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 351100)
导学互动模式就是将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与师生有效互动联结起来的新型教学策略,它包括导学提纲、课堂导入、合作学习、巩固提高四个基本环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视学生之“悟”,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导学互动模式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在保证学生理清数学知识和运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受到启发,掌握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义和判定方法,求解圆的方程,并且标注出重难点,让学生做到“胸中有数”。教师应该设置可供学生发挥动手、动脑能力的活动问题,如“活动1:画一个圆,上下移动直尺,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学提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目标、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长期训练中,学会独立探索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如果学生事先没有相关的经验和思想,那么知识学习将是被动的、枯燥的、复杂的。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数学知识本身难度就较大,没有经验和预备,将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和方法。而导学互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课前的导学纲要,让学生依据提纲内容进行课本知识预习探索。一份行之有效的学习提纲不仅需要知识框架,而且需要贯穿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摸索和建构自己独特的高效学习习惯和思维。
以《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课前的导学纲要要首先列出清晰、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相离、相切位置关系以及圆切线的概念;(2)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自主概括判定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3)能够利用位置关系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和生活不可分割,两者是互相成就的联合体。陶行知说:“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导学在于“以导促思”,而这个“导”的关键就是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的联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活泼的导入情境,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性的互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视频中,小明出门去上学。在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他由于避雨而错过了一路公交车,到达学校时比平时晚了20 分钟。上课时,他又发现忘记带课本。最后放学回家,一片叶子落到他的头上。教师依次询问:“小明经历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一定会发生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了条件S 以及事件概率问题。教师再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用生活事件来分别列举不可能事件、确定事件、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在导入环节,借助直观生动的微课,教师、学生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讨论和问答,开启数学课堂的第一步。
陶行知先生强调手脑并用。新课改将学生的合作探究列为重要板块进行实践推广,尤其是数学这种需要集思广益的科目,合作、互动、交流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高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导学互动模式时,应该注重实现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集体合作的巧妙过渡,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同时,通过有提示性的互动来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加强数学课堂的和谐性和融洽性,促进学生合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导学和互动是面向班级授课的,看似是集体化的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在导学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需要被兼顾。每个学生的智力、知识接受理解程度、思维发散能力都是存在主客观差异。陶行知认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但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群体教学不是真正的公平。这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数学能力,对导学互动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做出合理设计,在巩固环节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能力提升。
导学互动模式为难度较高的高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应该结合不同课时教学内容的形式与特点来活用导学互动模板,不能每节课都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和课堂互动设计。陶行知先生曾告诫广大教师,“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观摩、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高中数学教学与先进、直观的信息技术联结起来,用心付出,给高中生带来新的数学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