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
摘要:高中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养成的五大核心素养之首,也是最核心的基本素养。能够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方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此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传统三维目标的深度整合;是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概念、思维模式、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在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并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将唯物史观和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经常涉及到应用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回答历史问题。唯物史观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才能使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历史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康的自身成长。
1、社會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个体、组织、人类社会活动等,包括物质形态的存在、思维形态的存在和运动形态的存在。社会意识指社会中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大量历史知识需要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来对历史事物进行理解,从而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产生,究其历史原因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社会的社会存在,即物质形态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逐渐确立并迅速发展。运动形态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征伐战争不断,造成分裂割据局面,适逢用人之际,士阶层兴起。思维形态方面,“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多种因素的冲突,交织推动着文化的觉醒,因此百家争鸣一定是出现在“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学生掌握了这一历史思维方法,以此类推,可以自主分析如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三民主义的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社会意识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利于实现提升高中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目的。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合作化运动后期出现了过激过猛的问题,是典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造成严重后果。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认为建立人民公社是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这种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制。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如国营工业那样,它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但是后期过于“一大二公”,在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难以维持,农民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带来灾难性后果,由于生产关系违背生产力,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学生掌握了这一客观规律,还可以用来分析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关系。所谓上层建筑即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形态转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基础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往往会出现两个时期的经济基础在同时间内并存,这样就会出现相互斗争的局面。如明清之际产生的以李贽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其实现主张涉及到肯定人的物质生活是人伦物理,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等思想。分析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赋予明清启蒙思想以新的不同于以往“民本”的“民主”主张。
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正处于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