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2020-03-18 01:15鞠斌杰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帮扶毕业生

鞠斌杰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或就业质量低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帮扶体系等,构建精准就业帮扶模式,从而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

关键词: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毕业生而言,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乃至整个家庭的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选拔也出现了新的标准,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不匹配就会出现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精准就业”的理念应运而生。

一、精准就业帮扶理论内涵的提出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这是就业领域首次提出精准化的概念。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自己的精准化帮扶机制,从学生需求到制定方案到最终的提供服务全程提供“精准帮扶”。教育部相关部门在随后发布的相关通知中,也多次强调“强化精准服务”,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对“精准就业”的概念内涵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二、精准就业帮扶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

增加精准就业的根本在于服务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动能转换的“衔接期”。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业市场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大学生就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产生的就业困难

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为749万,2016年为765万,2017年递增为795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800万。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的趋势,必然会导致就业恐慌,稳定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就业质量不高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目前毕业的“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庭过多的爱护,大多没有面临过经济压力,对就业市场关注也较少。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过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对自己要实现的人生价值也没有准确的定位,缺乏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使得他们很难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部分毕业生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没有确立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择业观,且不愿意去偏远地区或基层就业。

(四)帮扶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就业效果

目前,大多数毕业生依靠学校提供的信息来了解招聘情况。学校将招聘信息发布在校园网或其他平台上,但是部分学生并不能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些信息。再加上辅导员身兼数职难有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筛选或者解读这些就业信息,他们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大部分导师有授课和科研的压力,无法在学生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有“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谈话,也不能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帮扶效果不显著。

三、精准就业帮扶模式构建

(一)建立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

1.分层引导,量身定制

为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指导体系。大学一年级要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讓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了解自己的专业及未来的就业前景,改变传统的每学期两次的导师见面会模式,每个专业由专业负责人牵头邀请多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现身说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二年级要有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践,除了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实习,所有学生必须有正规公司的超过1个月的实习实践经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使学生在就业时可以准确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大学三年级要有实用性强的就业指导教育,分批对学生进行教育。为考研的学生组织考研讲座及考研交流会等,为找工作的学生提供就业时需求的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必备技能的讲授。毕业班要建立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定期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同时要引导毕业班学生自己查找本专业招聘信息。

2.综合培养,全面提升

对学生而言,高中时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很容易让他们思维固化。笔者针对2017级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学生并不知道第二课堂的作用,也没有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机会有效提升自己,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参加学科竞赛是学习之外的负担。学校尤其是二级学院应多了解学生的困惑及需求,从入校之初就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组织相应的讲座和报告会,从简历及就业质量分析着手,让学生知晓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综合素质提升,以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建立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

1.专人专责,队伍保障

尽管现在各个学院都有专职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联系人”,但是这些就业工作联系人大部分是团委书记,他们也是几百名学生的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负责就业工作。学校应该建立专职的就业工作团队,团队成员要定期参加就业、创业相关培训,并进行企业走访、学习调研等。就业帮扶工作人员只有具备过硬的就业指导技巧和专业的就业知识,才能在学生就业创业中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校企对接,拓宽市场

单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很难做到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学校要发动更多力量开拓就业市场。管理层人员可以积极走访企业,与企业达成长期的合作意向,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研究生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项目、交流访谈等契机给学生多提供就业机会,知名度较高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介绍推广本校学生。学校也可以从工作量和对学校贡献度等方面考量,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

3.统计精细,信息通畅

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应对自己负责的每个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可以做有针对性的推荐,这样既能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会带动毕业生积极了解自我。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精准就业”的工作格局,以传统的就业信息网为基础,开发多种通知信息渠道,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收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招聘信息,省去中间多次浏览信息的麻烦。

(三)建立精准的就业帮扶体系

1.聚焦少数,动态管理

高校要聚焦“关键少数”就业困难学生,打通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就业群体,学校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建立专门的动态数据库,一对一地分析就业困难原因及就业需求,做好精细化的动态管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引导。

2.因地制宜,有效帮扶

高校要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就业工作理念,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灵活有效的帮扶。针对因为学分不够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就业辅导教师要在大四下学期就重点关注,联系专业课教师为其做课程辅导,争取帮助他们顺利毕业;针对某些领域难就业的女生,教师要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往届毕业生就业的典型例子和经验引导她们,帮助她们树立就业的自信心;针对身有残疾的学生,就业辅导教师要做好企业联系,积极推荐他们去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后期关注工作,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引导,并收集典型的就业案例,鼓励引导后续毕业的学生。

3.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高校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学校校友办的力量,利用好校庆、校友返校日等重要的时机,将校友的资源最大化,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精准就业帮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更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可以独自完成的任务,需要调动多方的力量,形成健全的就业帮扶体制。在学生有需求时提供指引,在学生有困难时提供帮助,真正将“精准就业”落到实处,落到微处。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6,(14).

[2]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2013-11-03)[2019-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3/c_11

7984236.htm.

[3]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6,(6).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帮扶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