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0-03-18 01:15李宁邓英特徐先凤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李宁 邓英特 徐先凤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持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坚持扎根日常生活并改造生活的原则。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和弘扬大学精神,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不仅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还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高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扎根日常生活。

(一)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高校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以及日常生活保持充分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所面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得到切身的实惠,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不仅不能排斥、回避利益,还应积极找寻大学生利益的关注点,帮助其得到利益的满足。

因此,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一是要强调高校对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尊重与保护,二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明确个人利益的社会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其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协调和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離开正确的利益关注和引导,空泛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则难以实现价值导向的目标。

(二)扎根于日常生活并改造生活

生活就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教育的生活基础就在于生活本身,这是生活意义本身的价值指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深深扎根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应扬弃传统的抽象灌输式、教条式的教育方式,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回归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教育模式,应通过生活来改造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精神,反观教育的存在意义,对相关现象主动关注和思考,这样对日常生活的改造愿望才可能实现。高校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绝不是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烦琐中,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提升人自我价值的智慧,进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对人自身的改造,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当然,日常生活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中,因此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随着具体生活背景和生活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决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有吸引力、感染力。高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和弘扬大学精神,搭建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一)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知识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能够启迪和陶冶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鼓舞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大学精神往往体现在校训、校歌中。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立的大学精神。又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就清楚地把学校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此外,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能使大学精神制度化。比如,张伯苓为南开大学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主张德智体诸育并举,“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在高校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大学的独特精神,如校训、校歌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结合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简单的教条识记、说教灌输,其既要有传统精义的继承,又要有主动的情感融入。大学阶段的记忆是弥足珍贵的,许多人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千里迢迢聚首校园,同颂校训,齐唱校歌,重温那段美好的年华记忆,这说明大学教育、大学精神令人刻骨铭心。因此,合理利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研创新实践,以及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资金、丰富形式、扩大规模、拓展渠道,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全面发展,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农村和基层实际需要相结合,从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入手,关注民生、社会热点和弱势群体,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学知识、练本领、长才干,让更多的大学生共享实践教育带来的成果。

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是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其信息、内容的收集和发布要科学化、人性化,并适合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习惯和审美情趣。呆板的政策、通知式的内容的宣传效果甚微,甚至令人反感,产生抵触情绪。高校的校园文化宣传应该贴近生活,贴近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高校应将校园文化活动视作教育的重要环节。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气质,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集体、国家忠诚的品格。对于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等,高校应将其打造成全校的盛会、师生的节日,吸引师生积极广泛参与,从而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三、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巨大飞跃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处于文化文明前沿的一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没有随之“高端大气上档次”,反而有浅薄化、庸俗化倾向。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用来武装心灵和头脑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因此,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创新载体、内容和形式,使高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艳东.论利益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3]赵跃先.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4]陈国锋.培育、建设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J].理论月刊,2005,(3).

[5]刘绍庭.论大学校训的教化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6]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6).

[7]王春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