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崔成 肖兰敏 霍中阳 赵静 付同顺
摘 要: “异质分组”既能帮助“体育后进生”提高身体素质,强化运动技能,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又能培养“体育优等生”的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介绍运用“异质分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的案例,案例包括:(1)遵守规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2)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3)合理“异质分组”,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异质分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2-00-03
“异质分组”是一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能够提高“学与教”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异质分组”的价值
(一)“异质分组”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异质分组”是一种合理运用学生学习资源的教学组织方式之一,它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组、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如何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相关,最终目的是发挥学习资源最大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异质分组”可以理解为学习者互为学习对象,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
“异质分组”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之一,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分别进行练习,一般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条件分组。目前学生学习分组主要形式有: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質和能力进行“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以任务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分组等。“异质分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学习过程,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素质、运动基础、运动能力以及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条件合理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学与教”的合作学习小组、结对互帮互助学习小组、“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学习小组等。
(二)“体育优等生”与“体育后进生”的表现
体育学习受身体、心理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如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及运动兴趣、动机、心理素质、家庭环境、交往倾向和习惯等。季浏教授认为,“体育差生指受体能和运动技能表现较差的消极影响致使其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目标时经常遇到阻碍的一类学生。”[1]
“体育优等生”表现为体育成绩优异、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体育学习兴趣浓厚、交往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体育后进生”表现为体育运动成绩较差,身体素质弱,体育学习兴趣不高,完成体育任务有困难,自信心不强,甚至自卑,以致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或不愿与人交往。了解“体育优等生和体育后进生”的表现,采用“异质分组”,使“体育后进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归属感,逐渐树立自尊、自信、勇于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体育优等生”通过团队的锻炼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体育品格。
本文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强弱,以“异质分组”教学为例,分享学生学习过程的成长经历。
二、“异质分组”教学实施中的案例分享
(一)遵守规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教师在研究“体育后进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其端正体育学习态度非常重要。如在体育课的小游戏、小型比赛(如球类内容)中,采用同伴指导的方式,任命运动技能强、责任感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或“异质组”的小教练;练习中给技能弱、兴趣低的“体育后进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运球、传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一位教师在游戏环节捕捉了课堂中生成的学习资源,有效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帮助其树立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价观,遵守规则(见案例分享一)。
[案例分享一]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跪跳起”动作之前,教师安排了游戏“跳跳虫找朋友”:学生跪在小方垫上,双手提折叠垫一端,“跪跳”连续向前行进。
游戏已经在开始倒计时了,10、9、8、7、6……如果按教师正常“喊数”的节奏,王小红同学肯定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跳回原位置。这时的她没有放开手中的垫子跑回来,而是按跳跳虫游戏的规则努力向自己的位置跳。教师为了鼓励王小红,“喊数”的节奏放慢了,并开始击掌强化节奏给予她鼓励;这时小组长李伟也故意放慢了跳的节奏,陪同和鼓励王小红同学。到达各自指定的位置后,组长李伟率先为队友鼓掌,接着小组组员鼓掌,最后全班同学一起为她们鼓掌……教师说“王小红同学诚实、守信、遵守规则、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次给她掌声”。接着教师说我们还要给一位同学掌声,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是组长李伟”,教师说“对,感谢小组长的责任意识。”全体同学和教师再次鼓掌,组长这时深深地向教师和同学们鞠了一躬。
王小红同学属于自信心较差、运动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女学生,但她做事非常认真,练习也非常刻苦,只是体育成绩比较差,在体育学习与展示时自信心不足。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基于学习情境给予鼓励,增加其自信心,并给予她激励性的评价。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仅仅是教师的认可还不够,她还需要同学们的认可,因此教师将“喊数”的节奏故意放慢,首先为了鼓励王小红同学,给她信心以及积极正向的评价;其次,教师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教育同学们遵守规则的品质,坚持就是胜利;同时小组长的行为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教师运用这样生动、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责任意识和正确的评价观。
提示:上课条件:体育馆木质地板、学生每人一块小体操垫。
(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根据球类集体项目的特点,运用“异质分组”的学习形式,将“体育优等生”与“体育后进生”合理安排在学习小组中,明确“体育优等生”的职责和任务(课前培训),在团队学习中,鼓励每位同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尤其在“体育优等生”的带领下,学习小组对“弱者”给予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融入团队,提升学习兴趣(见案例分享二)。
[案例分享二]
初一某班的小袁个头不高,身材微胖,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很弱,力量素质和协调性较好。小袁性格开朗,非常喜爱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但自幼受跑步成绩差的影响,给自己扣上了“体育不好”的帽子。小袁在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时,表现出较好的力量素质和协调性,从传球手型、基本姿势到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将“蹬伸翻抖拨”几个动作要点体现得非常到位,也体现出她对技术动作较强的理解能力。在“传接球+移动”练习中,小袁跑步速度慢,仅达到及格的标准,于是她很沮丧,表现出急躁的情绪。教师观察到她的变化后,便同学习小组长(有威信,是校篮球队成员)一起帮小袁做了分析,鼓励她虽然因为跑步速度而在移动传球个数上没有达到良好或优秀,但同学们和教师给她的‘技术评定分很高,现在需要稳定情绪、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听了同学和教师的分析和鼓励,在随后“攻防中的传接球配合”练习时,她积极调整状态、稳定情绪,课后积极练习,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在课上大胆尝试假动作和多种传球方式,巧妙地避过防守。在学习小组长和教师的多次表扬后,小袁传球时视野开拓、心态稳定,能根据防守和同伴的位置准确判断、与同学积极呼应,传接球+移动的速度也顯著提升,最后小组推选小袁做了优秀生的示范展示。
经过篮球传接球单元内容的学习,在后来的教学比赛中,小袁每次都竭尽全力去摆脱防守,尤其在持球时非常沉稳冷静,传球时机也恰到好处,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在此后的学习和篮球比赛中,小袁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她也因此热爱上篮球运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得到飞跃式的提升,单元学习考核中,其“传接球+移动”内容考核成绩为优秀。
(三)合理“异质分组”,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优等生”和“体育后进生”的特点和表现,在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异质分组”的学习方式,使“体育差生”有学习目标、有学习榜样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能取得技能提升和品德形成双赢的教育效果。教师安排学校篮球队长、责任心非常强的赵同学(小学六年级)为学习组长,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很高,篮球技能强,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市、区比赛获奖,各科目的学习成绩也很优异。教师在篮球课的教学中,推荐赵同学为组长,进行篮球突破的学习和练习,进一步强化“体育优等生”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帮助后进生增强学习动力(见案例分享三)。
[案例分享三]
“停!”组长赵同学叫停了正在进行“交叉步突破、传球、防守组合练习”的同学们。“大家看刚才李同学的突破,防守人站在了李同学的右侧位置,大家应该动动脑筋想想应该站在哪防守。”赵同学的表达俨然是一位小老师,我走到赵同学跟前说:“你刚才发现问题很及时,问题的原因分析也很准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赵同学说:“老师在公布单元学习目标的时候说,本单元最终目标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所学技术,快速超越防守,动作协调。我想,我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应该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所以我在课下就找了一些篮球‘过人资料和视频,看得多了,也就能找到一点持球突破的特点和规律了;另外,我也分析了我们小组每个成员的问题(这个组的成员技能比较弱,学习兴趣不高),课后我带领我们小组成员一起观看篮球比赛,我们现在不仅在课堂上练习,还经常在课下进行投篮比赛,我们争取在班级小组赛和全校篮球比赛中夺冠。”
三、“异质分组”运用指导建议
“异质分组”是一种合理运用学生学习资源的教学方式,根据体育优等生和体育后进生的特点,学生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体育教学动态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分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行为形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在设计“异质分组”学习方式时,采用合理的“学与教”指导策略,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异质分组”的指导建议见表1。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彭小伟,毛振明.专项体育课的发展
过程与学理依据[J].体育学刊,2016,
23(4)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研究”(CADA17075)及北京教育学院卓越教师工作室研修项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