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芳
摘要:苏州市城东中心小学地处古城姑苏的中心,学校周边遍布名胜古迹,校园环境古色古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围绕特色建设目标优化环境,让一草一木、校园景观赋予育人功能,让墙壁、楼道说话,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教育资源;传统文化
一、进一步完善学校校园环境,突显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底蕴
学校地处最具有苏州韵味的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东侧,苏州名园——拙政园、狮子林近在咫尺,苏州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分布在学校周边,可以说苏州五千年的人文荟萃尽聚于此。就学校本身而言,学校作为姑苏区十九所百年老校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以园林式的校园环境而著称,曾被前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誉为“最有苏州味的学校”。校园内古建筑众多,环境优雅古朴。有寓含泰伯三让王位典故的让王堂,还有诸多名家所著励志的书画。圣人崇高的品行、博大的胸怀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供养。我们对校园中古建群、教学区、学生活动区、绿化区等场所进行了统一规划,使其布局更加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着重突显学校百年办学的历史积淀,进一步突出具有“苏州味”的校园环境。围绕特色建设目标优化环境,让校园一草一木赋予育人功能。
学校把校园内的池塘命名为“护生池”,小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玩寓意孩子们在父母和教师的关爱下快乐、幸福地成长。同学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了金鱼放在学校的感恩池里,下课时孩子们还会在小池邊给金鱼喂食,孩子们天真、自然、快乐、美好,使校园里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学校的苏韵廊是最能体现学校苏州味的一个建筑,长达50多米的长廊呈现着苏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占学校总人数93%的新苏州孩子以及家长们了解苏州的一个窗口,孩子们每天从长廊经过,总会驻足细看,点点滴滴的了解一定会化作他们童年美好的记忆。位于学校中心位置的“崇上园”是每天孩子们下课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学校出于人性化设计,将“崇上园”四周铺上了木板,成了孩子们休憩娱乐的地方。下课时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围在一张棋盘周围下棋,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坐在“崇上园”四周认真地进行课外阅读,体验与室内不一样的阅读环境,意在培养孩子在不同环境的专注能力。同时,“崇上园”内布置美观,一块块展板上介绍着一个个美德的故事,“凿壁偷光”、“孔融让梨”,对孩子们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学校的楠木厅、让王堂、谦园、先贤墙更是蕴含了很多美德故事,成为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二、弘扬传统民乐文化精髓,传承学校多年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民乐教学,1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城东民乐就是姑苏教育界一块响当当的牌子,这一特色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几代城东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作为城东人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和城市人口的结构的变化,城东的生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培养孩子艺术特长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在经济和时间上都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这一现实使学校民乐教学多年来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严峻现实之中。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想办法、找对策,不能坐以待毙。
首先,本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召开了民乐班孩子家长会,校长在家长会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家长明白学校办民乐班的初衷和目的、了解学习乐器对孩子发展的好处、清楚学校对民乐教学的安排,包括上课时间和聘请的教师、学校的投入等,同时明白自己该怎样配合学校督促孩子练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家长会,我们取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共识。其次是教师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同。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布置营造民乐的学习氛围;通过课间播放经典民乐名曲,让教师和学生沉浸在优雅的民乐声中,让教师和学生喜欢上民乐,离不开民乐;通过全体教师宣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学期乐器对孩子成长的好处等。最后,我们请来了苏州最优秀的民乐教师来学校教学。没有最好的老师上课,出成果就是一句空话。虽然学校经费异常紧张,但是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克服一切困难,保证民乐教学正常进行。为了配合两位教师教学工作,学校配备两名专职的音乐教师进行陪同上课和平时训练,每周保证2个小时的上课时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天的练习也很重要,为提高训练的质量和减轻家长负担,学校要求周一到周五孩子们练琴全部在学校完成,每天早上孩子们一到学校,就会自觉地到指定的教室进行联系,并且有学校教师进行后续指导,每天保证45分钟的练习时间。目前学校有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古筝等学生70人左右。
每天走进校门,你就会听到悦耳的琴声从教室里飘出来。此时,整个校园环境的宁静、清幽、古朴伴随着孩子们的琴声、笑声、读书声,显得如此的和谐、美好。活动助推学校道德教育,学生实践形成美德校园。
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和毫无效果的。学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诚信、谦让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熏陶。考虑到学校很多孩子都是自己放学回去,有时上学时天气晴朗,放学时却下起了雨,为了方便学生,学校在校门口的“诚信小屋”给学生提供了可借用的“诚信伞”,很多同学在借用时主动在诚信记录本上记下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借用时间,归还后主动签名,体现出自己的诚信,久而久之,就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借了东西要按时归还的好习惯。本学期,学校还设置了诚信器材,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在课间使用,孩子们不仅在课间可以开展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还通过每次取用,知道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排队不争先、有序不插队,同学之间要相互谦让,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在学会谦让的同时培养了更多好的习惯。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合作。学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尝试,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凤云.挖掘地方特色 丰实艺术教育资源——学校艺术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实践与思考[J].名师在线,2018(19).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