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摘 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普及率的课程,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课程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不符、课程形式单调乏味、课程效果难于体现等困境,为了提高心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基于斯莱文提出的QAIT模式,教师需要从提高课堂管控能力、調整课程内容、创建多情景课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四个方面精心设计课堂。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帮助教师实时动态量化管理,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QAIT;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59-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has not suit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 students in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a high penetration of curriculum,for such teaching method leads to many difficulties involving that course content does not accord with students' knowledge level, coursee form is monotonous, and the effect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Robert Slavin's QAIT model, teachers need to carefully design the classroom, from improving classroom control ability, adjusting course content, creating multi-scene classroom,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learning time four aspect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odel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meaningful learning, achieves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m and teaching effect, helps teachers to conduct real-time dynamic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and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QAIT;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三十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历经选修到必修,普及率越来越高,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众多高校已经将该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一直在探索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QAIT教学模式主要用于提高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将QAIT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思维视角,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的弊端
(一)教材内容繁冗陈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知识普适性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但是经常浮于表面。首先,有些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叠,比如大学生适应和恋爱相关内容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重叠,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多高校已经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可是有些心理教材里还是有相关章节内容,重复讲解内容致使同学们兴趣下降;其次,章节之间缺乏连续性,有些教材内容是简单的文字材料堆积,提炼较少,章节之间比较独立,缺乏连续性,比如遇到恋爱、人际交往、压力等方面的困惑,解决方法重复较多,同学们觉得口号多于实践,课程吸引力下降;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初高中的内容层次性不明显,很多时候大学里重新讲一遍高中内容,让同学们觉得内容陈旧,对课程的期待下降。
(二)课程形式枯燥乏味
在互联网+课堂推广之前,教师一般按照教学大纲采用传统方式教学,枯燥的授课形式造成很多同学认为心理课是一门“修身养神”的课程。后来很多老师尝试采用基于MOOC、SPOC、EBP等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新技术的加入让同学们一时觉得新奇,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了同学们的兴趣,但是当其他课程都提倡翻转,又没有真正配套执行时,同学们开始疲于应付,觉得课程还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课程流于形式,该课程对同学们来说就是无效的。
(三)课程效果难于体现
心理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是考查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较少完备的过程考核方法,主观性较强,最终的分数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该课程除了让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之外,也需要能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传统的教学考查方式较难体现教学效果。
二、斯莱文QAIT模式的解析
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QAIT模式,最初旨在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有效性,但对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仍具有较大的启示。Q是指教师的教学质量,即教师通过讲解、提问、辅导等形式组成的教学活动是对学生有意义的;A是指教学适当性,即教师所教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I是指诱因,即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T是指时间,即教师留给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要合理。这四个因素是教师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本质的要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遇到的三大困惑,可以在QAIT模式的指导启发下,规范合理安排课程,从而最大程度增强课堂效率,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QAIT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探索
(一)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管控能力和有意义的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包含课程内容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质量。课程内容质量主要由教材内容决定,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所以教师如何呈现好的教学内容非常关键,需要教师综合考虑精心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与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息息相关,教师的讲解、提问等均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在上面滔滔不绝,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无意义的。学生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师的督促,当发现学生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要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要敢于管理学生。教学的艺术需要积累,教师课外需要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提高有意义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适当性: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意义的知识
教学适当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适当性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教学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提前做好调查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据调查,95%以上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该门课程,然而目前市面上很多教材内容与初高中的内容差别不大,体现不出层次,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对于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内容是枯燥重复的,他们的学习就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已有的知识储备,采取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同时要注意专题之间的知识连接性,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关联性,而不是跳跃性的授课,这样便于学生将内容理解和深化。比如关于爱情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专题,人际交往包含了恋人交往,所以最好将爱情专题放在人际交往专题之后,带领同学们对人际关系层层深入,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和学会融会贯通,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素质拓展体验等方式呈现,同时为了提升兴趣和互动性,利用比较成熟的智慧教学工具打造精彩的课堂。
(三)诱因:创建多情境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有效地学习需要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当,课堂教学要极大地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包含学习诱因和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强度根据学习需要的性质,由学习诱因的力度决定。学习诱因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外部刺激或条件。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保持学习激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是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课程开始之前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内容,按照专题归类,在讲每个专题之前,选取校本案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身边的故事让同学们有代入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二是课程活动形式多样。课程采用慕课与云班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课前讨论、提问等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课中采用在线测试、头脑风暴、在线投票等方式调动课堂氛围,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三是课程拓展精诚合作。为了进一步内化课程知识,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完成作业,将专题拓展任务分发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思考、讨论等环节展开研讨活动,合作完成作业,最后在课程展示环节呈现成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强迫症专题中,该小组的同学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和头脑风暴了解强迫症的一些症状特性,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出最常见的强迫症症状,为了更生动的表达,特意安排同学扮演不同的强迫症日常,这个展示不仅使得知识掌握更牢,也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时间: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促使有效学习最大化
斯莱文提出有效学习中,时间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就算时间再长那也是无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同学注意力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各活动之间的连贯性,根据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合理安排时间段。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经过多年实践,将课堂时间分配基本序列化,课程开始之前,利用云班课一分钟完成线上签到,然后正式进入课程。第一,知识复习。一周一次的课程频率会让知识遗忘较快,为了巩固先前知识,前5分钟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进行简短的复习。第二,呈现新知识。按照课程进度,50分钟内通过视频、PPT、讨论、提问、调查等形式呈现新知识。第三,随堂小测验。为了检验课程效果,5分钟利用云班课随堂开展小测验,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掌握程度。第四,专题展示。每个专题后安排一个小组展示专题内容,展示完成后进行组间评价,老师点评。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布置收集相关作业,课前课后都利用网络平台实时记录,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促使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基于QAIT模式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QAIT教学模式指导的课堂是否有效,课程组做了为期两年的实践探索,选取了400名同学做调查,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该课程也由最初的单一教学模式发展为慕课+云班课的混合模式,从校级精品课程到省级精品课程,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课程教学形式满意度、课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分析结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数据。
(一)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
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适当性,了解学生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每次在开课前都会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想了解的心理知识,两年来排名前五位是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恋爱与性心理以及人格方面的知识,他们希望参加的心理活动有心理测试、专题讲座、心理剧、心理社团以及个体咨询,最期待的上课形式是观看影片、案例分析、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这些数据与专业、性别、开课时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课程组针对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做成十个专题,根据不同的专题穿插同学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上课形式。在期末调查时,92.4%的同学认为心理课程对自己有益,87.1%的同学对情绪管理的内容印象深刻,其次是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以及自我意识,说明课程内容符合学生期待,教学适当性得到满足。上课期间,教师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的资源设计专题课程,最终同学们比较喜欢的上课形式是观看视频、手机互动、案例分析、讨论分享、角色扮演等,与他们的预期基本一致。
(二)课程教学形式满意度
本课程采用慕课+云班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开课之前,92.31%的同学都期待使用移动教学工具辅助上课。在开课之后,课程主要通过慕课布置课前视频、课后作业、课后测试等内容,通过云班课开展课堂互动,比如签到、抢答、小组作业、讨论答疑、头脑风暴、组间/组内互评等实时性较强的活动,这些活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较高。课程结束时,96%的同学对课程活动时间安排满意,超过97.85%的同学对云班课教学满意,他们觉得使用云班课很方便快捷,实时反馈结果可以更好的监测学习效果,有利于老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90.33%的同学对慕课内容满意,另外9.67%的同学觉得不满意是由于慕课有时候反馈不及时,系统不稳定,甚至有丢失数据的现象。总体来说,教师开展的激励同学们的措施,进行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是有意义的。
(三)课程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前互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期末成绩、在线视频学习等,采用云班课+慕课实时记录学生个人动态。通过网络平台监测同学的学习进度,当有疑惑时,实时反馈,互动性较强。学期末时,知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位置和电话由开学初的41.76%上升到100%,当心态不好时愿意接纳心理咨询的比例由30.77%上升到75.27%。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心理课程学到了如何管理情绪,以及更了解了自己,给自己的心理状态打分,81.29%的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在80分以上。上课前仅有25.27%的同学对心理学感兴趣,课程结束时,76.34%的同学期待以后还有类似的课程。总体来说,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学生也逐步将知识理解和内化了,并且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实践表明,基于QAIT模式的课堂探索是有意义且有效的。
五、结束语
基于QAIT模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使教师思考注重教学有效性,为了更好的实践QAIT的策略,课程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设计贴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课程,接纳课程。学生学情一直在变,教学探索也需要一直改变,在研究实践中还需要继续努力,比如探索与新形态教材完美结合的方法、研究可以预防学生课堂上手机偷看其他内容的技术、设置更加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时间段等等,不管怎么改变,初衷是形成有效性课堂,QAIT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提升课堂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年建设历程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87-91.
[3]王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及其路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6):63-67.
[4]朱春鹰.“微时代”教学模式的变化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06):109-115.
[5]林婉清,邵丹,等.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关键词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6(01):98-104.
[6]赵陵波,陈明玮,任志洪.基于EBP的“慕课(MOOC)”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