过语篇知识的系统培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全面地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语篇分析,导致从语篇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尚不能成为教学常态[2]。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阐明语篇知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课,探析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为填补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提供借鉴,做出贡献。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篇意识的教学构思 阅读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传递信息。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3],所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一直探索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影响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4]。笔者认为,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既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本语言,又能超越文本探究意义,从而实现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培养语篇意识是指培养学生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解读文本内涵的元语言意识,探究语言成分如何组成更大的意义单位去实现特定语境下的交际目的[5]。语篇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微观层面,即语篇句子内部或句与句之间的连贯关系,包括具体、概括、阐释、对比等;宏观层面,即语体风格、语篇类型、创作背景、写作意图等[6]。《课标》里也有类似表述:“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词语搭配、指代关系、句子的信息展开方式等,属于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语篇各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则属于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还包括语篇类型、语篇格式等。”[1]26-27两个层面实质上揭示了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即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语言要素,如词汇、语法等,而且要引领学生分析“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的”[1]29,以及启发学生在超越语篇的层次上探究影响语篇意义产生的因素。按照这样的教学逻辑,具体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读标题
解读语篇标题含义,分析标题中所蕴含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预测标题与语篇内容、语篇主题之间的关联,再基于标题,创设语篇主题语境。
2.推断关联
分析语篇细节,判断事实性信息和观点性信息,归纳各语义块的主要内容;系统理解语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语篇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探知意图
基于语篇信息,关注语篇的措辞和布局,推理、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语篇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语篇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4.形成评价
基于语篇内容,赏析语篇文体特征,评价语篇措辞,发表观点,实现读者和语篇、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解读。
四种策略相辅相成,读者既能从微观层面关注语篇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又能从宏观层面探究语篇内容所承载的表意功能和社会价值。这四种策略并非教学流程,而是从四个角度、四种思维层面,为语篇知识融入阅读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供教学设计思路。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篇意识的教学活动实例 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课,对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篇意识进行探析。“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以征兆(震前)—损失(震中)—救援(震后)为线索,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进行介绍。
1.解读语篇标题,创设主题语境
解读语篇标题含义以及标题与语篇内容的联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7]。学生在主题语境中掌握语篇的基本信息,了解中心思想,并对信息之间的组合及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篇意识。教师可以由导入直接引出文本主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对主题进行预测。如题目“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是一个包含拟人修辞和后置定语的短语,意义相对含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Why didnt the earth sleep?What might happen if the earth didnt sleep?”,由此引出他们对地震这一主题的猜想。另外,教师还可以“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宣传片导入,向学生展现如今唐山的美好,再由问题“But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o this beautiful city in 1976?”,激活学生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背景知识,引出话题。
2.领悟行文逻辑,把握语篇关联
在解读标题、进行预测、创设语境、获取基本信息之后,英语教师要注重用逻辑关系图将各个孤立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语篇主题进行关联。比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第一自然段呈现了各种动物在地震前的不同表现。在获取这一信息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事实性描述的共性都是地震前的征兆,与开篇第一句话“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of northeast Hebei.”构成概括—具體的逻辑关系。这样就把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了一个整体。受灾部分和救援部分在逻辑关系图中也应有体现。此外,整篇文本大致按照征兆—受损—救援的顺序进行展开,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同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在呈现动物的表现之后,作者也描述了人的反应(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asleep as usual)。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人的反应。这些事实性的描述可能蕴含潜在的因果关系,即地震征兆发生之后人们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可能是受灾严重的一个原因。
通过这样的推理和判断,学生将看似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并联系语篇的主题,从语篇意义产生的角度培养语篇意识。
3.探究写作意图,深入语篇本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信息,即作者措辞、重点语句和结构安排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立场进行理解和判断,这有助于学生深入语篇本质,挖掘语篇内涵,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理解语篇,实现深度阅读。“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在描述受灾情况的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数字(onethird of the nation、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ers long and thirty meters wide、in fifteen terrible seconds、twothirds of the people、more than 400 000、75 of its factories and buildings and 90 of its homes)、大量体现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8]的动词及被动语态(burst、 became、lay in ruins、died or were injured、were killed、were left、were destroyed、were gone、fell、were not safe)。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措辞,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当教师问到“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 numbers and verbs/verbal phrases?”时,学生回答“To show that people were suffering terrible disaster”“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the earthquake caused great damage”“The author wants to show us the fact that the earthquake was serious”。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根据措辞学生能够推测出作者想表达地震猛烈、受灾严重的意图。同时联系下文,这也更能凸显救援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价值理念。基于文本信息,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从语篇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角度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4.多维评价语篇,发展审辨思维
要想让学生做一个积极的阅读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将语篇中获取的信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形成审辨式思维模式,才能培养语篇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表述进行审辨式解读。比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在描述震后惨象时,用了这样一个句子“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No wind,however,could blow them away”。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句话发表不同观点。当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ricks and red autumn leaves”时,有学生回答“I think its good because it vividly describes the terrible scene after the earthquake”,认为这句话很形象地借助秋叶惨败的比喻把满地残砖破瓦的悲惨景象描绘了出来。有的学生给出了更具体的回答,“I think its ok,because ‘autumn makes me sad and the author writes ‘no wind could blow them away,so it means the terrible scene lasts forever”,认为秋天代表伤感和后面没有风能吹走它们暗示这种悲惨的场景会被人们永远记住,更加渲染了悲惨的气氛。也有学生表达了不同观点,“I dont agree.I dont think its a good comparison,because ‘red makes me think of something happy,like a wedding”,认为“like red autumn leaves”的比喻不恰当,因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成长背景不同,所以对秋叶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在西方文化里,红色代表血腥、暴力,那么以此角度进行思考,这个比喻就比较合理了。针对语篇内容进行审辨式思维训练,能够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角度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语篇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将语篇知识融入阅读教学,是要通过对语篇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深层、全面地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1]29,让语言教学以语篇为载体,紧紧围绕意义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周忠.如何提升中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73.
[3]SCHMITT N.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2nd ed.)[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
[4]RICHARDS J C,RODGERS T 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5]VAN DIJK T A.Society and discourse:how social contexts influence text and tal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6]VAN DIJK T A.Discourse as interaction in society[M]//VAN DIJK T A (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2).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7.
[7]廖成銮.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4):48-53.
[8]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78.
[注]本文系北京教育學院2017-2019年度“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学培养计划(‘青蓝学科)”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