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协商会议当代使命的制度逻辑

2020-03-16 13:58:34彭剑鸣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论者协商民主

彭剑鸣

(中国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贵州 贵阳 550005)

因应“五一口号”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制度的建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践行自身的使命,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长期的运行中已经逐渐确立了自身的运行机制。在政治协商会议使命与时俱进演变的状态下,本文对其制度逻辑进行讨论。

一、既往研究成果的述评

(一)既往研究成果的归结

1.政治协商会议当代使命的学术研究成果。

政治协商会议使命的讨论始于1986 年[1],经历了上世纪90 年代的相对沉寂①从中国知网查询,20 世纪90 年代对政治协商会议任务的研究仅有7 篇,其中具有研究性质的文献6 篇。之后,该命题在21 世纪逐渐成为被关注的重点②从2001 年开始,涉及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任务的文献112 篇,其中具有研究性质的文献89 篇。,对该命题形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协商民主是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政治使命。有论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与使命。”③郑艳秋.协商民主: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和使命[J].协商论坛,2012(8):11-13。其后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政治协商会议是协商民主的主渠道,要“坚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④董石桃,赵梦蝶.习近平和邓小平政协协商民主思想的比较及其启示[J].党政研究,2019(1):86-93。。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当代“进一步拓展协商民主的政治参与、决策修补、多元共治、民主监督等重要功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⑤包心鉴.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与功能——兼论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J]. 江汉论坛,2018(11):30-34。。更有论者认为,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政治学维度上体现为提高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维护执政党领导的合法性;在社会学维度上体现为在整个社会系统和结构中吸纳各种公众的社会行动,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2]

(2)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是“凝聚人心”。如果将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制度化,则有论者指出,“统一战线工作‘凝聚人心’的政治使命主要在于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凝聚最大的政治共识和巩固广泛的政治联盟。”⑥钱再见.“人心”与“力量”: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与治理功能[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68-76。有的论者立足于新型政党制度指出,“新时代多党合作的重要使命就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⑦姚俭建.多党合作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16-20。亦有论者指出,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

(3)政治协商会议的当代使命及其实现。围绕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命题,论者对新时代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及其实现进行讨论。有论者指出,“人民政协要担负起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⑧陈煦.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199-205。论者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围绕“‘制度成熟定型’,即从政治制度建设的高度出新;二是‘专门协商机构’,即从发挥好专门和协商机构的作用上出新”⑨叶小文.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4):6-10。,实现这一使命。

2.政治协商会议与“逻辑”有关的研究成果归结。

(1)从历史发展研究的视角归结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基础在于其历史的自然演变。有论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多党合作发展而来的,并在建国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⑩刘法坤.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根据[J].安徽文学,2018(11):214。。还有学者从历时性的视角研究指出,“人民政协的形态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中国建立现代国家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历史环境塑造的。……人民政协……作为重要政治协调机制,起着维持国家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张力结构也是维持人民政协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的关键因素。”⑪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6 年博士论文。

(2)有的论者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双重视角出发,研究指出人民政协这种制度安排“源自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是植根中国大地、立足深厚中华文明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政治制度,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⑫包心鉴.论人民政协制度的理论逻辑和制度优势[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9(23):15-19。论者的研究工具显然是政治学为主,并混合了社会学的。同时,他虽然在文献中多次使用了逻辑,实际上应当是指其“合理性”。

(3)以协商民主作为讨论对象探讨其逻辑。有论者指出,中国的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演进中的中国特色制度逻辑“突出表现就是人民民主底色和执政党引导的实践特征”①李传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逻辑与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6):120-129。。显然,论者指称的“制度逻辑”是协商民主的产生和运行的依据。有论者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逻辑基础涵盖了传统中国的‘协商’理念和实践、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理论和统一战线主张、‘三三制’政权和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制度”②吴东风,刘乐,毛志民.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17-20。。还有论者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统一战线发展而来,逐渐与群众路线共同作用并制度化,最终向着民主回归。”③刘朝阳.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 年博士论文。亦有论者指出,“近年来,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协商政治对于完善执政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克服‘赢家通吃’式选举制度体系的弊端,调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刚性冲突,更有现实的功用。”④王智.90 年来的中国协商政治:缘起、线索与逻辑[J].学习与实践,2011(1):60-65。

3.既有研究成果的成就。

(1)已经取得共识。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对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新时代的使命予以深切的关注,将其使命归结为协商民主和团结,对于这一使命的实现,在新时代则归结为需要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成熟和定型化、政治协商会议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对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从历史的视野、实践理性以及其存在政治学基础的角度论证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就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协商民主提供了社会学的解释和政治学的理论支持。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虽然已经存在了七十余年,学者们对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产生基础和存在基础提供理论支撑,为该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学和政治学依据。

(2)与时俱进地阐释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是既有研究成果的重要特征。从现有论著考察,论者对政治协商会议使命的叙说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显著特征,从政治制度服务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论者的解说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彰显了政治制度在每一个时期被赋予不同的面相,从而避免制度的固步自封。

(3)对于协商民主的关注是现有研究成果的重要特征,而且也是取得重大进展的内容。现有对政治协商会议使命讨论的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关注了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会议使命中蕴含的民主内容审视,其体现的主要是“协商”性质的民主,故对该论题的讨论是切中肯綮的。围绕这一论题展开的讨论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为这一制度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4)既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出发进行的研究。由于政治协商会议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故立足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对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讨论是经常性的方法论和理论工具。

4.既有研究成果的局限。

(1)对政治协商会议使命和“逻辑”的讨论名同而实异。既有研究成果审视中有的论者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作为使命表述、有的将政治协商会议的主旨作为使命论述;在共用的“逻辑”语词中包含了对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合理性的论述,也包含了对其制度基础的探寻。故现有研究成果之间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对话语境,在此基础上的讨论虽然异彩纷呈但却不够深入。

(2)对政治协商会议使命及其“逻辑”讨论适用的理论工具种类繁多。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身紧密联系,从而决定了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是纷繁复杂的,但这一方式也蕴含了讨论存在宏大叙事的意蕴。

(3)对制度本身的关注程度不够。现有讨论有的与时俱进地对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进行阐释,有的则默认某一内容是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对政治协商会议使命的制度依据关注程度却并不彰显。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制度性安排的法律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可以看到,它具有多个主体就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形成共识的法律文件的性质。如果我们从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角度对《章程》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混合性规范,而且其中的程序性权利规定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从制度性规范,尤其是程序性规范的角度考量,对其进行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主体的行动考察是有价值的。

二、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

“规则使信息更为经济了。”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7。现行《章程》虽未以“任务”或者“使命”的方式表述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但从其总纲部分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第三段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第五段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第六段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第七段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聚焦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表述可以尝试归结其当代使命为:(1)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3)增进共识、促进团结,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展政治活动。这些内容都在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不断推进。“凡是想要得出超出常识的重要经验性结论的人,都决不能忽视对于系统性理论的考虑。”③(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4。故从较小的系统出发对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进行解析。

(一)本体论的使命

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存在目的和基础考量,其本体论使命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似乎是各党派就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各群体的利益保障达成共识、由中国共产党行使政治联盟领导权的制度。它是政治协商会议最基本的使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从《章程》可见,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参与各方就关涉整个社会各领域的行动选择的制度安排,其协商内容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参与主体各方最低限度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实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指向”④王磊,王进芬.习近平关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探微[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16-21。。故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全国人民的核心利益和诉求,如果从权利差序的视角考量就应当满足全民的生存权和平等发展权的需求,在与时俱进改善这两种权利的同时,不断改善其他权利需求。

(二)系统内的政治使命

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政治协商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制度系统。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其在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使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本体论使命的发挥,产生国家治理的系统性作用。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主要从精英政治的视角出发,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高效运转以及管理体系的整合和制度性重建提出意见和建议。

2.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相对超然的视野对国家治理体系中各个机构履行职责和机构间运行状况的不断优化提出改良意见,推动社会管理系统与时俱进地发挥治理效能。同时,其作为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需要自我革新以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终极政治使命

“当人们一旦做到了把某个知识领域归结为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结构时,人们就会感到已经掌握这个体系内在的发动机了。”⑤(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国家治理体系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围绕母系统设定的使命分别践行自身使命,从而实现母系统的使命。

1.增进共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新时代应当秉承其达成共识的原初使命要求,针对中国各社会阶层最低限度诉求及时形成各个阶层能够接受的最低限度的共识,从而以共识引领整个社会走向未来。

2.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引导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见、建议的方式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并通过发展解决公众的需求,同时,以关注社会各群体和各阶层均衡发展的视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选择和行动选择,促使整个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3.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协商会议制度通过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协调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助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政治协商会议当代使命的制度逻辑

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参与主体的视角考察,“手段-目的图式成了对行动进行因果解释的核心框架”。①(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4。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使命的达至具有参与主体行动结果的性质;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使命中其本体论使命是系统使命内和终极使命实现的基础,故从其本体论使命审视参与主体行动的制度逻辑,对未来的行动具有启示价值。

(一)和和博弈是管理成本最小的博弈方式

在社会管理中,和和博弈是之于零和博弈更能为博弈者接受的利益博弈方式,它可以保障所有参与者获得最低限度的利益而避免赢家通吃的局面。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达成共识的方式“民主协商”体现了参与主体之间和和博弈的精神,能在大幅度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增进社会认同。

1.和和博弈是增加社会认同的方式。

(1)社会共同体的目标设定体现了对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允诺。除血缘群体外,各社会群体联系的纽带是对最基本权利的满足。就权利主体的基本权利要求而言,一方面是满足所有成员生存权的要求和发展权的机会平等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群体成员享有平等权。在这两种权利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共识达成和群体团结就成为可期的目标。

(2)和和博弈蕴含了利益连带关系的共同发展和前行意蕴。由于和和博弈具有满足各个主体最基本权利的性质,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最基本的利益勾连关系,每个群体成员的行动都具有了“利己”和“利他”的双重面相,故可以减少社会冲突,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同时,在“利己”和“利他”的双向作用下共同推动社会的演进。

(3)和和博弈有助于最大程度增进社会各群体的认同感。基于和和博弈保障群体成员最低限度诉求的本质,群体成员享有普惠性权利及利益,可以最大限度消解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基础,增进群体认同。

2.和和博弈是达成共识成本最小的方式。

(1)零和博弈需要承担的风险是所有参与博弈群体都无法承受的。从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主体的角度考量,零和博弈意味着赢家通吃的后果,任何一个参与博弈的主体都难于保障自己一定会是最后的赢家,而谁也不能承担全盘皆输后果的风险,故参与主体为赢得博弈投入的成本将是不可估量甚至是孤注一掷的;由此而致的结果将是整个社会的分裂。

(2)和和博弈的方式是达成共识成本最小的方式。和和博弈为参与博弈的各方主体提供了必将获得最低限度利益保障的允诺,故参与博弈主体可以在获得最低限度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冲突程度可控条件下的博弈,其最优选择即是通过谈判机制或者民主决策机制避免整个社会和各个群体的分裂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二)政治精英具有超然性

从“五一口号”列示的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主体可见,他们实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人士;而且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人员迄今仍然具有精英的属性。有论者指出,“精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民族社会中,以民族领袖和政治家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深谙民族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向。”②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24-135。就政治精英而言,“个人如果不得不为集体作出选择,他肯定会考虑到更多因素。”①(美)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M].马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5。也由此间接决定了其出离追求自身利益的超然属性。

1.政治精英选择行动策略时会考虑更为宏观的环境和影响因素。

信息充分是行动主体作出行动选择的基础,在一个开放或者相对开放的场景中,政治精英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在选择行动策略时不仅需要考虑自己当下面临的复杂局势,还需要考虑如何作出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团结和前行的长远利益;同时,他们需要考虑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和超越该利益的其他利益。唯此方能选择最有利于自己所属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策略,也许该策略并不能在当下获得最大利益,但却为预期的长远利益的获得奠定基础。

2.政治精英在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中的行动的间接性决定了他们需要超越自己的狭隘利益追求。

有论者指出,“精英民主看重政治决策质量,认为民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对大众的政治参与持怀疑态度。……当代中国应培养现代性的协商政治文化结构来规制精英政治的弊端。”②肖克,杨弘.以协商规制精英:精英政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逻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4。由此而论,改良传统精英政治就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除第一届新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权力机关的职责外,其他各届政治协商会议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责,政治精英在政治协商会议中不再直面各种影响社会发展演变的利益分配、行动策略选择,而帮助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作出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获取和社会整体团结、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行动选择成为其行动指针,故政治协商会议中的政治精英必须立足于自身对公众的需求、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演变的趋势进行理性判断并提出社会前行方向、矛盾控制策略和公众基本诉求满足的行动策略,其行动产生影响的间接性要求其避免自身利益诉求的冲动以及均衡考量各种社会利益的分配。

(三)各界别代表人士的诉求表达与均衡有利于具体共识的达成

1.各界别代表人士的诉求表达是缓解社会阶层对抗的路径。

政治精英出离自身利益提出有助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的策略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正如狄百瑞(de Bary)在《儒家思想的缺陷》所指出“儒家思想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只是将负有道德义务的主体范围限于一小部分道德精英”③(美)安靖如.人权与中国思想[M].黄金荣,黄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95。一样,由一小部分社会精英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行动选择提供策略,可能导致以理想主义引领推动社会演变蕴含的消极后果。而政治协商会议的参加主体以界别区划,其蕴含的意味即是各个群体的代表人士都有将该群体的诉求充分表达出来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全面反映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人士希望获得的利益,也许这种诉求不一定能够得到全面满足,但是却可以畅通各阶层、各群体的诉求表达渠道,避免某个群体、阶层的利益受到忽视,舒缓了各种矛盾、冲突的累积,及时消解可能存在的社会群体、阶层之间的对抗情绪。

2.各界别代表人士的诉求表达是政治协商会议达成共识的前提。

各界别代表人士的诉求既是对自己所属界别公众利益的主张,也是向政治协商会议中其他界别人士要求关注自己所属界别利益的呐喊。它是政治协商会议场域中各界别代表人士彼此关注所属界别诉求的平台,也是各群体代表人士权利主张和达成最低限度共识的前提。

3.各界别代表人士的行动方式是达成共识的手段。

在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中,各界别代表人士按照民主协商的方式对源自各界别的诉求达成共识,意味着各界别代表人士需要全面考虑各界别的诉求,至少需要满足每一个界别的最低限度要求而不是对自己所属群体利益的一味主张。因为在一定时空限制条件下,社会利益是一定的,任何一个群体所占有利益的增长都意味着其他群体利益的减损,只有在每一个群体最低限度的诉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他们才可能容忍其他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和利益;而且,各群体代表人士心照不宣的是对于社会发展产生的收益应当在各群体间适当分配而不是某个群体的独占,否则就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的分裂。而民主协商的方式至少可以通过多数群体对行动策略的赞成来制约不当策略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就是可期的,群体的团结和继续前行就成为必然。

四、结语

揭示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使命的真谛就还原了其通过共识形成团结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本义,“最高意义的政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政治。”①(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张兰平,译.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442。

知识小链接:

●习近平论爱国统一战线●

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得到这个群体对我们各项工作的拥护,首要的就是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以,维护权益是做好侨务工作的根基。首先,要维护华侨投资的权益。要维护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展为侨资企业服务的内容和渠道,使华侨在我省投资感到安全有保障。

其次,要关心归侨、侨眷的生产和生活。要深入了解归侨、侨眷的所思、所需、所急,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尤其要尽力帮助生活困难和老弱病残的归侨、侨眷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要积极维护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

要深入了解海外侨胞的生产生活情况,积极反映海外侨胞的呼声。遇到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我们有责任向国家有关方面反映,通过外交途径维护他们。还有就是要通过支持华文教育等途径,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浙江精神”,引导华人一方面要热爱祖国,另一方面要热爱所在国,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尊重所在国的风俗,参与所在国的建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当地处好关系,为发展当地与祖国的关系作贡献。

做好侨务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发挥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重要作用上,研究侨情、探索新路,加强宣传、加强沟通,广为联谊、广交朋友,引进资金和技术、引进人才和智力,关注一些重点地区,抓好一些重点侨乡,联系一些重点人员,努力营造亲侨、安侨、富侨的良好环境,吸引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经济建设作贡献。

实现现代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党的领导下,把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都凝聚起来,对于推进我们的各项事业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

——习近平2004 年4 月13 日在浙江省侨办和侨联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最根本的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最关键的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重要的是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朝着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地前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妇联、共青团、学联、科协、侨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各人民团体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引导和鼓励他们如实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提出维护群众利益的意见建议,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愿意依靠的“自己的组织”,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积极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保证人民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积极协助党和政府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习近平2004 年8 月23 日在甬温绍舟台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

猜你喜欢
论者协商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29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