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17 09:32孙彦彦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2期

孙彦彦

[摘要]文章从自由写作、共生写作和模仿写作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自由写作是基础,重积累;共生写作是提高,重技巧;模仿写作是融合,重创新。这三者合成一个写作体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关键词]自由写作;共生写作;模仿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6-0003-02

写作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途径,在中考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呢?接下来,笔者从自由写作、共生写作和模仿写作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自由写作,张扬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然而,初一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多单调乏味。究其原因,一是生硬的指令性写作削减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二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结合初一学情,笔者减少了指令性写作,只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随笔,主题不限,内容要贴近生活,字数不少于300字,必须言之有物。看到这样的写作要求,学生很开心,他们有写同学特点的,有写寝室趣事的,有写爸妈吵架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一个学期之后,已经有大半的学生能写出600字以上的随笔了,因为眼中有物,心中有感,他们写着写着就收不住了,甚至有学生开始创作小说、剧本等,如郑同学写了历史小说《霸王别姬》,王同学写了剧本《癌》等。余同学的文言小文《拖堂而隐者》描写了某教师教学认真爱拖堂的情况,非常形象生动。具体如下。

斯人也,冷光骤集于眉峰之间,高耸于穹庐之顶,嗓音独特,恍若鼎食人家之钟也;或堪比震霆,方圆三里以内皆可闻旃。

性嗜延堂,先其课堂之憩时,一二据为己有;后其课堂之憩时,延堂手法颇妙哉。但见此人解完一题,再指一题,曰:“为汝提点思路!”声之洪亮,几欲崩山裂地,铃声无敢与之争。美其名曰提点思路,实则再解一题哉。

……

虽如是,吾师之延堂,非欲苦吾也,其恨铁不成钢也,惟愿吾能有所长,不甘后于别班也。嘗有人云:“假使起火于数学课,吾必殁之。何哉?吾师必云:‘为汝提点思路!且高呼如布鲁诺:‘火,固不可服我,后人将会我!会吾价值!”

噫!吾师之爱,计长远也。微斯人,吾谁与归?

余同学通过描写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教师的用心良苦。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既有趣味,又让人深思。

自由写作,因其题材的广泛性、要求的灵活性,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尽展才华,张扬个性。但只写还不行,为了激励学生写出新意,每周笔者都会精心挑出几篇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让小作者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品读赏析并提出建议。然后小作者再完善,修改后的佳作交给笔者,由笔者整理成册。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还在随笔分享中获得了满足感。

二、共生写作,学习技巧

“共生写作就是把课堂变成写的过程,老师写,学生写,大家一起写。”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从此爱上作文课》一书中提出来的。共生写作开展的形式可以是师生同台竞赛,也可以是师生共同研究如何写作。

有这样一个材料:一学生去商店给手机贴膜,他觉得给他手机贴膜的年轻人贴得特别认真,就想多给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很生气。围绕这个材料,黄老师和他的学生一起探讨该如何立意:如果主题是尊重,还要增加哪些内容?如果主题是尊严,哪一部分应该侧重写?师生一起研究如何写作,有利于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

笔者在教授景物描写单元时,让学生写《义乌的秋》,但学生写得不理想。于是笔者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探讨了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该如何运用融情于景这一技巧,学生颇有收获。一位学生的作文《那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大体上写得很不错,写到了义乌拨浪鼓给自己的印象,写到了与拨浪鼓关系密切的奶奶以及奶奶对自己的鼓励等,但是文章的结尾只有一句“啊,故乡的拨浪鼓,真让我难忘”,略显单调单薄。笔者就建议每个小组给这篇作文创作一个结尾,并评出写得最佳的一组:

那拨浪鼓见证了我小时候的一切,声声鼓音如汩汩清泉滋养着我的童年。后来,我们移居到城里,远离了家乡,远离了鼓声。但每当我烦乱退缩时,总有一阵清脆的鼓音在我心间荡漾,鼓励着我,给我喝彩。

这样的结尾更有韵味,令人回味。

三、模仿写作,力争创新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可作为写作范例,如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它们都是写景散文的典范,其中清晰的思路、简洁的开头与结尾、优美生动的语言等,都是学生可以学习模仿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指点香菱写诗,说要先拿好的作品垫底子,肚子里有货,才能写出好诗。写作也是这样,名家作品看得多了,也能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技巧与心得,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甚至创新的目的。

经过归纳比较,笔者发现了美文的特征——“实头虚尾”,即开篇实写,具有真实性,让人倍感亲切自然;结尾虚写,抒发情感,升华中心,让人回味无穷。鲁迅先生也深谙这一技巧,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开头实写:“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结尾虚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文章情感有递进,结尾有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位学生在写《父亲的》一文时,就活用了“实头虚尾”的技法。如下:

开头:现在想来,好久没看到父亲的背影了,残留的印象也仅是小时候的,很高大。

结尾:我不愿再走在父亲前面了,将来我想走在后面,望着他的背影,如他所言,这样不容易丢,不容易丢掉他的年华,倘若是丢了,我也在后面帮他记着,待他想知却忘时,一一告诉他。

小作者的构思很巧妙,模仿中有创新,在文章的结尾,想象将来父亲老了,自己目送父亲捡拾他的年华,呼应前文,情真意切。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模仿中创新,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

综上可知,自由写作是基础,学生只有积累多样的生活素材,写出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共生写作是提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传授与训练;模仿写作是融合,重创新,当学生的思维比较成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名家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深层思维,让写作有深度、有厚重感。这三者合成一个写作体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当然,写作教学是一门大学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相信只要认真钻研,总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