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亚楠 杨宁
[摘 要] 本研究以广东省3个市县19所幼儿园439名4~5岁留守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概念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退缩量表,考察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心理弹性与社会退缩的关系,结果显示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显著负向预测社会退缩及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子维度,积极自我概念组的社会退缩总分及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子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消极自我概念组;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及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子维度间起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增强留守家庭责任意识,培养留守学前儿童积极自我概念,提高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有助于减少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关键词] 留守儿童;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自我概念;心理弹性
一、问题提出
社会退缩是指儿童在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的独自玩耍、消磨时间行为,[1]具有多维性、稳定性、预见性。[2][3][4]研究显示,个体成长后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认知及行为发展问题(如学业困难、社交频率低、侵犯行为、孤独感、焦虑、抑郁、低自尊等)均与早期的社会退缩行为有密切关系。[5][6][7][8][9]学前期是儿童社会退缩发展和干预的关键期。[10]因此,探究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影响机制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持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然而受户籍制度、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伴随这股潮流涌现出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11]研究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家庭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人格、社会化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12][13]如赵景欣等人指出,由于父母角色缺失,亲子依恋发展不佳,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畏惧人际交往。[14]国外大量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15][16]如阿玛托(Amato)的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在早年的分离,可能会使儿童面临认知、品行、社交等问题危机。[17]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利益主体,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焦点效应,[18]且社会退缩作为一种内隐行为问题,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所以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还非常少,对学前阶段留守儿童社会退缩问题的研究更是罕见。基于此,本研究以留守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聚焦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问题,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留守学前儿童相比于非留守学前儿童可能有更严重的社会退缩问题。
社会退缩的成因作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方案的关键前提,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一般将社会退缩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内外两大类。内因包括生理基础、气质、社会认知等,外因包括家庭因素(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学校因素(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因素(社会文化)等。回顾前人研究发现,多数学者较多关注生理及情景因素,[19][20][21]罕有实证研究探究儿童自身内在品质(如自我概念)在社会退缩中的作用机制。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看法和认识(自我觉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自尊)。[22]依据拉扎勒斯(Lazarus)和福尔克曼(Folkman)的应激应对理论,对自身的评价影响着个体对外界威胁的感知和对自身潜在应对反应的评价,积极的评价能够降低个体知觉到的危机和压力,激发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应对能力,减少适应不良的危机。[23]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在动力,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24]儿童的退缩行为常与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关。[25]对留守学前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而言,由于成长环境的某种缺损,其发展常常暴露在各种危机中,而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萌芽期,培养留守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且迫切。据此,本研究拟弥补此方面的薄弱之处,重点关注留守学前儿童内在品质(自我概念)在社会退缩中的作用,以期在无法尽快改变其不利处境的前提下,找到有力干预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切入点,并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自我概念能够显著预测社会退缩行为,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留守学前儿童相比于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留守学前儿童会表现出更少的社会退缩行为。
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逐渐注意到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的特异性,其发展并非沿着“处境不利(高危)—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进行。至此,在諾尔曼(Norman)、加梅齐(Garmezy)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26][27]心理弹性是个体经历逆境或者创伤时成功进行自我调适的潜质。[28]而社会退缩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适应不良的表现。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更好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的心理健康,[29]心理弹性是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社会退缩的重要保护因素。[30][31]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处境不利留守儿童仍有发展良好个体这一事实,本研究拟引入心理弹性这一个体内在品质,并在借鉴已有研究通常将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考察的基础上,[32][33]提出研究假设三:自我概念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即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通过激发个体的心理弹性进而减少社会退缩行为,心理弹性是自我概念影响社会退缩行为的真正原因。
此外,已有研究指出,自我概念既可能是问题行为产生的危险因子,[34]又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35]这提示我们有必要考察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之间的调节变量。由于心理弹性是不同于自我概念的独立变量,且已有研究也有把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考察的情况,[36][37]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四:心理弹性能够调节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的影响。这将再次证明心理弹性是独立于自我概念的变量,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心理弹性在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发展观,以留守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关注留守学前儿童潜在建设性力量(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在社会退缩行为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鉴于调研地经济落后,家长教育意识薄弱,幼儿一般于4岁左右入园及研究工具DECA-P2幼儿心理弹性适用范围为3~5岁幼儿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选取4~5岁的留守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综合考虑广东省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幼儿园的性质等因素,共选取广东省N市、F市和K市三个地区的19所幼儿园,以保证抽样园所的代表性。因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留守儿童发展上,所以研究根据2 ∶ 1的比例分层抽取留守与非留守学前儿童共782名,有效样本697名。其中,留守学前儿童439名,非留守学前儿童258名;男生389名,女生308名;4岁儿童100名,5岁儿童597名;独生子女196名,非独生子女501名。
(二)研究工具
调查幼儿社会退缩行为采用的是国内学者叶平枝2007年编订的《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问卷由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在园实际情况填写,共由12个项目组成,包含3个维度,即害羞沉默(5题)、主动退缩(4题)、被动退缩(3题),采用4点Likert量表计分,选项为从不、有时、经常、频繁,依次计为1~4分,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总分越高,表明社会退缩倾向越严重。该问卷信效度良好。20分是中、大班幼儿社会退缩的筛选标准。[3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是0.828。
调查幼儿心理弹性采用的工具是Devereux幼儿心理弹性评估量表第二版(Devereux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ers Second Edition,DECA-P2)。原量表由利布夫(LeBuffe)等人于2013年编制,由幼儿的主要照看者或与其亲密接触的教师填写完成,用于测量3~5岁幼儿在最近一个月内出现所描述行为的频率。量表由38个项目组成,包含主动性(Initiative,IN)、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SR)、依恋/关系 (Attachment/Relationship,AR)以及行为问题 (Behavioral Concern,BC)四个分量表。采用5点Likert量表计分,选项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依次计0~4分。其中,幼儿心理弹性总保护性因素原始分=主动性分量表的T分数+自我调节分量表的T分数+依恋/关系分量表的T分数,第四分量表行为问题分量表区别于前三个分量表,不属于保护性因素范围,仅作为幼儿行为问题的初步筛查量表。我国学者季雨竹等人于2015年对DECA-P2进行了中文修订,修订后各分量表信效度较好,适用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评估3~5岁幼儿的心理弹性。本研究采用的是我国学者修订的Devereux幼儿心理弹性评估量表,用心理弹性总保护性因素得分高低代表幼儿心理弹性水平。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是0.859。
调查幼儿自我概念采用的是韩春红于2005年在PSPCSA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幼儿自我概念量表》。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研究人员,对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施测,量表由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同伴接纳和教师接纳4个分量表构成,其中认知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的两个子量表各有5个项目,而同伴接纳和教师接纳各有6个项目,共计22个项目。采用4点Likert计分,选项为完全不符合、有一点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4分,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是0.917。
(三)研究程序
选取广东省三个市县共19所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团队作为研究者,在征求幼儿园园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召开调研会议,由研究人员统一向抽样班级主班教师说明研究目的及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并当场派发幼儿心理弹性问卷和社会退缩问卷。抽样班级主班教师在3~7天的时间内完成问卷填写,交由园长或教研主任,研究人员与园长或教研主任交接,并对问卷质量进行审查,以确保问卷回收质量和回收率。
由专业研究团队对幼儿进行一对一自我概念测试,每位幼儿持续时间约15分钟左右,测试在幼儿园提供的大型活动室(幼儿熟悉的、安静的环境)进行,由研究人员事先布置测试场地,每个活动室四角分设四个测试组,在距离上既保证每位参与测试的幼儿能看到有其他小伙伴也在參与“游戏”,以减少其紧张状态,又确保每个测试组不相互干扰。测试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游戏”开始前,研究人员会先与幼儿沟通熟悉,以确保其回答真实。测试过程中,研究人员严格按照测试指导语进行,测试题本以倾斜45度角的形式呈现在幼儿视线前方,主试坐在幼儿90度右侧方,记录纸放在题本后方,方便研究人员随手记录。“游戏”结束,研究人员赠予幼儿小贴纸作为奖励。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其次,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进行依次回归检验。[39]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
由于本研究中有两个量表均由教师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所以研究采用哈曼(Harman)单因子法对数据进行检验。[40]结果表明:有9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主因子解释了18.54%的变异,小于40%的临界标准,由此可以断定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检出率及差异分析
以《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得分的20分作为中班和大班社会退缩筛选标准。结果发现,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得分为21.18±5.445,社会退缩检出率是58.09%。χ2检验结果发现,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学前儿童(χ2=5.152,P<0.05),但在性别、年龄、是否独生等人口学变量上,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检出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χ2=0.819、χ2=0.172、χ2=0.751,均P>0.05)。见表1。
(三)留守学前儿童与非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差异分析
1. 留守学前儿童与非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性别比较。
2. 留守学前儿童与非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年龄比较。
3. 留守学前儿童与非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独生与否比较。
(四)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8 呈现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结果发现,性别、年龄、是否独生与心理弹性、自我概念、社会退缩关系均不显著;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退缩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被动退缩维度除外)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社会退缩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五)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的回归分析
对自我概念和社会退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和社会退缩总分及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子维度显著相关(r=-0.142,P<0.01;r=-0.159,P<0.01;r=-0.134,P<0.01),在此基础上以社会退缩及两个子维度为因变量,以自我概念为预测变量,采用回归分析法验证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的预测作用。结果如表9所示。
根据表9所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自我概念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社会退缩总分及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子维度(β=-0.142,P<0.01;β=-0.159,P<0.01;β=-0.134,P<0.01)。进一步根据心理测量学原理,将所有数据依照自我概念总分高低排序,以27%的原则将留守学前儿童分为“积极自我概念组”和“消极自我概念组”,对两组进行社会退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0),积极自我概念组的社会退缩总分及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子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消极自我概念组(t=3.042,P<0.01;t=3.839,P<0.001;t=2.481,P<0.05)。
(六)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对各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后,以社会退缩及其各亚类为因变量,以自我概念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采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1所示:
以社会退缩为因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方程1中,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b=-0.142,t=-3,P<0.01)。在方程2中,自我概念对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0.474,t=11.251,P<0.001)。在方程3中,心理弹性对社会退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211,t=-3.987,P<0.001)。因此,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间起中介作用。
以害羞沉默为因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方程1中,自我概念对害羞沉默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b=-0.159,t=-3.377,P<0.01)。在方程2中,自我概念对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0.047,t=11.251,P<0.001)。在方程3中,心理弹性对害羞沉默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207,t=-3.933,P<0.001)。因此,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害羞沉默间起中介作用。
以主动退缩为因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方程1中,自我概念对主动退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b=-0.134,t=-2.834,P<0.01)。在方程2中,自我概念对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0.047,t=11.251,P<0.001)。在方程3中,心理弹性对主动退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177,t=-3.324,P<0.01)。因此,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主动退缩间起中介作用。
以被动退缩为因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方程1中,自我概念对被动退缩预测作用不显著(b=-0.028,t=-0.575,P>0.5)。在方程2中,自我概念对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0.474,t=11.251,P<0.001)。在方程3中,心理弹性对被动退缩预测作用不显著(b=-0.114,t=-2.108,P>0.5)。因此,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被动退缩间不具有中介作用。
(七)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之间可能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回归分析中使用的所有变量已中心化。检验结果如表12所示,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间起调节作用(β=-0.13,P<0.01);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害羞沉默间起调节作用(β=-0.128,P<0.01);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主动退缩间起调节作用(β=-0.175,P<0.001)。
为了进一步揭示心理弹性是如何调节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的影响,本研究取心理弹性正负1个标准差做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见图1)。结果表明,在心理弹性较高的组中,自我概念对社會退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1797,P=0.014<0.05);在心理弹性较低的组中,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B=0.0601,P=0.354>0.05)。这说明心理弹性可以改变自我概念影响社会退缩的方向。
此外,本研究采用SPSS 24.0插件process 21的Johnson-Neyman(JN)方法进一步量化了对于心理弹性的不同取值,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的预测作用,绘图如下。[41]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当心理弹性≥0.47个标准差时,条件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心理弹性对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显著。
四、分析讨论
(一)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现状及特点分析
首先,本研究发现,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总得分为21.18±5.445,社会退缩的总检出率是58.09%,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2][43]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亲子依恋、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是重要的因子。[44]依恋理论认为亲子依恋关系影响儿童内部工作模式的建立,而这种工作模式会影响儿童与周围人的相处方式。[45]研究表明,由于不定期地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亲子依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46]不安全的亲子依恋能够预测儿童日后的社会退缩行为。[47]隔代抚养是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农村祖辈文化较低,在教养方式上,大部分老人因心疼孙辈,而对其过度溺爱放纵,也有部分老人因思想陈旧,教养方式较为专制,“听话、乖巧”是其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48]这种溺爱型、放任型及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正是社会退缩的重要原因。[49][50]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儿童文化娱乐场所,而现代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的原有生态带来了很大冲击,看电视、玩游戏成为留守学前儿童主要的娱乐方式,这进一步弱化了其对现实世界的探索。
其次,对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情况进一步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率在性别、年龄、是否独生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51][52]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受研究工具适用年龄和3岁样本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影响,本研究仅选取了年龄为4~5岁的留守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跨度小,且留守学前儿童退缩现象较严重,所以其发展状况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并不显著。
再者,對留守学前儿童与非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情况进一步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在社会退缩总分上,留守学前男童与非留守学前男童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留守学前女童与非留守学前女童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相对于非留守学前儿童,留守学前女童较容易出现社会退缩。分析其原因在于,留守女童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农村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特别是作为抚养者的祖辈有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另一方面,留守女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女孩心思细腻、敏感,在长期得不到情感关注的情况下,容易缺乏安全感,表现出胆怯、退缩。在社会退缩总分上,留守4岁儿童与非留守4岁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留守5岁儿童与非留守5岁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相对于非留守儿童,5岁的留守儿童较容易出现社会退缩。分析其原因在于,个体的发展是周围环境与个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退缩儿童与同伴交往较少,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人际交往氛围不断恶化,退缩儿童在屡次失败的体验中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应对方式,如此形成消极连锁反应,退缩行为不断固化。在社会退缩总分上,留守独生学前儿童与非留守独生学前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留守学前非独生儿童与非留守学前非独生儿童差异也不显著。这与黄静(201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3]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和程序的差异,另外本研究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例相差较大,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二)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社会退缩,积极自我概念组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显著低于消极自我概念组,这表明留守学前儿童个体内在品质即积极自我概念是其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资源因素。以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为该结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王方、范兴华(2008)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显著相关,低自我概念的学生比高自我概念的学生有更多的心理问题;[54]李晓燕等人(2016)的研究指出,流动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我概念各因子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55]依据杰赛(Jessor)的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影响个体问题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体系统和情境系统,而自我概念作为个体系统的核心特征必然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如社会退缩)具有重要影响。[56]自我概念是推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对自己有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即使受挫也能调整自我,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体,常常自我怀疑,面对失败容易一蹶不振,否定自己,从而产生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因此,具备积极自我概念的留守学前儿童能较好应对交往的压力,表现出更少的退缩行为,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留守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社会退缩各亚类进行分型分析发现,自我概念与被动退缩关系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社会退缩的不同亚类具有不同的机制及发展路径。被动退缩型幼儿更多是由于自己社交技能不足,被同伴拒绝而不得不独自游戏,这类儿童精力充沛,同伴的拒绝并不会给其带来消极情绪行为。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退缩儿童,应注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心理弹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本研究证实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及各维度(被动退缩除外)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自我概念是通过心理弹性来影响社会退缩行为的。该结论验证了心理弹性的整合模型,即心理弹性在个体特征(内在弹性因子,如认知的、情绪的等)与适应结果之间具有中介作用。[57]一方面,良好的自我概念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心理弹性。依据门德尔科(Mendelco)和皮瑞(Peery)系统模型理论,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如自我概念)是心理弹性重要的保护性因素。[58]同时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显著相关,自我概念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59]如德雷帕(Drapeau)等人的研究指出年轻人的心理弹性因素作为幸福和平衡的触发因素,与更高的自我概念相关联。[60]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助于减少儿童的退缩行为。依据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处于逆境状况时能够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弹性必然会对退缩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能够显著预测社会退缩,是社会退缩的重要保护性因素。[61]因此自我概念能够通过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进而减少其退缩行为,即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间具有中介作用。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主体认知特征与其适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62]
“积极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指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抵抗逆境、积极适应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63]同时,依据系统发展观,个体发展是内、外各种系统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不仅调节了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关系的强弱,而且对二者关系的方向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对于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自我概念对社会退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该交互效应符合“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模型,[64]即自我概念对心理弹性过低的个体具有不利影响,但对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具有有利影响。这说明了自我概念这一个体内在因素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既不是“天然”的保护因子,也不是“天然”的危险因子,而属于一种模糊因子,其作用形式取决于个体心理弹性发展水平。这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弹性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显示,只有当心理弹性大于0.47个标准差时,自我概念才能发挥其积极预测作用。综上,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及各维度(被动退缩除外)之间同时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同一变量的不同效应并不是相互排斥的。[65]心理弹性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资源,这启示我们要多多关注心理弹性过低的个体,提高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弹性水平。
五、教育建议
对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心理弹性以及社会退缩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能显著预测社会退缩,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中介和调节效应。因此,改善留守学前儿童的社会退缩可以从优化其留守情境,培养其积极自我概念,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入手。
(一)增强留守家庭责任意识,降低留守情境的影响
本研究結果表明,留守学前儿童与非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存在显著差异,即留守情境影响了社会退缩行为。“留守”的处境严重影响儿童良好亲子关系及内部工作模式的建立。[66]但研究表明留守时间、联系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缓和效应,[67][68]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亲子联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降低“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同时,幼儿园应加强家园沟通,注重对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指导,引导留守学前儿童抚养者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积极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培养留守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其自信心
罗杰斯(Rogers)根据临床心理学观察,创立了改变个体自我概念的认知重构技术。罗杰斯指出创造一定的条件,让被试对自我概念进行认知重构便可以重塑其自我概念。[69]如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动机训练、归因训练等便是一些具体的方法。[70]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借鉴已有的认知重构技术,改变留守学前儿童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和信念,帮助留守学前儿童消除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使其形成追求成就的倾向和态度,提升其自我概念。鉴于消极的自我概念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问题,一些行为矫正技术如行为塑造、系统脱敏、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箱庭疗法等也可以整合应用到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干预提升中。[71][72]
此外,学前阶段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交往。[73]实证研究表明,[74][75]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同伴等对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关注留守学前儿童,善用表扬与鼓励;教师应因材施教,多给予留守学前儿童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引导留守学前儿童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其正确的归因方式,增强其自信心;传授留守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技巧,使其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
(三)提高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增强其应对能力
本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过程对社会退缩产生影响的,心理弹性是自我概念影响社会退缩的实质原因;且只有当心理弹性处于较高水平时,自我概念才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退缩。可见,心理弹性是留守学前儿童重要的资源要素,提升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发展观的兴起,情境和优势视角逐渐成为各种教育支持干预方案的立足点。[76]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增加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角度,阐述教育建议。
从幼儿园角度来看,学校的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孩子家庭关怀的不足,以此得心理弹性得以发展。[77]因此,幼儿园应注意树立全面发展观,切实提升教育质量,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尝试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提升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弹性水平,自觉杜绝一切偏重智育的错误倾向。
从教师角度来看,师幼关系作为亲子关系的延伸,是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外部保护因素。依据鲁特(Rutter)的“负向连锁反应减缓发展模型”,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安全关系可以缓解留守学前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连锁消极影响。[78]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树立新型师幼关系观,建构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营造亲密、和谐的班级氛围,为留守学前儿童提供温暖的爱的港湾。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个体认知、情绪等特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内部因子。研究表明乐观的认知方式与自助意识能够有效缓解环境中危险因素的影响,乐观、积极的情绪,情绪调节等与心理弹性显著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借助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留守学前儿童积极的思维态度及良好的情绪能力,如开展主题绘本阅读或教育戏剧活动等,为留守学前儿童提供有意义的活动机会,鼓励其积极参与,增强自我价值感等。
参考文献:
[1]RUBIN K H, COPLAN R J, BOEKER J C.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9,60(1):141-171.
[2]HART C H, YAN G C, NELSON L J, et al. Peer acceptanc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subtypes of socially withdrawn behaviour in China,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0,24(1):73-81.
[3]RUBIN K, BOTH L, WILKINSON M. The Waterloo longitudinal project: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J]. Infancia y Aprendizaje,2014,13(49):73-90.
[4]叶平枝,冯晓霞.社会退缩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18-22.
[5]BOIVIN M, HYMEL S, BUKOWSKI W M. The roles of social withdrawal, peer rejection, an victimization by peers in predicting loneliness and depressed mood in childhood[J]. Development andPsychopathology,1995,7(4):765-785.
[6]OH W, RUBIN K H, BOWKER J C, et al. Trajectories of social withdrawal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8,36(4):553-566.
[7]RUBIN K H, HYMEL S, MILLS R S L. Sociability and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 stability and outcom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9,57(2):237-255.
[8]LADD G W. Peer rejection,aggressive or withdrawn behavior,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from ages 5 to 12: an examination of four predictive models[J].Child development,2006,77(4):822-846.
[9]CASPI A, ELDER G H, BEM D J. Moving away from the world: life-course patterns of shy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6):824-831.
[10]孫铃,陈会昌,彭晓明,等.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19-23.
[1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02-04(6).
[1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1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4]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6):634-640.
[15]DUNNE E G, KETTLER L J.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 Australia: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grandparents experience of providing kinship ca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10,17(4):333-345.
[16]POTTINGER A M.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loss by parental migration in inner-city Jamaica[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05,75(4):485-496.
[17]AMATO P R. The impact of family formation change on the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J].The Future of Children,2005,15(2):75-96.
[18]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65-74.
[19]郑淑杰,张永红.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3(3):15-17.
[20]丁雪辰,李燕,潘佳丽.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生态学的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2):31-37.
[21]叶平枝.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27-32.
[22]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4.
[23]MANN M, HOSMAN C M, SCHAALMA H P, et al. Self-esteem in a broad-spectrum approach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4,19(4):357-372.
[24]刘志军.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27(1):217-219.
[25]CHANG L. Variable effects of childrens aggression, social withdrawal, and prosocial leadership as functions of teacher beliefs and behaviors[J]. Child Development, 2003,74(2):535-554.
[26]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2.
[27]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6):1091-1094.
[28]RICHARDSON G 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29]PIETRZAK R H, JOHNSON D C, GOLDSTEIN M B, et al. Psychosocial buffers of traumatic stress,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sychosocial difficulties in veterans of operations enduring freedom and iraqi freedom: the role of resilience, unit support, and post deployment 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AffectiveDisorders,2010,120(1-3):188-192.
[30]孙仕秀,关影红,覃滟云,等.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14-118.
[31]王中会,GENING JIN,蔺秀云.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 2014(4):54-59.
[32]刘斯漫,刘柯廷,李田田,等.大学生正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5(4):889-895.
[33]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等.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5):522-528.
[34]YBRANDT H.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1):1-16.
[35]GILMAN R, HUEBNER E S.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ho report very high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2006,35(3):293-301.
[36]朱倩,郭海英,潘瑾,等.流動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3):529-533.
[37]洪炜,谢中垚,周丽,等.心理弹性对基层公务员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5):795-798.
[38]叶平枝.幼儿社会退缩的特征及教育干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0-62.
[39]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40]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21(6):942-950.
[41]方杰,温忠麟,梁东梅,等.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J].心理科学,2015(3):715-720.
[42]郝程程,凌辉,周立健,等.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1):98-103.
[43]刘桃,王燕蓉,徐立琼,等.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307-6308.
[44]GRANOT D, MAYSELESS O.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adjustment to school in middle childh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25(6):530-541.
[45]BOELBY J.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2,52 (4): 664-678.
[46]张连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123-125.
[47]BOOTH-LAFOCE, CATHRYN, OXFORD M L. Trajectories of social withdrawal from grades 1 to 6: prediction from early parenting, attachment, and temperament[J]. Development Psychology,2008,44(5):1298-1313.
[48]毕波.农村家庭隔代教养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96-99.
[49]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2):201-209.
[50]吴梅花.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干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9):10-12.
[51][53]黄静.学龄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同伴接纳的关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22-24.
[52]谷芳秋.学龄儿童社会退缩性行为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辽宁医学院,2014:13-15.
[54]王方,范兴华.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53-155.
[55]李晓燕,张兴利,施建农.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1):114-119+126.
[56]JESSOR R, TURBIN M, COSTA F M, et al.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psychosocial protective factor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3,13(3):329-360.
[57][78]KUMPER K L. Factors and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the resilience framework[C]//GLANTZ M D, JOHNSON J L.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 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NY: Kluwer Academic,1999:179-224.
[58]MANDELCO B, PEERY J C.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2000,13(3):99-111.
[59]蔡丹,王凤娟,赵佳林.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及自我概念:一年跟踪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科学,2018(4):856-861.
[60]DRAPEAU S, SAINT-JACQUES M C,LEPINE R, et al. Processes that contribute to resilience among youth in foster care[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7,30(6):977-999.
[61]李洁,罗柳芬,黄仁辉,等.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8(2):159-163.
[62]李雄,袁飞,米韬,等.特殊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与一般心理健康: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8(8):1144-1150.
[63]龚琳涵,谭千保.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流動儿童城市适应的助推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3):144-146.
[64]李董平.多重生态学风险因素与青少年社会适应:风险建模与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2:28-36.
[65]李霓霓,张卫,李董平,等.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2):91-96.
[66]李旭,李志鸿,李霞,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父母情感温暖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5):375-377.
[67]王玉龙,姚治红,姜金伟.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留守时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3):550-553.
[68]蒋静.留守儿童的留守时间、亲子沟通质量与其学校适应性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7:1.
[69]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6-57.
[68]宋剑辉,郭德俊,张景浩,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J].心理科学,1998(3):277-278.
[71]程慧君.小学生自我概念训练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10-12.
[72]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9-20.
[73]MARTINOT D, MONTEIL J M. Use of the self-concept in forming preferences by frenc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140(1):119-131.
[74]HARTER S, MAROLD D B, WHITESELL N R. Model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suicidal idea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Developmental and Psychopathology,1992,4(1):167-188.
[75]SONG I S, HATTIE J. Home environment,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usal modeling approach[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84,76(6):1269-1281.
[76]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9(1):62-67.
[77]牛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4-6.
[79]宋广文,周方芳.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75-79.
[80]TUGADE M M, FREDRICKSON B L, BARRETT L 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 72(6):116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