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峰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迅速改变各行业的传统样态[1]。“互联网+”教育在最近十年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以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手段正在全国迅速展开[2]。各种“互联网+”的教学改革依托技术手段,被认为是先进的教学方式,天然地被认为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全国获得推崇和推广。这种“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带来值得肯定的但是却有限的教学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制造新型教育不公平。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指的是结合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固定的地点、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一般采取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听讲,期间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学习材料一般是教师选定的教材。“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则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师讲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造。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改造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21世纪最初十年迅速发展,特点是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开展,具体表现在可视化演示文稿(以微软公司的PPT文档为典型代表)在教师授课中得到普遍应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教学。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只是将多媒体手段引入到教师的授课中来,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因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根本性改变的是MOOC教学和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MOOC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式网上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随着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平台在2012 年正式运行,MOOC教育时代正式开启,全球各个大学纷纷加入MOOC大军,将自己的优势专业、优质课程录制成MOOC,供全球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国内高校迅速跟上这股潮流,积极开发自己的MOOC课程,建设自己的MOOC网络平台,产生了以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超星MOOC等为代表的MOOC平台。在MOOC迅速发展的推动下高等学校教学模式迎来了根本性变革,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逐渐推广普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学生在课下观看网上学习资源,课上进行作业讨论,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课堂模式正好相反,因此被称之为“翻转课堂”[2]。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指的是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把传统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3]。
这些教学模式的核心特点是融合网上教学资源,利用MOOC资源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无须进行或者只进行很有限的课堂讲授,只向学生布置所需要观看、学习 MOOC,由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在课上,教师则就相关MOOC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研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就MOOC的内容做进一步引申和拓展。
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将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引向了智能化的方向,雨课堂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雨课堂是清华大学研发的智能教学工具,它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将手机微信和微软PPT软件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PPT课件时,可以利用雨课堂实时向学生智能手机端推送PPT课件,学生可以在手机端实时完成习题,并可以通过弹幕、留言、标注不懂的PPT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课堂习题的结果可以即时呈现,这样教师就能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完成后,雨课堂会将学生参与度、习题作答情况、师生互动情况、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等情况全面反馈给教师[4]。课堂自2016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使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迅速展开,截至2017年3月,超过4000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使用 雨课堂,超过75万名师生利用雨课堂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4]。到了2017年12月,“雨课堂有效教学师生超过220万,覆盖15万个教学班级,月活人数达到76万”[5]。
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雨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模式迅速发展,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以“互联网+”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各种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雨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改革项目也层出不穷,教育部更是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
这些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成效。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球顶尖大学的优势课程,这相比于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优质的课程内容,而且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自学、师生讨论、教师答疑,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优化师生讨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将学习引向更为深入的层次。雨课堂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可以让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参与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7]。
然而,我们要警惕“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技术霸权。“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技术霸权指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被自动认为是高级的、先进的、正当的、效果良好的,因而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迅速推广自身,在此过程中还挤压、排斥、驱逐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使它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占统治地位的、正当性不容置疑的教学模式。这种霸权是由其所借助的技术实现的,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借助这两种技术分别发展出了MOOC教学模式和以雨课堂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教学模式。虽然“互联网+”教学会发展出更多的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就目前而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还是MOOC和雨课堂,所以这种模式的技术霸权在现阶段体现在MOOC教学模式和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强势推广。这种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具有绝对正当性的教学模式,它自动排斥一切对它的质疑,在与传统教学模式或者非互联网教学模式相比较的过程中自动占有统治性的正当性。在这种教学模式面前,传统教学模式和非互联网教学模式纷纷被认为是等而次之的教学模式。这种技术霸权使得全国高校一窝蜂地盲目推行互联网教学。
“互联网+”教学模式虽然具有很多优点,取得了很多成效,最典型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互动,转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推动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了学生是学习积极性,将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引领者,但它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在推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就会牺牲教学质量,导致新型教育不公平,加剧学生分化。
首先,按照全国高校现在的网络建设水平,普遍性地推广“互联网+”教学模式会降低教学质量。“互联网+”教学模式需要较高水平的网络条件和设施,需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裕、便捷、免费、优质的互联网资源和使用渠道。高校只有在具备完善的网络条件基础之上,才能够开始摸索并推广“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现阶段各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低,各高校发展状况差距很大,除了少数原985、个别原211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勉强达到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之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全达不到推行“互联网+”教育的要求。
就校园网络建设和使用状况,笔者调查了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三所高校。在这三所高校中,无论是在教学区、图书馆,还是在学生宿舍,都没有为学生配置可以免费使用的、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虽然这三个学校都有计算机房,可以供学生使用,但是计算机都是比较陈旧的,配置较差,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网络连接的稳定性都不理想。学生们需要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在网络费用方面,学生使用互联网访问校外资源都是需要收费的,有的学校按照流量收费,有的学校每月按照固定金额收费。这三所学校都是原985高校,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中处于领先位置,它们的网络基础建设尚且差强人意,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便捷、免费、优质的网络设施和服务,由此可见全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基础建设在人均计算机数量、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网络使用廉价度等方面都很落后,都无法支撑“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高校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完善、不优质的情况下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只是把“互联网+”教学模式当成一种时兴的噱头来追逐,只能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第二,“互联网+”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更为严重,那就是会制造新型教育不公平。在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便捷的网络设备和优质、免费的网络连接服务的情况下,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就需要学生自行承担各种网络器材设备成本和网络接入成本。具体而言,推行以MOOC为基础的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需要配置齐全的计算机、稳定而高速的网络传输、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推行雨课堂教学模式除了需要上述这些器材之外还需要运转流畅的智能手机。目前高校贫困生比例高达20%,在中西部地区贫困生比例还会更高,有的高校的贫困生比例甚至高达40%[8]。较为发达省市的高校,随着近年贫困生招生规模的扩大[9],贫困生比例也在上升。据《新民晚报》报道,上海高校中的贫困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所占比例已接近20%[10]。贫困生很难负担有效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成本和花费。在此情况下,盲目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势必使贫困生无法参与基本的教学环节,无法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准备,这将使他们在学校处于极端不利的位置。这将是技术霸权导致的新型教育不公平。
第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被夸大。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使用网络资源和移动通讯工具,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切实参与,有赖于学生真正将网络资源和移动通讯工具应用于学习,而这是一大难题。在“互联网+”教育模式尚未广泛推广之前,课堂教学的“敌人”是手机和电脑,学生课上低头玩手机、课下玩电脑的情况很普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专注度和教学效果。引用文献提供证据,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手机作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希望将手机由课堂教学的敌人变成朋友。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低头玩手机的情况很严重,屡禁不止,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在引入雨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就不再玩手机而是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呢?同样地,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大规模推广之前,学生利用电脑玩游戏、观看影视剧的情况很普遍,怎么能够想象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之后学生就把电脑主要用于学习了呢?可以想象,在推行雨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之前,学生们玩手机、玩电脑是做贼心虚、偷偷摸摸进行的,而在推广这种“互联网+”教学模式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以参与师生互动、主动学习的名义堂而皇之地玩手机、玩电脑。
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始终应该奉献的核心价值和原则。“互联网+”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互联网”这一当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而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压倒性的正当性地位,被自动认为是一种优越的、高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力提倡各高校进行以“互联网+”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各高校也纷纷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这种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盲目崇拜会导致全国高校盲目地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以其技术上的新颖、便捷吸引一定的学生,改善学生上课专注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它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被夸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依然会继续当玩手机的低头族,没有证据表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改正低头玩手机的恶习;另一方面,我国各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足以支撑“互联网+”教学模式,大量贫困生无法负担参与“互联网+”教学模式所需要的设备和花费。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跟风式地开展“互联网+”教学模式只是把“互联网+”教学模式当成一种噱头和时尚,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制造新型教育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