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网的“挂人式维权”模式分析与工作思考

2020-03-16 06:59
高校辅导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维权舆情舆论

侯 琳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网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大学生维权意识的转向。近年来,学生维权诉求表达的方式、内容和步骤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维护个人权利或公共利益,“挂人式维权”等在网络上曝光他人信息引发舆论压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类事件通常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广、处置难度较高、舆论导向不易把控等特点,在帮助学生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对正常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高校应掌握网络曝光的一般发展演变路径、干预步骤、兴起原因,分析网络曝光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冲击和挑战,提出有效对策。

一、“挂人式维权”的定义及演变路径

(一)“挂人式维权”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维权方式也有所变化。近期高校网络空间案例显示,在网络上直接曝光当事人信息的“挂人式维权”屡见不鲜,给网络育人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这种基于网络曝光的“挂人式维权”,概括来说是学生以校内网络平台为媒介,针对个人或公共权益受损的情况,通过将涉事方的个人信息直接公之于众的方式,引起师生网友、校内有关部门乃至媒体的关注,从而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当事人或有关部门正面回应,达到维权的目的。其本质是借助网络构建议题、通过大量的信息传播凝聚公众意志,形成舆论影响力,引发关注,从而实现利益的维护或重新分配。

(二)“挂人式维权”的演变路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普遍的规律和阶段性的特点,基于网络曝光的维权帖也不例外。通常来讲,这类维权帖有相应的“生命周期”。[1]近年来国内高校网络空间的实际案例中,从帖子发布、引起关注、回帖讨论、转载传播、意见领袖出现、群体意识和集体心理形成再到逐渐平息,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把握其演变路径和一般规律,将有助于辅导员在应对时准确研判、快速处置。

1.单一背景事件的发展与快速处置

2018 年10 月,网友在某高校BBS 发帖称该校在读学生A某欠钱不还,文中直接曝光A某的真实姓名、院系和其他隐私,引发网友关注与讨论。帖子发布70 分钟后,校网络工作办公室监测到潜在舆情风险,及时与A某所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沟通,学院在迅速梳理A某的情况后综合研判,迅速制定工作策略。针对A某教育背景相对单一,与学院情感连接较牢固这一实际情况,通过多方积极有效沟通,最终在帖子发布后6小时内促成涉事双方达成和解,发帖人自行删帖并做出解释,消除了潜在舆情风险。综合分析事件发展进程,除去发帖时间正好处于假期,网络活跃度低以及当事人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工作过程抢占先机。首先,监测到位、沟通及时。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的通报为科学开展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学院的良好沟通让事件处理在线上线下形成合力。其次,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处置,不给意见领袖的诞生和持续关注制造机会,切断了舆情爆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事件背景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应通过科学的监测、准确的研判,快速介入促使事件解决,消除潜在的网络舆论风险。

2.复杂背景事件的发展演变与应对策略

校园网络维权案例的处置难度不单体现在公众对舆情事件的高度关注,更体现在背景信息复杂的情况下,往往不能由单一机构按照单一标准执行。这类案例处置时间周期长,易导致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进而引发次生舆论危机。

2018 年5 月,一名学生本校内部论坛发帖曝光同校的B某照片,称B某有盗刷自己校园卡的嫌疑,随即引发大量关于B 某的人肉搜索和个人道德、价值观方面的讨论。由于过程中双方均在网络上直接曝光对方隐私信息,因此学院在处置时既要统一标准对待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又要回应正当的维权请求;既要兼顾网络民意,又要保护和教育学生;既要统一本学院的工作思路,又要协调发帖者所在学院协同处理。事件背景较复杂,处置周期较长,在此过程中事件由简单的个人对个人的控诉维权,经过大量转发、讨论和衍生讨论帖,最终变成了学生群体对学院、学校的不满情绪表达和冲突对立。

从发展演变过程来看,第一阶段是简单围观,时间上是发帖后的两天内,参与讨论的网友大多出于好奇和“吃瓜群众”心态,对当事人“人肉搜索”,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与探讨。第二阶段是舆情的初步形成,涉事双方互爆隐私、并引发网友对同类现象及大量衍生问题的探讨,持续大概一周时间。这一阶段呈现热度不断升温,后期意见领袖出现,引领对相关法律和校纪校规进行讨论。第三阶段是群体情绪失控。即在意见领袖的带动下,出现大量不理智的情绪性发帖,舆论对事件的关注点也由最初的侵权转移到针对BBS版务、管理条例、学院甚至学校管理层面的不满,形成了二次舆论影响。从应对策略来看,在第一阶段,同样是学校及时监控与科学研判风险;在事件发展到第二阶段,B某所在学院积极联系发帖人所在的学院,扩宽工作队伍,争取在统一的标准下促进事件的解决;在事件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不盲目被舆论裹挟,迅速在巩固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发布情况通报,回应网友关注,最终促使双发和解、发帖者主动发声解释。综合分析,在应对背景复杂的网络维权事件时,更要重视多方沟通与协助,及时发布情况通报以回应网络关注,同时应培养理性客观的意见领袖,争取在群体化情绪酝酿爆发前引领舆论风向。

二、学生热衷“挂人式维权”的原因分析

基于网络曝光的维权现象为何在高校网络平台上屡见不鲜,学生为何更热衷于通过“挂人”的方式解决矛盾、维护公私权益,其原因要从外部环境与大学生自身两方面综合分析。

(一)制度缺陷是核心原因

“挂人式维权”的本质是通过网络进行维权,其前提是权益受到侵犯和其他维权方式的不被采纳。当下,由社会转型导致的传统道德弱化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侵权事件,而现有维权机制不完善、渠道单一,无法快速合理进行权益维护,是网络曝光维权兴起的核心原因。

(二)媒介发展是背景条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传统媒介的逐渐失语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曝光维权被青睐的背景条件。一方面,传统媒介的发声权掌握在少数群体手中,传播速度慢,很难满足大众对现实的关注和维权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匿名性与传统媒介相比有着鲜明的优势,特别是网络传播的高效率、低成本特点使网络维权成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选择方式。

(三)群体特征的内在动因和校园环境的催生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仍处于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阶段,加上所处的年龄阶段使他们往往有急躁、易冲动的情绪特征。其心理认知容易受到群体暗示和感染,对一些事件的思考缺乏理性,容易盲从。当看到一些不确切的信息甚至谣言时,因为多数人的渲染和扩散,很容易迅速被大学生认同和接纳,从而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影响。[2]而另一方面,网络发帖的隐匿表达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伸张正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又不用承担过多的责任,符合学生容易冲动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另外,大学生有较强的维权表达需求和复杂的权益领域概念。当代大学生的维权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个人现实利益的实现,更有对公共权益的监督,维权的范围既包含了法定权利,又包含了法定权利之外的道义权利。[3]

校园环境也为网络曝光维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校学生相近的教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环境容易形成共情语境,在对一些事物的探讨上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并逐渐趋于一致,互相影响达成群体意见和群体认知,方便制造和引领舆论。此外,国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也从另一层面促使学生更加偏爱用制造舆论压力的方式倒逼相关部门正视侵权事件,加快处理。

三、工作挑战与应对思考

(一)网络曝光维权现象频发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此类现象的大量出现,一方面确实促进了维权事件的快速解决,但同时给学生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这种曝光他人隐私的方式出于维权目的,但造成了侵权的事实,维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待商榷。其次,在线上表达观点时极易丧失对道德和法律的理性判断,出现诸如激烈言论、过度传播扩散的情况。大量网民意志被带动、引领,容易形成群体化效应引发的失控,甚至发展到采取线下行动,破坏正常的校园秩序。同时,强大网络民意会给有关部门处置相关事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裹挟正常的处置流程。最后,网络曝光维权还容易引起二次舆论和次生影响,导致单一维权事件裂变成针对学院、学校、特定群体的失控讨论,产生二次舆论的不良后果。

(二)关于应对网络曝光维权的思考

1.从辅导员视角思考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通过对网络曝光维权的分析研究,结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感悟,一线辅导员在应对此类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坚持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立场坚定、方法细致等的原则。

思想重视是前提条件。辅导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分析和判断校园网络舆情,在事件发生但未形成较强的舆论形势时就全面分析研判事态发展,充分考虑舆论扩散的影响,适时介入。多起实例证明,该类事件的演变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上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可以在事件诱发阶段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处置,更好地控制住舆论发展。

行动迅速是关键因素。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和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度让辅导员在舆情事件发生时几乎与网友站在同一起跑线。与线下思政工作不同,校园网络舆情爆点事件往往没有前期铺垫、不给辅导员做准备、建台账的时间和机会,越是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传播事件中,越要求辅导员在遇事时一定要反应迅速,及时、有态度地回应网友关注,这样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引领舆论节奏打下关键的基础。

立场坚定是原则要求。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辅导员很容易因为被网络节奏和网友的情绪所裹挟。因此,要始终明确认识到作为辅导员的身份和立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复杂形势下坚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保护学生”的工作思路。切忌为迎合“网络民意”、息事宁人而放弃原则立场,在重大舆情问题上要有与学校、上级部门保持一致的看齐意识。

方法细致是制胜法宝。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广,舆论导向不易把控,因此,辅导员在处理时往往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的无力感。就笔者亲身经历的上述两起事件来看,越是处理复杂舆情时,越要区分主次矛盾、分阶段分层次细致推进。舆情产生前期要迅速缓和主要矛盾,平息舆论,稳定情绪。要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开展细致工作,特别是涉及多个单位时要做好沟通配合。工作中既要坚持立场又要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同学隐私。

2.从网络育人视角思考如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频发的网络曝光维权事件,让高校更关注如何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合理维权方向,为学校管控舆情风险、搭建多方联动工作模式。高校要真正做到防、控、断相结合,打造以人为本、贴近内心、面向长远的网络育人体系。

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权利、完善维权教育。要透过挂人维权的现象看到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个体权利的确认和自我认同的重申。工作中更要重视通过日常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权利、建立自我认同、加强维权教育。

要明晰权责,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目前,关于大学生维权的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某些部门规章,且多属禁止性、义务性规定,缺少授权性、可行性条款。学生维权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和相应的制度空间,学校有关部门介入时权责也不甚明晰。因此,应尽快结合工作案例,调研梳理相关情况,从国家层面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学校层面出台或完善有关制度。

要搭建平台,合理引导维权方向。在校学生遭遇侵权时,往往选择在校园网发帖求助,然而一些涉及工商、消协等部门高校无权处置的网络维权事件,却可能会使学校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应发挥高校网络宣传的优势和网络育人的作用,积极搭建多方维权平台,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判断、合理选择维权渠道,有效维权。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单一个体难以有效全面解决复杂、动态问题。面对多变的网络舆情,单靠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网络工作小组都是远远不够的,搭建和完善多方联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发挥好线上线下、基层院系、学校机关等不同部门的力量,协同处理、形成合力。

面向长远,培养理性的网络发声者。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件发展的方向。因此,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养懂法律、会维权、善表达的大学生意见领袖,鼓励他们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发挥朋辈教育力量,引导大学生正确维权、理性发声。

猜你喜欢
维权舆情舆论
维权去哪里?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舆情