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突围 以趣促读

2020-03-17 09:32周冬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法布尔说明文文字

周冬梅

[摘要]说明文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僵化及学生认为说明文学习无趣无聊,是目前中学说明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鉴于此,文章指出教师应打破思维定式,细读重构文本,设计活动主线型语文课堂,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获取语文知识。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6-0008-02

说明文教学一般是围绕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语言准确性以及信息筛选等方面展开的。这样的模式的确可以为学生较为全面地介绍一篇说明文。然而若长期选择这样的固定模式来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师对说明文教学探索的脚步。如何突破固有观念与模式的桎梏?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保持浓郁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鉴于此,笔者尝试打破思维定式,细读重构文本,设计活动主线型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获取语文知识,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取舍整合,利用板块活动推进课堂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打破说明文教学固化模式的第一步。在关注说明文文体共性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反复研读文字本身,把握文本特质,寻找文本与学生成长的最佳结合点,构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支架。

以《蝉》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蝉》这篇科学小品文融合了趣与理,兼具科学之美与文学之美。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让学生透过这篇文章,“窥一斑而知全貌”,了解《昆虫记》一书的文字特色,体验法布尔文字和人格的魅力。由此笔者跳出“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桎梏,循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维生成路径,以“读蝉—识蝉—品美—悟人”为教学思路,设计了六个板块活动,依次为“角色带入,提取信息”“批注评论,读文识蝉”“品评文字,识蝉得法”“科学文学,鉴赏咀嚼”“成为法布尔”和“微书评”。这六个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从文本浅表信息的提取入手,环环相扣,读写结合,引领学生贴着文字主动走进文本,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对蝉的感性认识,走向纵深,让学生充分认识法布尔的文字的特点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融合”,品读出法布尔的形象,进而收获丰厚的人文情怀。

二、巧妙转换,创新教学方式

1.角色扮演,信息提取妙趣横生面对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段,如何在授课之初让学生更主动、更全面地获取文章中的科学信息?笔者设计了“角色带入,提取信息”这一活动,针对文章节选的“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部分内容,用“我的地穴,我做主”和“回到生命起点——听‘做母亲的讲你不知道的事”这两个语言实践活动,替代梳理内容通常使用的模式化的问题: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大家得到了关于蝉的哪些信息?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更积极地更换视角走进文本,兴味盎然地寻找信息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整合形成组织答案,从而能够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分组探究,合作竞争激发思维

一位好的語文教师,绝不会将一个模式滥用于教学,而是会挖掘文章“内在的奥秘”,把握文章的特质,用巧妙的课堂设计,教出这一篇文本的独特之处。

《昆虫记》一书有着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整本书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以趣味、美感。教材节选的《蝉》便是很好的范例。笔者设计了“科学文学,完美融合——寻找语言美点,品析文字魅力”这一活动,将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探寻文章语言的科学之美和文学之美,为那句“科学与文学的完美融合”寻找“证据”。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全面研读文本的热情。学生在寻找讨论之后,得出了富有个性的结论。

3.形象分析,感悟情怀链接当下

当学生充分品析了文字的魅力之后,笔者没有采用直接介绍法布尔人生经历、人格品质的常态方式,而是设置了“成为法布尔”这一活动,带着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探究这有情有味的文字背后熠熠生辉的法布尔的形象。

文本理解的串联,课堂前后的勾连,学生情感的铺垫,一切都恰到好处,使得这一活动“水到渠成”。

三、着眼整体,巧妙利用读写结合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一刻不停,忙于对话的语文课堂是难以实现“从容咀嚼”的。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还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笔写作能力。余映潮老师说:“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从训练的效果看,最有效的莫过于‘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依凭课文,既组织起学生的阅读训练,又设计出学生的写作训练。”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每篇文章的主要特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读写结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蝉》一课随文设置了旁批,它们有的是对字词的理解,有的是对文本的概括,有的是因描述而生的疑问,有的是编者情感的抒发,它们为教与学提供了多角度的启示,可谓别具匠心。笔者设计了“批注评论,读文识蝉”这一活动,以课文批注“多么神奇的本领!”为范例,引导学生涵泳、咀嚼文字,并让他们仿照此批注范例,挑选阅读中最有感触的句子,把个人对其的认识流诸笔端。

这一创意批注活动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视可感”,既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文本分析,也能让笔者了解学生的学情,进而调整教学节奏。

在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中,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课堂,因此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而通过学习,他们会对《昆虫记》产生好奇,进而会主动进行整本书阅读。

说明文教学,困境可破,趣味可生。愿各位语文教学同仁能够冲破僵化的思维,在文本特质和学生学情实际间找到最佳切入点和平衡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打造说明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泾霞.说明文如何教出语文味[J].中学教学参考,2017(19):23.

[2]陈平.试论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法教说明文[J].中学教学参考,2015(3):28.

猜你喜欢
法布尔说明文文字
“昆虫迷”法布尔
说明文阅读专练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法布尔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蝉壳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