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英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新月异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正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持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许多高校留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引入的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学生来华求学。随着这一特殊群体人数的逐年递增,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2019年4月12日公布2018年来华留学生统计情况,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1]不断递增的国际学生数量规模在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同时,也给各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不可否认,虽然近几年来华留学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国际学生整体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经费来源看,2018 年外国留学生人员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63041人,自费生429144人;从生源地统计,近6成外国留学人员来自亚洲,总数为295043人;从国别上看,来自韩国、泰国和巴基斯坦的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居前三位。[2]各高校的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鉴于规模所限和费用控制,国际学生管理目前存在诸多隐患,原本国际学生就“势单力薄”,加之语言和学业的巨大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干预,心理问题就随时可能转化为安全问题。所以,从校园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健康的身心是每一个人发展的首要前提。对于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来讲,艰难的求学生涯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境,所背负的经济、学业压力不言而喻。所以,各高校必须从入学开始就持续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多方位多手段加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从而为未来发展以及校友工作的良好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的人数将不断刷新,良好的前景吸引着各高校踊跃争取来华留学人员。同时,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为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各高校的国际化教育已逐渐成为“规定动作”而非“自选动作”。同时,在以提质增效为宗旨的新时代来华留学大背景下,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经营处处彰显着国际学生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国际化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高校要想做好来华留学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地域优势、名校效应等硬件短期难以改变,而课程设置、招生宣传、管理水平等软件则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短期内得以提升。其中关爱留学生,提高留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软件提升的有效通道之一。作为一些硬件相对薄弱的高校,通过软实力提升可以吸引一批留学生来校就读。不可否认的是,各高校的留学生质量确实存在差异,特别是通过软件改善招收的学生质量差异化更大。这就需要各高校更加注重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为国际学生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另外,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在本国大多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宣传能力,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将会为高校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从而使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因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们在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及为国际学生服务方面的工作起步早,管理模式和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为我们提高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优化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借鉴。特别是他们有关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更值得我们去学习。[3]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和学校教育模式相关,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学生大多数与其家庭状况、父母教育方式、人格、应激模式相关。因此,研究时应该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留学生的共同作用,采用更多的相关性研究。[4]
当前,建立健全一支有组织、有素质、有实力的工作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是选拔一批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人员。目前,各高校在对国内学生辅导员的选拔和配备方面非常重视,具有较高的交流平台和一整套成熟的选用机制。而由于各种原因,留学生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相对比较松散,与国内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差距甚大。不够成熟的管理机制为国际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埋下隐患。2017 年印发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42号)中明确规定各高校必须配备国际学生辅导员。[5]因此,各高校要严格执行该项规定,无论是否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制度进行国际学生管理,都要配备国际学生辅导员。
二是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中国高校在国际学生管理方面有别于西方高校,不论是突发事件还是日常管理,均为“无限责任公司”。因此,各高校留学管理部门在提高国际学生辅导员素质的同时,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定期对负责国际学生教学的专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第一时间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提高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首先,高校应对全体留学管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他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敏感度,做到对于学生出现的情绪异常和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防止因心理原因引发恶性事件。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情况并非短时间刺激导致,而是长时间的情绪积累形成。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会大大降低。其次,加强对各国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作为管理者,必须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文化差异,提高与留学生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从而避免管理人员因言行失误导致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于国际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设立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各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可借鉴国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设置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条件有限的高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国际学生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安排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的人员,为国际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做好国际留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国际学生对于自身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一般不避讳,愿意主动倾诉并尝试解决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有的高校已特聘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常态化心理咨询,同时设立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并配齐相关心理咨询辅助设备。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在国际学生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四是加强对留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调查显示,在离家较远的情况下,当国际学生遇到困难并需要帮助时,他们首先会想到朋友(占比47.6%),其次是父母(占比35.27%)和教师(占比7.36%),而留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占比3.49%)所占比例相当小。[6]针对留学生对朋辈的高度信任,我们可以选拔优秀的国际学生组建国际学生志愿者团队,请专人对志愿者团队进行相关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优势。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密切接触、彼此间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和宗教文化背景、与国际学生容易相互沟通等,使朋辈心理辅导成为缓解、疏导留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这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效果显著,主要做法是在集中住宿的国际学生公寓的每一层设立楼层长及生源国国家班长制度,定期走访楼层内各个宿舍,走进每一个国际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隐患并第一时间向国际学生辅导员进行汇报。同时,建立高效的反馈及跟踪机制,定期听取国际学生志愿者团队有关国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馈报告,从而实现对问题学生的及时干预,有效跟踪。
五是形成课内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可为留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使留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识别心理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寻求外界的帮助。在课程设置不成熟的情况下,可通过多渠道学习的方式让留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比如邀请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定期线上交流方式,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多管齐下,优化来华留学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