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洁 肖 鹏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多变,给国家安全带来新挑战和新威胁。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等不再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时,就谈不上让大学生理解、掌握和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就很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载体,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充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转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话语是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数据优势,不断丰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抢占意识形态话语高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教育者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高教育的思想性,彰显教育的时代性,突出教育的主体性。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教育的思想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教育者应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大数据传播的客观规律有机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科学认识大数据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巨大优势。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社会思潮的走向,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辨别数据信息中的不良因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其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方位,彰显教育的时代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斗争较为明显。西方反华势力在一次又一次批评我国教育体系和抨击我国教育制度的同时,不断蛊惑和策反我国大学生,意图培养其代言人。因此,必须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
第三,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突出教育的主体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大数据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运用数据分析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成为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大学生日常行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状态,能为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满足学生要求提供数据支撑。只有教育者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教育的内容才会随之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育的效果也会随之得到显现,进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阵地。
伴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出现,话语体系中的“去中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同时,面对网络谣言频频出现,有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容易失去主见,迷失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大数据时代要具有大数据思维,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要加强话语监管,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消除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融合大数据思维,加强教育监管。大数据时代,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会在网络空间中留下痕迹,网络平台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实时推送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建立舆情分析实验室,完善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建立健全舆论预警监管机制,为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高校要培养专兼结合的技术工作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是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研发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的运用有其特定的规律,专业性较强,需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管。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创新不仅需要教育者对网络言行进行引导,同时也需要对网络媒体特点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这样才能集技术和思想于一身,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监管,实现话语创新。
第二,优化全媒体环境,拓宽教育渠道。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开展的大环境实际上是全媒体环境,网络实现全面覆盖。这需要从校园小环境入手,从整体上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能。要加强高校舆情监督队伍建设,使其具有高度的舆情敏锐度,对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加以严格管控,以保证信息的合理性。要搭建以学校官方平台为核心、以学生活动平台为中间层、以“意见领袖”为外围层的“中心辐射式”话语平台体系,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新格局,以强化对校园舆论的监管。要打造校际联动共享平台,在发挥本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全面、立体、综合、共享的全媒体环境治理,拓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渠道。
第三,健全互联网法规、完善教育管理。大数据时代,健全互联网法规、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管理,对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具有重要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互联网法规,严格规范信息的发布,对污染网络大环境的行为予以必要的惩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律性与自觉性,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管理。要建立健全网络工作的相关规范和制度,加强对网络失范行为的严肃处理,建立网络监督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投身于高校舆情引导和管理的研究中。教育者不仅要做到“主动触网”,了解网络中的热点焦点,把握学生的网络动态,还应当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善于用网”,明辨是非,加强对高校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
在大数据普遍运用的今天,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社会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必须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形成立体化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课堂教学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当前,可以利用大数据收集技术,在学生中开展课程改革意向调查,充分掌握大学生的需求,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教学改革中,高校可以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热点讲解等,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海量数据优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大学生从多层次、多方面去感受理论教学的魅力。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巩固教育效果。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因此,注重对大学生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加强实践教育,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从而巩固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实践,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与大数据相关的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运用大数据技术全方位、立体化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开展网络教学,拓宽教育渠道。网络教学的引入不仅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还要在掌握网络和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结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规律,不断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育渠道,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共同发挥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限制,全天候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发展规律的预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数据收集,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是什么。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完善网络教学体系,使网络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于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统一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00 后”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的对象化、分众化和互动化势在必行。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为教育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对教学对象的分众化教育提供了数据支撑。当前,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针对性。
首先,要开展层次化教学,提高教育灵活性。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接受和认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指导大学生的实践。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忽视了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和其他课程相互呼应实现全过程育人,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学业压力。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收集和分析功能,在掌握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分层分级教育和阶段化教育。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从班团活动到支部建设,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有着各自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各高校纷纷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使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专业学习中,去认识和理解意识形态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
其次,要注重个性化引导,增强教育针对性。面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新情况,高校主动运用数据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将网络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机结合极为重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引导,可以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抓住关键点,采用更加符合特殊群体需要的教育手段来开展工作,从而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短板。这样的教学形式,关注点更集中,教育手段更合理,能极大地增强教育效果,做到教育不留死角,实现全方位教育。当前,高校纷纷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引导方案,再通过个别谈话、团队活动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现教育针对性。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化为学生党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通过开展大学生日常的党团活动,可以使学生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形象,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这有利于扩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力。
第一,加强学生党建,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领力。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学生中的桥头堡,发挥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3]要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教育管理作用,就必须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紧抓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现状。学生党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通过收集网络数据,结合学生党员日常网络行为,再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全面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归纳出学生党员对于党建工作的认可度,为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依据。
第二,创新班团建设,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聚合力。班团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强化其团队意识、提升优良学风的重要平台。创新班团建设需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爱好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班团建设活动。新时代的大学生充满朝气、个性突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班团活动,而是更喜欢符合时代发展的活动形式。如有的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将“最强辩手”“奇葩说”等辩论模式引入其中,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明确诚信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班团建设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班团活动和班团建设中,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聚合力提供了重要途径。
第三,重视社团活动,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行动力。学生社团的成立,主要利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社团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可以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将教育内容贯穿其中,使意识形态内容更能深入人心。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也是创新和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有助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行动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接触网络较多,更擅长从网络上获取知识,这也为社团活动的内容提供了信息来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社团活动的参加情况和参与热情度,能够更快地掌握社团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及时了解社团活动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可以及时调整社团活动的内容,使其真正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各种APP上的推送信息,不难发现大数据早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在日常行为、网络行为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从而做到教育的日常化和常态化。
一方面,要结合日常规范,提高良好道德修养。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借助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来开展,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活动中,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可以了解大学生日常性的活跃点,进而预测其思想活动规律,提前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提早干预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道德素养。这也有利于抢占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动权,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从而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向现实生活靠拢,逐步实现教育常态化,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相关教育内容,从思想上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要引导网络行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网络极度开放,信息种类繁多,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存在不良社会思潮、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腐朽思想在网络上肆意传播的可能性。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势必会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可以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方向,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语言与网络行为。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规律,并结合我国人才培养需求,不断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手段,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义、认可教育的手段和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最终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为此,可以利用大数据收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日常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干扰,主动担当起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