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方法探析

2020-03-18 01:18陈梅珍
家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陈梅珍

摘要:本文分析深度学习的含义,并在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创设问题情景和有效追问两个层面探讨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方法。以期提升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教学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应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将学生思维带入更深领域,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答。针对这种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应将深度学习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与概念,以实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此,探究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基于深度学习问题教学的理解

(一)深度学习的含义

现阶段对于深度学习的含义还尚未明确的规定,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将深度学习的含义归纳为学生在理解知识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以发展的眼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并不断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将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中,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这种学习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完成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度。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学习中,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并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策略,为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解决与问题教学

问题的构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个体想要完成某件事,但不知道在完成过程中需要采取的行动和措施,这种对将要发生事情的判定就是问题的构成。而问题的解决是指利用有效的方式将简单的规律组合成复杂的规则,并加以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主要途径。建构主义者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将这一过程融入课堂学习中,可助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教学领域,问题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教与学的多元交互来实现。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引导学生思维逐渐引向深入,进而提升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并逐渐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课堂氛围的营造。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深度学习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激发。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渐形成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并在完成课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完成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结合小学数学现状而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针对这种问题,我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并逐渐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为更高质量地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提供助力。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排成长方形队伍,向队伍中心的靶子射箭,射中靶心者获得一分,累计分数最高者获胜。在游戏还未开始之前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觉得这样做不公平。听到他的质疑,我提问学生:“怎样调整队伍形状才能保障游戏的公平性?”有的学生回答:“排成正方形”。有的学生回答:“排列成圆形”。这时教师可再次提问:“为什么圆形是最公平的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谈论与研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渐明白圆内所有半径是相同的。在学生形成对知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做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特定的场景为学生讲解圆的概念和性质,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和记忆,并打开学生思维的局面,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加投入和深入。

(二)有效追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为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有效的思考,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由浅至深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追问。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保障正确的思路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完成传递,并掌握更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教师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考量问题难度,保障简单的问题也同样具有提问的价值,难度较高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出现学生在过于简单问题的回答中,逐渐失去探究的兴趣,而在难度较高问题的解答中降低学习的信心,所以要确保问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第一阶段为动手制作,组织学生利用工具制作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第二阶段为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哪些物体是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第三阶段为讨论,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开展讨论,了解图形知识的基本含义。第四阶段为动手与动脑,让学生画出不同的圖形,并用不同颜色来标出图形的特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深入地理解图形的知识,并保持思维处在活跃的状态中,不但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使思维水平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为后续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以教学问题为载体,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学生形成对知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加深问题的难度,并通过巧妙地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帮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发现和提出全新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处,促进学生深度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德宏.多维立体探究式教学,让数学学习深度发生——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多维立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7(34).

[2]刘贤虎.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教学略论——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国教师,2019(11).

[3]付晓丽.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建构[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1).

(责编  唐琳娜)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